了解云南奶业的窗口;为建设现代奶业提供政策、标准、技术、咨信支撑。
您当前位置:期刊首页 > 在线投稿
  • 刊期
    • 云南省奶水牛业2008-2012年发展规划
      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研究
      袁跃云1  李大林1
      (1.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 昆明 650021)
       
            1.规划背景
            云南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是全国的水牛主产省区之一。云南省的本地水牛属沼泽型水牛,其中德宏水牛以其个体大、耐粗饲、生长快而著名。2006年全省水牛存栏264.7万头,占全国水牛总数的12%。其中能繁母牛83.1万头,占水牛存栏量的31.4%。水牛数量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持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是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2004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关于发展奶水牛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奶水牛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是,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制约了奶水牛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建议农业部在总结南方地区二十多年发展奶水牛经验的基础上,先在广西、云南等省搞些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奶水牛的稳步发展”。2005年农业部以农牧发[2005]13号出台《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将云南等七省区规划为南方奶水牛业产区。明确提出要在发展荷斯坦奶牛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内水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奶水牛。从改良和扩群起步,积极培育乳品加工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一批以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的生产基地,发展奶酪生产。“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全国奶业发展示范工程,重点包括奶畜良种工程建设、奶源基地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牛奶质量改良中心建设、奶业乳酸菌种保存与利用中心建设、疫病防控、乳品质量安全监控、奶业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九个重点项目。
            为全面提升奶业的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奶牛养殖,重视奶水牛的发展,逐步扩大加工能力,缓解奶业发展“北多南少”的矛盾。
            奶水牛业是云南省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十分重视水牛业的发展。“九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实施了“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我省各级增加投入,出台政策,在全省大力开展水牛的杂交改良工作,大力推广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的冷冻精液,改良我省的本地水牛。通过以上项目的推动,我省奶水牛业的开发有了长足的进展。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奶水牛业的发展,做好国家有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在全面分析我省奶水牛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我省奶水牛发展实际,按照奶水牛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需要确定2008-2012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省奶水牛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重点领域与相关区域布局,提出一批重点工程和促进奶水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指导我省奶水牛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2. 云南省奶水牛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现状
            水牛业是云南省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历来十分重视水牛业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了以引进优良品种,改良云南水牛为重点的水牛开发工作,水牛开发有了一定基础。1997年,我省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德宏州盈江、陇川和潞西3个市县10个乡镇及盈江县水槽河畜牧场、大理州冻精站实施了“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以提高水牛生产性能为主攻目标,引进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种公牛,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改良云南水牛,杂交牛生长快,价格高,杂交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群众的欢迎。为推动云南水牛开发向更高层次发展,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水牛挤奶的推广工作,拉开了云南奶水牛开发的序幕。
             在欧盟水牛开发项目的同时,我省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水牛良种场建设、牛冻改推广、水牛奶源基地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力度,大规模开展了牛冻改站点建设和水牛的杂交改良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的水牛业发展。到2007年,全省冻改站点达到1669个,改良水牛数量达到14.02万头,比上年增15.64%,平均受胎率达53.25%,产改良犊牛7.47万头,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大理州、保山市及文山州等地。
            我省的水牛挤奶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已有产奶母牛约10000头,据测定,杂交一代水牛的泌乳期280-320天,泌乳量1230-2040千克,而杂交二代水牛的泌乳期310-320天,泌乳量2260-2290千克。达到河流型水牛而超过本地水牛一倍多。农户饲养的奶水牛鲜奶每公斤售价达4元以上,产值在5000-9000元左右,除去1500-2000元的成本,饲养一头奶水牛一年可实现纯收入至少3000元以上。
            目前潞西市、盈江县、梁河县、陇川县、腾冲县、广南县、澜沧县、沧源县、大理市、巍山县和寻甸县等地已建成规模奶水牛养殖场,还出现了从事水牛奶加工腾冲县艾爱摩拉乳业有限公司、德宏祥祥乳业公司、永虹乳业公司、盈江县兴农乳业公司、大理来思尔乳业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发出了巴氏消毒奶、酸奶、乳饼、乳扇及发酵型奶酪等系列产品供应市场,延长了水牛业的产业链,提高了水牛饲养效益,为我省乳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的促进了我省奶业的发展。目前还有一批企业正在积极筹备,扩充牛群,准备参与奶水牛养殖和水牛奶加工。
            通过奶水牛的产业开发,不仅使饲养奶水牛的农民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水牛养殖观念,提高了各级政府、业务部门和养牛群众开发水牛奶重要意义的认识,还探索了我省奶水牛开发经验和模式,为进一步扩大水牛奶开发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2.1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政策,为水牛奶业开发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我省十分重视水牛奶业的开发工作。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云南-欧盟水牛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以分管厅领导为主任的云南-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办公室,实施项目的州、县(市)各级都设立了项目办公室,有专人具体负责。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云发[2004]5号), 把水牛奶业列入全省奶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水牛奶源基地建设纳入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水牛人工受精改良列为畜牧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内容    从1997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牛人工受精站点建设、人工受精技术培训与推广、科学养牛试验示范;从2003年起,从省级畜牧业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00万元建设水牛奶源基地,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水牛杂交改良力度,扶持水牛规模化养殖,引导水牛挤奶,开展牛奶加工试点。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省级财政和有关州、县级财政在水牛奶源基地建设、牛人工受精站点建设、人工受精技术培训与推广、科学养牛试验示范等方面共投入的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省级资金达到1700多万元。
             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水牛奶开发工作的领导,针对工作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大理州出台了鼓励个体私营人员积极承办冻精改良站点,不论集体或个体每新建一个冻精改良站点,由州政府给予2万元补助,用于建设冻改操作室及改良器械设施购置,将冻精改良站点一直建到村级(村委会或自然村一级);对水牛冻精改良产犊给予特别奖励,每改良产犊一头杂交水牛,奖给改良人员产犊奖50元;对示范户每改厩1m2补助20元;示范户农田种草每亩补助100元;示范户每调教成功一头挤奶水牛,验收合格后奖励500元;专门指派技术人员长期蹲点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州县畜牧部门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对农户进行培训;对推广阶段农户的水牛奶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户自销水牛鲜奶产品有困难的,可交当地畜牧部门以保护价进行收购,由畜牧部门负责组织销售;巍山、鹤庆等县人民政府对饲养能繁母水牛的农户每头给予600元补助;德宏州出台了保护母水牛的政策,未经当地畜牧兽医站鉴定,母水牛不允许屠宰;农户改建新建牛舍每平方米补助20~40元;农户种草无偿提供优质牧草种子;农户购买基础母牛提供贷款购牛或贴息补助;对饲养奶水牛的大户无偿提供青饲料铡草机;对建永久青贮窑的农户,每立方米补助50元;强制实施结扎或阉割本地公牛和杂交公牛,所需费用一律免除;对饲养奶水牛的农户实行免费开展牛的计划免疫、驱虫、防治等。盈江县推行水牛产业信贷贴息扶持政策,每年投入贴息贷款1000万元(执行月利率5.76‰,政府贴息5‰,农户承担0.76‰),实行政府贴息三年的办法,由县畜牧局负责,按月利率5‰的标准,对奶水牛科技养殖示范户进行信贷贴息扶持。为做强做大盈江水牛奶业提供资金保障;腾冲县将奶水牛业开发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出台了冻改上台阶奖,冻精改良突破1000头的乡镇给予2万元的奖金,达到900头的,奖励1.5万元,达800头的,奖1万元;冻改所产杂交水牛每头补助70元;对奶水牛示范区、养殖小区、养殖合作社的养殖户购买奶水牛的每头补助800元;建卫生圈的每平米补助20元;建挤奶间的每立方米补助50元;建青贮窖每立方米补助30元;对水牛奶加工企业给予一定贴息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水牛奶业的发展。
            2.2.2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为水牛奶业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畜禽良种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在农业部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坚持各级财政投入为引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集体与民营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不断增加投入,使我省水牛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2.2.1 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初具雏形。
            一是“九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省财政专项经费继续保持了对良种繁育体系的投入。先后投资扩建了省冻精站和大理州冻精站,从法国引进两套牛细管冻精分装机,引进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种公牛生产水牛细管冻精,目前两站现有河流型水牛共82头,其中云南省冻精站26头(摩拉水牛17头:公牛15头,母牛2头;尼里/拉菲水牛9头:公牛8头,母牛1头),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56头,(摩拉水牛36头:公牛24头,母牛12头;尼里/拉菲水牛20头:公牛12头,母牛8头)。二是在农业部支持下,投资建设了《大理州冻精站改扩建项目》和《云南省冻精站改扩建项目》,使我省冻精站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大理州建设《云南省乳用水牛原种场建设项目》,计划引进新的乳用水牛原种,以解决全省的乳用水牛种源问题,并以原种场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乳用水牛的研究和试验示范,夯实水牛奶业发展基础,以全面推动水牛奶业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在腾冲县建设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场。槟榔江水牛是近年来在腾冲县槟榔江一带发现的有别于本地沼泽型水牛的地方水牛类群。据腾冲县畜牧部门调查,目前存栏2053头。经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对送检的样品进行染色体核型鉴定,结果为2n=50,进一步进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认属于河流型水牛。经生产性能测定,产奶性能较高,经过系统选育提高,很有希望为我国奶水牛开发的种源之一。目前腾冲县已经建成存栏核心群母牛512头,种公牛17头的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场。为加强我省水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我省结合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2.2.2.2 牛冻精改良配种网络已基本形成。
            1997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500-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牛改良站点建设和牛冻改技术推广。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牛杂交改良工作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加强了领导,将牛改良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增加了投入。目前,州县政府已经成为牛冻改点建设投资主体,改变了原来省财政投入为主的局面。如2005年文山州政府承贷承还并承担利息,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同时安排3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牛改良体系建设,州级建设牛冻精质量监测中心,县级建设冻精、液氮中转站,乡镇和行政村建设300个牛冻改点;大理州政府安排200万元专款新建100个牛冻改点;将大理州冻精站更名为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作为州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水牛种源的引进、冻精生产供应、技术推广与改良业务管理;昆明市近年来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牛冻改点建设和技术推广。目前全省已经建成10个州(市)级和8个县级牛冻精中转站,1669个覆盖全省的牛冻改站点,使全省水牛改良体系得到较大的改善,省地县牛冻精改良配种网络已初步形成。
             2.2.3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民办公助”个体私营改良站点建设
      为使水牛冻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加快水牛冻精改良推广,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鼓励个体私营人员积极承办冻精改良站点,经技术培训合格的个体私营人员建点给予国营站点建设的同等补助标准,将冻精改良站点一直建到村级(村委会或自然村一级),同时加强冻改站点和配种员管理,出台有偿服务收费办法,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供应冻精、液氮,确保技术服务质量,提高杂交改良效果。如大理州目前245个牛冻精改良站点中有国营站点173个,个体私营站点172个。通过创新了机制,不仅提高了牛冻改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了水牛冻精改良推广步伐,使承担水牛冻改的农户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使水牛冻改工作进入了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状态,成为长期坚持的工作。
            2.2. 4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水牛受胎率,扩大杂交水牛群体,为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杂交改良技术是水牛奶业开发的核心。从一开始,我省把工作重点放在水牛的改良上,根据市场对优质水牛奶的需求趋势,制定了以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为父本,人工授精为主,本交为辅的技术路线。针对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低,基层站点技术人员实际操作技能不高的实际,开展了大量研究和试验示范。省家畜改良工作站承担了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云南省水牛乳肉性能杂交组合研究》项目,开展了“不同杂交组合水牛的泌乳性能测定研究”、“杂交水牛生长发育性能测定研究”、“杂交水牛适宜输精时间研究”、“水牛奶的营养特性测定分析”、“杂交水牛的屠宰性能测定”等一系列研究和联合攻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偏低的营养水平和青绿饲料缺乏的情况下,云南省摩本杂一代水牛平均日泌乳3.43kg,最高日泌乳9.00kg;摩本杂二代水牛平均日泌乳4.22kg,最高日泌乳9.90kg。提高杂交水牛泌乳量的关键是遗传改进,其次是饲养管理因素。因此,只有大力加强杂交改良工作,生产高代杂交水牛及尼摩本三元杂交母本,才能大幅提高水牛的泌乳量。2004年,大理莱思尔乳业集团正式涉足水牛奶的加工、销售,并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为高起点发展名优水牛奶制品,2005年该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承担了云南省科技攻关《水牛奶酪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研究成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牛奶酪,并通过了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使我省水牛奶产品的高档次定位和进入国际市场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通过开展一系列研究,为全省开展水牛奶业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实际,各级加强了科技培训,举办了水牛人工授精、饲养管理、挤奶、疫病防治、牧草栽培等一系列技术培训班,免费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大幅度的提高了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科学饲养水牛的水平。通过不懈的努力,全省水牛人工授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由1997年的13.7%,提高到2007年的53%;改良数也从1997年的103头,提高到2007年的140197头,使我省杂交水牛群体达到一定的规模,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2.2.5注重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确保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根据云南省农村养牛实际,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云南省饲养奶水牛八改技术》,即:改旧式牛厩为新式厩;改厩内积肥为厩外积肥;改全天放牧,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喂单一饲草,为喂多种草、料;改乱交乱配为有计划地杂交改良;改本交为人工授精;改犊牛随母吃奶,为母子分养;改春秋两防为有计划的综合防治。通过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并取得效果。
            2.2.6大力发展奶水牛规模饲养和合作社建设,积极开展水牛奶产品加工,确保饲养效益。
            为改变水奶牛饲养分散、规模小、售奶、收奶都不方便的状况各地按政府引导,产业化经营,农民参与的思路,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潞西市、陇川县、盈江县、巍山县、鹤庆县和腾冲县等地出现了一批饲养挤奶水牛5头以上的农户,多的达到20-30头。各地还出现不同形式的奶牛产业化经营模式。如德宏州潞西市祥祥和永虹两个乳业有限公司开展水牛奶加工,祥祥公司已经将全市2岁以上的杂交母牛收购起来,组建了128头的奶水牛养殖示范基地,并将奶水牛赊销给农户,实行公司售牛时给农户赊欠50-70%的牛款,与农户签订合同,按每4元/千克收购合格牛奶,奶款每月结算一次,60%用于归还公司牛款的运作模式;腾冲县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3条年加工1500吨水牛奶的初级生产线,年可加工生产水牛奶4500吨的基础上,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在全县范围组织成立了3个奶水牛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供给、统一品牌,分户饲养、分户管理、分户核算”的运作模式,实行“分散饲养、集中收奶,合同订购”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目前,合作社有社员683户,共饲养奶水牛2280头,日均产奶量达到1.56吨左右。合作社成为公司与养殖户的桥梁,企业与养殖户形成了“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促进奶水牛的产业化发展。
            2.2.7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了水牛奶业开发进程。
            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实施期间,欧盟水牛项目专家李维尔、麦格克、泰勒、帕克等专家多次前来云南省进行指导与交流,并多次举办水牛冻精改良技术培训班。我省的许多地(州)、市(县)也曾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广西水牛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和接受短期业务培训。2002年,还在昆明举办了《中国水牛发展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意大利、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的专家及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我省进行参观与指导。由于注重向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学习,使云南省水牛奶业开发工作少了走了许多弯路。2006年,云南省家畜改良站、云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奶业分会联合在德宏州潞西市举办了国内首期水牛奶加工技术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学员讲授中国奶酪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分析、干酪及酸奶菌种保存和利用技术、水牛奶加工特性及水牛奶干酪加工技术、国际水牛奶加工现状及趋势、水牛奶酸奶加工技术和我国传统水牛奶制品加工技术及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我省7个州(市)和18个有关县市畜牧兽医站科技人员、我省从事奶水牛养殖和加工的18个公司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3个奶水牛协会共7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使学员基本掌握了水牛奶奶酪、酸奶、奶粒等产品加工技术和乳酸菌发酵剂及菌种保藏技术,为提高我省水牛奶加工水平,促进我省奶水牛产业发展,增加奶水牛养殖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奠定了人才基础。2007年全国畜牧总站和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联合在德宏州潞西市主办了一期全国奶水牛人工授精及饲养管理培训班,来自广西、福建、四川、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等10个省(区)、市及德宏州的4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除讲授《奶水牛育种及世界奶水牛业发展动态》、《奶水牛人工授精技术及讨论》、《奶水牛饲养技术》等知识外,准备了数量充足的水牛供学员们进行人工授精操作实习。由于学习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创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
            为加快全国奶水牛开发利用工作步伐,研究部署奶水牛专业委员会工作,2007年在昆明召开中国奶业协会奶水牛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及奶水牛开发利用研讨会,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站长被选为中国奶业协会奶水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会上我省做了典型经验交流,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云南省冻精站,腾冲槟榔江水牛良种繁殖场,腾冲大牛场奶水牛养殖场、腾冲县艾爱乳业公司以及联众奶水牛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户,扩大了我省的影响和在奶水牛方面的知名度。
            2.3 我省奶水牛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云南省奶水牛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3.1种源短缺。
      我省水牛改良在种源方面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种牛数量供应不足,从广西水牛研究所购买的种牛有限,不能满足水牛改良对冻精的需要。即使《云南省乳用水牛原种场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现有的发展速度也只能满足本省5年左右的需要量;二是原有种牛近交严重,种质已退化,成为制约奶水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2.3.2技术水平仍然比较低。
            由于种源缺乏,我省水牛改良只能以人工授精为主,但由于水牛的隐性发情等繁殖问题,加上大部分地区技术人员的人工授精技术还不够熟练,尽管全省奶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已达到50%,在全国已属较高水平,但相对于荷斯坦奶牛等,仍有较大的差距。此外,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缺乏必要的经费,广大农户奶水牛饲养方面的知识缺乏,技术掌握不够等等,这就造成了许多地区虽有发展奶水牛业的迫切愿望,但进展仍然缓慢的状况。
            2.3.3 挤奶奶水牛数量少,饲养分散,产奶量不高。
      由于发展奶水牛的时间短,奶水牛数量还少,现已经调教可挤奶的仅有16000头主要,由于饲养分散,水牛奶产量较少,难以形成大宗商品。不建生产线又无法刺激农民挤奶的积极性,而建生产线又因规模太小,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而陷入两难的境地。
            2.3.4水牛奶加工品种单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云南省现有水牛乳制品主要是简单加工的消毒奶、普通酸奶、果奶、乳饼等产品,没有充分发挥出水牛奶的加工潜力和加工优势,没有真正体现出水牛奶的价值,制约了水牛业的发展。加快研制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水牛乳制品如水牛奶酪、乳清制品、奶油、风味制品等已刻不容缓。
            2.3.5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我省的发展奶水牛的良种繁育体系、奶源基地、乳品加工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如果只靠每年省级支持资金和部分州、县挤出的300万元左右约资金,对全省奶水牛业的发展需求而言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须多渠道增加投入。
            3.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3.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依托我省资源,把发展现代奶水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以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转变饲养方式为基础,以建立奶农与企业合理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以完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保障,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支撑,努力推进我省奶水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提高我省奶水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把我省奶水牛业发展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奶水牛产业带之一。
            3.2基本原则
            3.2.1、立足我省资源,着眼长远发展。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立足我省丰富的水牛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大力推广水牛杂交改良和科学饲养,努力增加奶水牛数量和质量。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引导,积极促进奶水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省奶水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2.2坚持以农为本,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
            把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奶水牛业发展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水牛奶加工业的带动,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优质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养殖小区建设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企一家、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为奶水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2.3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结合,既要引导广大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增强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又要通过政策扶持,研究、开发水牛奶加工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培育一批水牛奶加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促进奶水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2.4合理布局,相对集中。
      综合考虑优势产区的基础情况、资源状况等因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优势奶水牛生产区域,围绕龙头企业、消费市场建设集中连片的奶源基地,瞄准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水牛奶加工业,树立名牌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健全市场网络,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
            3.2.5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壮大实力,有序发展。规范企业收购、加工、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建立健全建立和完善水牛奶加工标准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落实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2.6坚持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考虑资源开发与保护、奶牛增长与环境治理等因素。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奶水牛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水牛奶加工的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主要目标
            我省奶水牛业发展要紧紧抓住水牛杂交改良和水牛奶加工增值的关键环节,使现有的水牛从役用为主转变为高产奶畜,并培育出我省的乳用型水牛群体,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水牛奶产品。具体目标为:
      综合考虑政策扶持、奶水牛生产能力、饲料供应、科技进步、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到2020年我国奶水牛业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通过5年(2008年-2012年)的发展,力争使云南省的水牛存栏数由现在的274.6万头增加到290万头左右,能繁母水牛达100万头,产奶母水牛数量达到15万头以上,产奶母水牛个体产奶量达到1200~1500千克,水牛奶总产量达到18万吨以上,人均占有水牛奶量达到2.5千克以上。水牛奶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通过12年(2008年-2020年)的发展,力争使全省水牛存栏数达到300万头,能繁母水牛达160万头,产奶母水牛数量达到100万头以上,产奶母水牛个体产奶量达到2000~2500千克,水牛奶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水牛奶量达到40千克以上,水牛奶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4.奶水牛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4.1实施奶水牛种源产业化开发,提高种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的槟榔江水牛,加速我省奶水牛品种改良和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供种能力。加快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奶水牛良种,为奶水牛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4.2实施水牛品种改良行动计划
      建立完善的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强化种公牛站、奶水牛育种场、人工授精站建设,实现优秀种公牛的自主培育,加强全省奶水牛改良工作的指导。在奶源基地特别是奶水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水牛场,搞好良种的选育、繁殖和引进工作,加大奶水牛改良力度,开展奶水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和种公牛后裔测定等基础性工作。通过规范良种奶水牛引进,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加快奶水牛改良步伐,不断提高奶水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
            4.3推进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化及现代化生产
      按照高起点、标准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奶水牛养殖小区和生产示范区,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殖小区的经营水平。鼓励养殖户建立家庭规模奶水牛场、股份合作奶水牛场,扩大饲养规模,提升饲养水平,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奶水牛档案,制定并推广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养殖类型和生产水平的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建立奶水牛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4培育奶水牛业龙头企业
      通过多种形式,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知名乳品企业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加工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大新型乳品加工设备与工艺的研发力度,实现乳品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支持乳品企业加快名、优、特、新产品的研发,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争取用5-10年时间,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乳品企业。
            4.5增强奶水牛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奶业科研、教学单位与育种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新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科研开发和品种创新主体,提高种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奶业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示范推广,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示范场、户,提高奶水牛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6提高原料奶和奶制品质量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建立质量监测网络,将原料奶和奶制品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生产、加工和储运各环节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规范(GAP)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管理体系,健全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业自律机制。建立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强奶水牛业生产各环节产品的检测。推行产品标识、质量追溯制度,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5.奶水牛业发展区域布局和重大项目
            5.1区域布局
            5.1.1奶源生产基地区域布局。
            根据我国奶水牛业的总体规划以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云南省奶水牛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布点上要结合现行格局和资源情况考虑,拟分为三个大的片区建设:
            第一个片区是滇西片区,主要包括德宏、大理、保山三个州、市的重点县(市),存栏水牛4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4万头。这一片区属我省经济的欠发达地区,也是目前奶水牛发展较好的地区,包括:德宏州的盈江县、陇川县、潞西市、梁河县,保山市的腾冲县、昌宁县、大理州的巍山县、鹤庆县、宾川县等县市。
            第二个片区是滇东片区:主要包括南部文山州的广南县、富宁县、邱北县和马关县;红河州的蒙自县、建水县、弥勒县、泸西县以及北部曲靖市的师宗县、沾益县等,存栏水牛10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2万头。这一片区也是我省经济的欠发达地区。
            第三个片区是滇西南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州及滇中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存栏水牛10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4万头。这一片区除了昆明和玉溪属我省的经济发达地区外,其余的地州,也属欠发达地区。
            上述三个片区以外的其它州市县作为提供杂交水牛的改良区。
            由于水牛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在我省水牛相对分布集中的地方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实施奶水牛业,将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实施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2年)重点建设第一片区;第二阶段(2012-2015年)重点建设第二片区,第三阶段(2015-2020年)重点建设第三片区。
            5.1.2水牛奶加工企业布局。
            水牛奶加工企业布局要与奶源生产基地布局相衔接,按照靠近奶源基地、突出重点产品的原则,以现有加工企业为依托,做强做精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水牛奶加工企业。
      重点培育专业加工水牛奶奶酪、奶粉和特色水牛奶制品的企业,同时发展满足区内液态奶,特别是水牛奶市场需求的企业。
      在各奶水牛片区,分别重点扶持5-10家面向国内外高端市场的乳品企业,同时培育10-20家区域内优势企业,形成以面向国内外高端市场的乳品为主体,区域内优势企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5.2重点项目
            5.2.1奶水牛良种工程建设
            加强槟榔江水牛的选育扩繁,全面提高产奶水牛核心群和种公牛质量;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全面提高良种化程度。加强种公牛站、高产奶水牛繁育场、改良配种站点的建设,开展种公牛的后裔测定、奶水牛胚胎移植和生产性能测定。全面实行奶水牛品种和良种登记制度,实现使用的种公牛有后裔测定成绩。
            5.2.1.1加强槟榔江水牛的开发利用。
      槟榔江水牛是在我省腾冲县境内发现的我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对发展云南省及我国奶水牛乳业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无法从国外引进新的奶水牛遗传资源的背景下,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作为我国奶水牛开发的种质资源,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据腾冲县畜牧部门调查存栏1527头,经有关部门进行DNA测定,已明确为河流型水牛(测定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目前已经对该资源进行了保护和扩繁,为进一步搞好槟榔江水牛的扩繁和选育,尽快将槟榔江水牛资源开发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奶水牛发展的重要种源支撑,要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开展对槟榔江水牛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①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关系和基因渗透分析,确定槟榔江水牛与其他水牛的遗传关系,从群体水平揭示其种质特性,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育利用提供依据;②重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或其重要片断的克隆及共结构分析;③主效基因或候选基因变异检测及其与性状表型相关研究,进行生产发育、产奶、繁殖性能、疾病抗性等性状的表型观测,建立采样个体表型值记录档案。
      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弄清槟榔江水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其与云南其他地方水牛和国外河流型水牛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差异,沼泽型水牛对其遗传渗透程度等;阐明控制其重要性状的主效基因或候选基因的结构,揭示其变异与性状表型差异的相关性,探索产奶、繁殖性能和疾病抗性等性状的遗传机制。
            2)大力开展槟榔江水牛的选育和扩繁,抓紧建设槟榔江水牛纯种繁育场
            开展槟榔江水牛体形外貌及生产性能(增重、产奶、繁殖)的测定工作;通过繁殖技术及水牛繁殖生理调控,提高槟榔江水牛的繁殖性能;通过营养调控技术的实施,提高槟榔江水牛的产奶水平。
      在腾冲县巴福乐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育种牛舍、运动场、挤奶舍、排污工程等土建工程和相应的饲养设备、挤奶设备和测定设备,建设3000头繁殖母水牛的核心群场,以繁殖成活率74%计,种公牛留种率以70%计,每年可提供种公牛777头,若全部用于生产制作冻精,可生产388.5万支,改良194万头本地水牛,生产97万头产奶水牛。
            5.1.1.2改造完善省冻精站和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
            云南省冻精站和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是目前我国除广西以外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河流型水牛冻精的生产单位。但目前两单位都还面临着种牛数量有限、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在尽快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扩建种牛舍,更新和购置冻精生产设备、液氮机、液氮罐、以及冻精质量检测、粪污处理设施,引进槟榔江水牛种公牛,开展种牛选育,扩大种牛群体,提高种公牛质量和细管冻精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服务能力,确保每年生产水牛冻精200万剂,满足每年改良40-50万头水牛冻精的需要。
            5.1.1.3改良配种站点。在全省现有10个牛冻改中转站和1669个改良站点的基础上,添置更新液氮罐、液氮运输车、改良配种器材购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再在每个主产县建设一个牛冻改中转站,在全省奶源基地新增800个水牛冻改配种站点。
            5.1.1.4奶牛胚胎移植。为尽快扩大优良奶水牛群体数量,加强奶水牛育种工作,支持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中科胚胎公司等单位,通过购置胚胎生产和移植的药品、器材设备,开展人员培训,完成5000枚纯种河流型水牛胚胎移植。
            5.1.1.5生产性能测定。全面开展槟榔江水牛种公牛后裔测定,良种登记,普及生产性能记录与评价系统,强化品种选育工作,在云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的基础上,在德宏、保山、大理、文山、昆明、红河等地新建10个奶水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中心,使每年生产性能测定奶水牛达到10万头。
            5.1.2奶源基地建设。为了使我省奶水牛业尽快形成规模,要选择发展条件、奶水牛资源、当地群众和领导积极性高的县(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于每个列入扶持范围的基地县,在良种引进、水牛改良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给予500万元以上的无偿资金扶持,同时在养殖和加工等环节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大力发展规模饲养、集中挤奶、统一服务的生产模式,建立奶牛养殖户合作组织,加强奶牛养殖户与加工企业的利益对接,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5.1.2.1高产奶水牛养殖小区
            在奶源基地县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基地县,重点建设饲养规模在400-500头产奶水牛的饲养小区500个,在标准化牛舍建设、奶牛扩群等主要方面给与扶持。
            5.1.2.2奶水牛专业户
      除搞好奶水牛养殖小区的建设外,要重点扶持饲养产奶水牛20-50头左右的奶水牛专业户10000户。
            5.1.2.3机械挤奶站。在奶源基地县,采取企业为主,政府补助的方式,按照成年母牛存栏500头左右的规模,建一个机械挤奶站,共建设500个;在专业户相对集中的乡村,按照成年母牛200-300头的规模,建一个机械挤奶站,共建设300个,以保证原料奶的质量。
            5.1.2.4环保设施。在奶水牛饲养集中的养殖区建设500万个配套环保设施,特别要加强奶牛养殖场的沼气池建设,在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环保配套设备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粪污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5.1.2.5技术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机制,提高奶水牛生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在完善培训机构和必要手段的前提下,每个基地县要针对从业人员实际,开展先进、实用和标准化技术培训,尽快提高素质。
            4)饲草饲料基地建设。
            (1)饲草料基地。通过推进种植业“三元种植结构”的建立,大力发展农田种草,推广种植青贮玉米、一年生多花黑麦草、苜蓿等优质人工牧草,发展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生产,使奶源基地县每头奶水牛至少有1亩饲草、饲料地,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牛奶品质。
            (2)青贮设施。按每头奶牛建设5立方米青贮窖(池)的规模,完善青贮窖(池)建设,购置青贮玉米切碎机等青贮设备。
           (3)饲料加工。要加强奶水牛营养方面的研究,开发出适合高产奶水牛的配合饲料、预混料等产品,依据奶水牛发展规模和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奶牛配合饲料生产线建设。
            5)奶水牛乳制品乳酸菌种保存与利用中心建设。针对益生微生物在奶牛养殖和发酵乳生产中应用日趋广泛的发展趋势,建立1个乳酸菌保存与利用省级中心,3个地方中心,开发利用奶水牛饲用微生物、发酵乳酪及发酵乳生产用微生物、奶水牛直接饲喂微生物添加剂和益生菌发酵乳产品。
            6)乳品质量安全监控。重点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把好市场准入关口。要完善原料奶及乳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相接轨。加强第三方乳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建设一个省级第三方乳品质量监测中心,三个州市中心。
            7)疫病防控。与国家《动物疫病防治建设规划》相衔接,重点加强对奶牛乳房炎、蹄病等常见病和某些传染病的防控。
            (1)奶牛疫病预测预报网络。奶源基地要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要求,形成完善的疫情报告、疫病控制和扑灭体系。争取国家投入,完成奶源基地县预测预报网络建设。
           (2)基层畜牧兽医站配套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奶源基地县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完成奶源基地县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配备奶牛疫病诊断、治疗器械和人工授精器材等,以增强奶业服务功能。
           8)龙头企业建设。针对目前我省奶水牛加工企业底子薄、实力小的实际,除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水牛奶业加工业的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探素与饲养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并有效带动农民致富的奶水牛加工企业,地方政府在用地、信贷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给予重点扶持,大力扶持发展发酵型水牛奶酪、乳清制品、乳酸等高端水牛奶制品以及用传统工艺生产的水牛乳饼、乳扇的加工企业建设,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促进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9)奶业信息化建设。由于水牛奶的开发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处于初始阶段,广大消费者对其营养价值还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大对水牛奶以及奶水牛业的宣传力度。在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采取专家讲座、专题采访、典型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水牛奶的优越性和发展奶水牛业的重要性。引导水牛奶制品消费,开拓水牛奶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大力普及奶类营养知识,培养国民乳品消费习惯,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特别要注重培养青少年消费群体。同时加强奶业信息化建设建立省级奶水牛业信息中心和奶牛育种信息网,重点开展国内外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政策信息的收集、分析与交流。在奶水牛养殖基地县建立生产信息采集点,实现全省、全国联网。
           6.促进奶水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6.1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实施奶水牛业开发计划,涉及到社会各方面、政府各部门,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要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建议成立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农业厅(畜牧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农行等单位为成员的全省奶水牛业产业化开发项目领导小组。有关州、县(市)也相应成立奶水牛业产业化开发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一是督促落实奶水牛业开发计划的实施。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全力配合,分别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奶水牛业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的格局。二是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重点县(市)要纳入一把手工程,加强协调和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并解决奶水牛业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落实资金。形成集中各方面力量支持全省奶水牛业开发的局面,加大计划的实施力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内外水牛业发展动态,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计划的落实要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确保计划的全面实现。
            6.2依托科技进步,加快奶水牛业开发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今后5年内,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开展工作:
            6.2.1积极扩大挤奶水牛群体,加快水牛人工授精改良步伐。力争“十一五”期末,每年水牛人工授精改良达20万头。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胚胎移植工程,加快水牛改良的遗传进展。
            6.2.2大力开发饲料资源。饲料是养牛的物质基础,应高度重视饲料在养牛业中的重要性。要进一步落实草山草地开发利用责任制,积极引导农民直接种植高产饲料作物,推广粮草轮作,要将“农闲田地”种草养水牛,每户农户划出田、地种植优良牧草2-3亩。
            6.2.3积极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牛。要把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如甘蔗稍、玉米秸、稻杆、蚕豆秆等,及时用来氨化、青贮。
           6.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区内对现有农户的水牛圈舍进行改造,新建牛舍统一按标准进行建设。此外在合作社及大户集中的地区统一兴建收奶站、配种站。
            6.2.5加强防疫工作。防疫工作是奶水牛业成败的关键,必须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疫病防制工作运行机制。项目区牲畜交流频繁,防疫工作稍有疏忽,将会给奶水牛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要执行水牛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即将水牛防疫任务纳入政府和业务部门领导岗位责任制,由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重视,上下齐抓共管,为水牛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6.2.6积极开展技术协作。要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广泛的奶水牛业区域合作,在饲料、饲养、产品加工保鲜、疫病防制等环节,搞好重点项目攻关,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2.7加强科技培训。实行省、州、县分级管理,由各级畜牧部门分别负责下一级水奶牛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水牛人工授精技术、犊牛、育成牛、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及饲草、饲料配制技术。五年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人员15000人次。
            6.3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奶水牛业快速发展
            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我省农民和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给予资金支持无疑将大大提高农民开发奶水牛业的积极性。但我省奶水牛业的开发需要的的资金规模大,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
            首先要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省、州、县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内,专项使用于奶水牛业发展基本建设。
            其次,各级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把支持奶水牛业开发作为信贷支持重点,采取建立专项资金,对中、长期的贷款贴息同时,研究制定贷款担保政策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奶水牛业的开发给予资金支持;
            三是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奶水牛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金注入奶水牛业养殖业和加工业。
            四是要积极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民间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我省与欧盟合作进行的水牛开发项目的信贷资金在项目结束后,也应全部用于奶水牛业开发基地建设。
      五是积极向国家各部委争取投资,用于基础项目建设。同时财政支农、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科技兴农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资金也要重点用于水牛奶源基地、良种工程、饲草饲料基地、疫病防制、饲料安全与开发等基础性、服务性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6.4创建名牌,做大做强龙头,推进产业化进程
      品牌是产品生存的重要因素,而名牌是产品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也是龙头企业能够做强做大的重要条件。而要创建一个知名的品牌,在目前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6.4.1要着力做好加工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使体制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在提高企业与奶水牛饲养农户合理发展机制上下功夫,完善管理,以质量求生存,以开拓求发展。完善产品配送网络、供求信息渠道,扩大经销商队伍,实现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运营资本化的目标,积极构建企业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把企业做强做大。
            6.4.2要吸取我国发展奶业(荷斯坦)过程中,乳品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所有制结构复杂、规模参差不齐、起点较低、利益连接机制不合理的教训,对水牛加工企业的审批宜少而精;对起点低、规模小的企业,要进行限制,一定时期后,坚决关停,以保证提高奶水牛业的发展层次。
            6.4.3大力推进水牛奶农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鼓励和促进各级水牛奶农合作社、水牛奶农协会的发展,引导农户按照章程实行标准化饲养,统一经营。通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提高鲜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规范鲜奶生产与加工企业行为,确保生产、经营者利益的实现。
            6.4.4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利益对接,推进奶水牛业产业化进程。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的协调发展,是加快奶水牛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利政策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服务机制、契约机制以及股份合作机制等方式,促进养殖业与加工企业双方利益对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反哺水奶牛饲养业,通过向鲜奶生产者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以及出资建设现代化奶站等措施,加快奶水牛业产业化进程。
           6.5完善支撑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要实现奶水牛业开发计划的目标,既需要资金的支撑、市场的拉动,也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扶持政策,搞好全方位服务,从而为奶水牛业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6.5.1从乡、村荒田、荒地中拿出30-40%用于奶水牛业的饲料生产,优先给予水牛合作社和养牛大户的优惠政策。
            6.5.2对合作社及规模饲养的大户在建设机械化挤奶站、配种站等所占耕地,视作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在审批上放宽限制,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
            6.5.3积极支持和鼓励组建奶水牛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业要优先纳入省级龙头企业,并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
            6.5.4认真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加大奶牛养殖补贴力度。为加快扩大优质奶水牛种群繁养步伐,在实施好中央财政安排我省实施的奶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扩大补贴范围,将我省奶水牛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同时对经过后裔测定并注册的优良奶水牛种公牛冻精加大补贴力度。为稳步扩大优质奶牛后备资源,争取国家建立奶水牛后备母牛补贴制度。对经省级以上畜牧部门认定的种公牛站(或冻精站、良繁场)的河流型水牛冻精或种牛改良的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给与补助500元;资金按国家规定比例由各级财政承担。争取国家将奶水牛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认真落实国家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将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而强制扑杀的奶牛,列入畜禽疫病扑杀补贴范围。同时加强对奶牛乳房炎、蹄病等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控。
       
    • (浏览次数:3620 发布日期:2009/11/3 16:47:59 打印)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25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63649220 传真:0871-6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