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县奶牛结核病的监测及防治
尹康玲1王友文2
1云南省腾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腾冲县畜牧工作站(679100)
奶牛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家畜中,以奶牛患结核病最多,黄牛、水牛、猪及家禽均有发生。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人间结核有10%是由牛结核传染而来的。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随着人们对奶类食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奶牛结核病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更为密切。
1 病原
结核病的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纤细、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不能运动。在病料中常见成对、成堆或锐角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的方法是抗酸染色法。
结核杆菌因含有丰富的脂类,故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痰中能存活10个月,在粪便、土壤中可存活6—7个月,在病变组织和尘埃中能生存2—7个月或更长,在冷藏奶油中可存活10个月。但对热的抵抗力差。60℃30分钟即可死亡,在直射的阳光下经数小时死亡。常用消毒药经4小时可将其杀死,在70%洒精、10%漂白粉、3%甲醛液中很快死亡。本菌对磺胺、青霉素均不敏感,但对链霉素、异烟肼、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基酸等敏感。
2 流行病学
病畜、禽和病人(尤其是开放型的)是主要传染源,可由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排菌并污染周围的环境。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胎盘、生殖道传染。家畜中以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多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说来,舍饲的牛发生较多。畜舍拥挤、阴暗、潮湿、不洁、过度使役和挤乳以及饲养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传播,人亦较为敏感。本病的流行特点:开放型结核病牛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由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是主要的途径,被污染的饲料通过消化道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人感染牛型结核主要是通过饮用带菌乳。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十几天,长的数月,甚至数年。通常取慢性经过,病初症状不明显,患病较久时,症状逐渐显露。患病牛受侵害的部位以肺脏、淋巴结、乳房、肠为常见。有时可见生殖器结核、脑结核、胸膜结核和全身性结核等。肺结核以长期顽固的干咳为主要症状。病初易疲劳,有短促干咳,以后咳嗽逐渐加深,变为脓性湿咳,有痰,渐见呼吸增数,胸部听诊啰音,叩诊有实音区并感疼痛和引起咳嗽。体瘟一般正常或稍升高。病畜日渐消瘦,乳量大减。乳房结核常在乳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硬结,无热无痛,泌乳量逐渐减少,乳汁稀薄。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颌、咽、颈和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突出于体表,无热无痛。肠结核以持续性下痢,有的粪中混有粘液和脓。迅速消瘦。波及肠系膜淋巴结、腹膜和肝脏时,直肠检查可能发现异常。
4 病理变化
尸体比较消瘦,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病畜各组织、器官形成特异性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又分增生性和渗出性两种,以增生性结核结节最为多见,渗出性结核结节较为少见。增生性结核的特点是组织、器官、特别是在肺组织内呈粟粒至碗豆大,呈灰白色、半透明坚实结节,结节中心呈灰黄色干酪样坏死或钙化。如发生胸腔或腹腔等浆膜处的结核结节为粟粒至碗豆粒大,灰白色而有光泽,密集的坚硬结节,即所谓的“珍珠病”。
除上述结节病变外,结核病还常表现为渗出性炎症过程,这些渗出物通常与组织一起发生干酪样坏死。如结核性干酪性肺炎、结核性干酪性淋巴结炎等。
5 监测与诊断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甚明显,往往不易确诊。当畜禽中有发生不明原因的渐进性消瘦、咳嗽,肺部听诊异常,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应怀疑有本病的存在。而确诊可通过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我县每年对全县奶牛用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645-2002),这是目前兽医检疫和监测结核病广为应用的最有实际意义的方法,其准确率达95—98%。出生后20天的牛即可用本试验进行检疫。
5.1操作方法
5.1.1 注射部位及术前处理 将牛只编号后在颈侧中部上三分之一处剪毛(或提前一天剃毛),三个月以内的犊牛,也可在肩膀部进行,直径10cm。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作好记录。注意术部应无明显的病变。
5.1.2 试剂及注射剂量 牛型结核菌素(PPD)由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生产),批号200403 不论大小牛只,一律皮内注射0.1ml(含2000IU),即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稀释成每毫升2万IU后,皮内注射0.1 ml。冻干PPD稀释后当天用完。
5.1.3 注射方法 先以75%酒精消毒术部,然后皮内注射定量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疱,如对注射有疑问时,应另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作。
5.1.4 注射次数和观察反应 皮内注射后经72 h判定,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量皮皱厚度,作好详细记录。对疑似反应牛应立即在另一侧以同一批PPD同一剂量进行第二回皮内注射,再经72 h观察反应结果。
对阴性牛和疑似反应牛,于注射后96小时和120小时再分别观察一次,以防个别牛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5.2结果判定
5.2.1 阳性反应 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 mm。
5.2.2 疑似反应 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 mm、小于4.0 mm。
5.2.3 阴性反应 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 mm以下。
凡判定为疑似反应的牛只,于第一次检测60 d后进行复检,其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经60 d再复检,如仍为疑似反应,应判为阳性。
5.3 2003年-2009年腾冲县奶牛结核病监测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奶牛饲养规模发展迅速,奶产品消费也迅速增加,因大量引进外地奶牛,奶牛频繁交易,奶牛结核病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模清结核病的流行情况,我县从2003年开始对奶牛进行结核病的监测, 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养殖户,要求淘汰。但由于奶牛经济价值高,养殖户知道阳性牛后,多数把牛卖掉,致使传染源长期存在,而且造成了新的扩散。2008年至2009年在加大监测力度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2008年至2009年采取加强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等防治措施。两年共监测奶牛376头,扑杀结核阳性牛18头,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采取一系列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了奶牛结核病的阳性率。
表1 腾冲县奶牛结核病的监测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09年,牛结核病阳性数逐年降低, 共监测奶牛903头,其中患结核病85头,平均阳性率9.4 %, 最高阳性率23.5 %。到2009年阳性率大幅下降,仅为1.2%。
6 综合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监管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6.1 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 凡用牛型结核菌素(PPD)检出的阳性牛群为结核病污染牛群,污染牛群每年进行多次监测,发现阳性病牛及时扑杀,直到检疫监测为阴性,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反应的牛群为健康牛群。
6.2 对监测、检疫出的阳性奶牛扑杀后进行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理。
6.3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对牛舍、挤奶站、用具、运动场地搞好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6.4 加强流通监管 向外购入奶牛必须有完备的检疫手续,购入后隔离饲养,并进行监测,确认为健康牛方可混群饲养。
6.5 实施注册登记制度。对辖区内的奶牛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每头奶牛产地、年龄、检疫监测情况、繁殖情况、免疫及兽药使用情况等。进一步加强对奶牛结核的监测力度,极积向业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定期开展检疫监测工作,对检出的阳性牛立即进行扑杀、淘汰,对圈舍、运动场等进行彻底消毒。
奶牛场提倡自繁自养,避免盲目引进。建立奶牛档案,奶牛经检疫监测合格后发放《奶牛健康证》,有效期1年,奶牛养殖场(户)和鲜奶收购加工的企业、个人,凭健康证出售、运输和收购鲜奶。对收购鲜奶的企业,要强制性地要求其凭检疫奶牛健康证收购鲜奶。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奶牛离开饲养地办理检疫手续时必须要求畜主出具检疫健康证,从外地引进牛时,必须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隔离和检疫,无结核病时方可混养。严格限制阳性牛、疑似阳性牛上市和流通,违者依法惩处。争取在10年内实现稳步控制、净化、消灭我县奶牛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