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技术
朱兴贵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650212 )
摘要: 乳房炎是奶牛泌乳期多发的一种乳房疾病。影响泌乳机能和产奶量,对养奶牛业危害极为严重,多数乳房炎的牛奶体细胞(SCC)上升,会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对奶牛乳房炎的危害、发病因素、诊断和防治技术概况作了探讨。
关键词:奶牛 乳房炎 防治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发生的一种炎症,发病率约为20%~40%,是一种复杂的、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此病的研究仍未达到彻底解决的目标。目前,全世界约有3.1亿头奶牛,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乳房炎,据调查我国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普遍高于国外,有效控制乳房炎对于提高生产率、减少经济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危害
1.1 产奶量下降
奶牛患乳房炎后,造成乳房的分泌细胞损伤或破坏,从而引起其分泌机能障碍。因为当奶牛感染乳房炎后,机体产生大量的白细胞用于消灭病原菌和修复损伤的组织,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一起,堵塞了部分乳腺管道,使其分泌的乳汁无法排出,从而导致部分泌乳细胞停止泌乳,最后萎缩;再者由于泌乳细胞总量的减少,影响整个胎次甚至终生产奶量。
1.2 降低奶质量
由于奶中含有大量的体细胞,使鲜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风味。牛奶中体细胞过多可降低乳蛋白、乳糖和乳脂肪的含量。许多发达国家,牛奶中体细胞数超过30万,奶价降低50%,超过50万则被拒收。
1.3 营养和风味受到影响
乳房炎时,乳房血管扩张及渗透压改变,血液中的白细胞、Na+、HCO3和蛋白等渗出,进入腺泡,致使乳成分发生变化。脂肪酶分解脂肪,产生酸败气味,还会抑制乳酸菌(生产酸奶用)的繁殖,减少奶制品存储时间。
1.4 增加牛群更替成本
由于乳房炎引起产奶量的降低,使大量处于产奶高峰期的奶牛的被淘汰,对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5 危害人类健康
由于牛奶中含有致病菌,尤其是隐性乳房炎很容易被人忽视,如果在牛奶的加工过程中灭菌不严格,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如奶牛的大肠杆菌性乳房炎,会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在此方面Jacques Cabare做了深入的研究。
1.7增加成本
高SCC和乳房炎,产奶量和乳质下降,导致牛只提前淘汰。对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显示,发生免疫反应时,能量比正常维持需要高40%,也就是说,以此推测,奶牛增加的净能需要是4Mcal/天,相当于每日需要多采食2.4kg饲料(按净能1.65Kcal/kg计算),造成日粮浪费。
2 发病因素
乳房炎作为乳腺的一种炎症,它的发生是致病菌、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奶牛自身及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致病菌
乳房炎主要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有球菌、杆菌、霉形体和病毒,共达150多种,较常见的有23种。主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类等。次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牛棒状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等。
2.2 环境和管理因素
乳房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或者存在于牛体,或者存在周围环境,牛体卫生没有搞好就增加了病原菌的感染机率。牛床不干燥,积留粪尿,垫草不干燥,运动场不平整排水不畅等环境因素大大增加了乳房炎发病率。
3 诊断
3.1 隐性乳房炎
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的变化,所以重在整体监测诊断。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类: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乳汁细胞学检查、乳汁pH值检查和乳汁氯化物检查。
3.2 临床型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可据乳汁和乳房的变化做出诊断,临床型乳房炎的患病乳区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乳汁中出现絮状产物,乳汁分泌不畅并明显减少,严重者肿胀疼痛明显,食欲减退,产奶量大减或产奶停止,乳汁中出现血液、絮状凝块。
3.3 乳清电泳诊断法
西南农业大学宋宣明、北京农业大学艾晓杰等在1990年根据健康、可疑、和隐性乳的乳清蛋白质的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电泳图谱的直观结果相一致的现象,设计出了奶牛乳清电泳的变化来诊断隐性乳房炎的方法。此法较为直观准确。
3.4 酶学检验法
Ball H.Hetal等在1991年研究认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可检验隐性乳房炎的存在,此法相对快捷。1996年祁克宗等人试验证明隐性乳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乳,这也为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提供了一些科学资料。
3.5被毛元素检验法
目前国内外利用检测人、畜毛发微量元素来诊断疾病的报道,但关于牛毛中微量元素与隐性乳房炎关系的报道甚少。如果隐性乳房炎发生后引起被毛元素降低是唯一真命题,人们将有一种最为经济、简便的“牛毛诊断隐性乳房炎”的方法。
4 防治
4.1 抗菌法
乳房炎治疗原则为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和消除炎症。西医观点认为乳房炎由病原菌引起故无论临床型还是隐性型均可采用抗生素疗法,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并消除炎性症状。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等。常规的方法是全身疗法和乳房灌注。中兽医研究所研究了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抗药性,发现氯霉素和红霉素是治疗乳房炎的首选抗菌药物。
对于隐性乳房炎常用的方法有乳头药浴法、乳头保护膜法。乳头药浴法用洗必泰、次氯酸钠、新洁尔灭等,以0.3%~0.5%的洗必泰效果最好。乳头保护膜法:挤奶后用丙烯溶液浸渍乳头,溶液干燥后再乳头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将乳头管封闭防止病原菌侵入,薄膜徒手不易撕掉用温水洗擦才能除去,保护膜通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性不仅能保护乳头管不被病原菌侵入,对乳头表皮附着的病原菌还有固定和杀灭作用。
4.2 中西结合
4.2.1乳房消肿散(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蒲公英、川苇、当归、连召等)250g用温水调服,结合特效米先,每天早晚各一次,3d为一个疗程.
4.2.2 隐性乳房炎
硫酸庆大霉素和盐酸普鲁卡因,后海穴注射剂盐酸左旋咪唑(LMS)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 等方法,效果较好。
4.3免疫防治
国外20世纪30年代已开始进行乳房炎疫苗的研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有20多年。利用疫苗防治乳房炎具有乳汁无药物残留、降低乳腺感染严重程度及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优点,但由于其病原的复杂性、乳房的解剖特征及其防御机理未明等原因,乳房炎的常规疫苗产品还未取得明显成功。
5 控制措施
气候条件是诱因,挤奶系统和奶牛活动场地的卫生管理是重点。乳房保护、环境卫生和挤奶过程是三个核心关键环节。对奶牛体细胞的控制应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因此,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防制措施,并严格地坚持执行,才能达到有效控制。
5.1 乳房保护
乳头要清洁干爽,乳头药浴和保护,临产期每日2次,泌乳期每日3次,干奶期停奶后一周内每日1次,常用药浴药品4%次氯酸钠、0.3%-0.5%洗必泰、0.2%过氧乙酸和0.5%-1%碘伏。尤其做好三个泌乳期的药浴工作:每年7、8、9月份温度高,湿度大,病原微生物繁殖能力大大增强,牛感染机会增加;第1、2个泌乳月时,产奶量达到最高,母牛采食量增加,乳房负担大,乳房炎的发生率增高;接近泌乳期结束时,由于长期挤奶,乳头管开放程度提高,外界病原菌易侵入乳房。
5.2 改善环境卫生
确保牛舍、牛床设计合理并有足够清洁、干燥的垫料;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搞好畜舍的环境卫生,使畜舍通风良好,向阳性好;保持牛体清洁,定期消毒牛舍、牛床,及时清扫牛床及运动场的积水、粪便、污泥等;做好夏防暑、冬保暖工作,减少应激反应,使奶牛生活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
具体做法是:增加清扫圈舍、过道和卧栏的粪便次数;半个月或一个月,冲洗一次圈舍和过道;每7-10天,用生石灰喷洒圈舍和过道;每周对所有圈舍、过道和卧栏进行大清扫,喷洒消毒药;每3天更换一次足浴池消毒药水。
建有晴天运动场和雨天运动场。否则,雨天牛只不到露天活动场,场地晒干以后才能活动。春秋两季换运动场垫土;每天清理运动场中的牛粪,减少污染源,保持牛只四周环境的卫生,尽量使它们远离乳房炎病原体。挤完奶后30分钟内不让奶牛卧地,因为挤奶结束后,15分钟乳腺才能自行封闭。
5.3 科学挤奶
定期对挤奶车间清洗,设备按程序洗涤,及时更换乳杯。建立稳定的训练有素的挤奶员队伍,正确地挤奶。
清洗乳头时,做到一块毛巾一头牛,然后按摩乳房。挤奶后要立即进行乳头药浴,因为挤完奶15秒钟后乳头括约肌才能关闭乳头管的开口,在这15秒钟内,张开的乳头孔极易受到环境性病原菌的侵袭。手工挤奶应尽量缩短挤奶时间。
5.4 标准化饲养
乳房炎的发病与饲料中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硒、锌及铜的水平有关,建立TMR全价饲料供应体系,以奶定料,按牛给料非常重要。
5.5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是防治乳房炎和控制SCC的有力措施。利用SCC法、CMT法、DHI等方法,可起到良好的检查效果。建议利用牛博士体细胞检测仪现场检测,也可以利用DHI测定结果评价治疗效果。
6 小结
乳房炎的发生由于是致病菌、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奶牛自身及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病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乳房炎的诱因和发病的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对乳房炎的防治的用药方式和治疗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今后乳房炎的防治手段应朝着操作方便、疗效显著、特异性强、无毒无残留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