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云南奶业的窗口;为建设现代奶业提供政策、标准、技术、咨信支撑。
您当前位置:期刊首页 > 在线投稿
  • 刊期
    • 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及检测控制
      韩中惠1,黄艾祥1,毛华明2,范江平1*
      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2.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嗜冷菌及其代谢产生的酶是引起原料乳及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嗜冷菌的分类,分析了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与危害,并介绍了嗜冷菌的检测方法及对嗜冷菌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嗜冷菌;来源;危害;检测方法;控制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的奶类总产量增长迅速,2011年奶类总产量达3825万吨。据预计,未来5年原料奶产量仍将以高速稳步增长。原料奶营养丰富,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属高危险性食品原料。严重污染的原料奶,蛋白质和脂肪会被微生物产生的酶所氧化或水解,奶胶体系统丧失原有的稳定性,并产生风味缺陷。这样的奶已无法经受某些加工处理,生产的产品也不再具有乳香味,整体质量受到破坏。如果奶中微生物种类多、数量高,直接影响杀菌效果,使奶制品的保质期缩短,易引起其腐败变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原料奶中嗜冷菌对不同的乳制品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乳品生产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嗜冷菌检测体系。我国在乳品生产过程中,对嗜冷菌的控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检测标准中也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近年来由食品卫生问题而导致的多起消费事故,导致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嗜冷菌的检测和控制,有助于提高乳及乳制品的质量,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性。
      1.嗜冷菌的定义和分类
      1.1嗜冷菌的定义
           1887年Forster首次发现在0℃时,鱼中仍具有在生长能力的微生物[1]。1902年Schmidt-Nielsen首次对该类微生物做了定义:能够在0℃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之为嗜冷菌[2]。在微生物学术界对嗜冷菌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在乳制品行业中,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对嗜冷菌的定义是公认的。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定义嗜冷菌为:能够在7℃及以下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为低温菌;在20℃及以下能生长繁殖,在10℃-15℃为最适生长温度的微生物称为嗜冷菌。由于嗜冷菌长期生活在低温条件下,自身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低温机制,这一机制主要表现在细胞生物膜、细胞内的酶、冷休克蛋白、基因调控等[3]
      1.2嗜冷菌的分类
           嗜冷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在高山上、极地地区,以及大洋深处嗜冷菌都可以存在;与此同时,人工制冷设备冰箱、冷库中也大量存在嗜冷菌。很多人将嗜冷菌分为2类,1986年Hucker将嗜冷菌进行细分,定义那些只能生活在低温下且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最适生长温度等于或小于15℃,在0℃及以下都可以繁殖生长的嗜冷菌为专性嗜冷菌(Psychrophile);将最高生长温度可以超过20℃,在0-5℃的环境中可以生长,一般生长温度范围在0-35℃的嗜冷菌定义为兼性嗜冷菌(Psychrotroph)[4]
      经过研究人员的分离鉴定,目前乳中嗜冷菌的主要种属有: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黄杆菌属(Flarobacterium)、色杆菌属(Hromobacterium)肠道杆菌属(Enterbacteriaceae)、微球菌属(Micri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其中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中的荧光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最为常见[5]
      2.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与危害
      2.1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
           嗜冷菌最主要来源于原料乳中。经过巴氏杀菌或者超高温杀菌等杀菌方式后,牛乳中的嗜冷菌含量极少,无菌包装后的牛乳很难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因此嗜冷菌最主要存在于原料乳中,也就是说牛乳受到嗜冷菌污染的阶段在加工前。加工前的牛乳受到嗜冷菌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自然环境
           嗜冷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采集牛乳时易受到空气和水中的嗜冷菌污染。如果是手工挤奶,在挤奶的过程中牛乳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很大,空气中的嗜冷菌很有可能落入牛乳中;牧区的条件有限,使用的水多是井水,井水中的嗜冷菌比自来水的多,牛乳受到井水污染的程度加大。
      2.1.2挤奶及储运设备
           在挤奶器衬内表面和冷却罐中含有嗜冷菌的数量较多[6],特别是设备停车期间,如果设备清洗不彻底,嗜冷菌会大量的繁殖,而造成对原料奶二次污染。
      2.1.3奶牛的乳房和乳头表面
           苏景辉等人对管理一般和管理较好的牧场中的奶牛乳房和乳头表面进行检测都发现有嗜冷菌的存在[6]
      2.2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
           嗜冷菌本身对牛乳的危害不是很大,因为经过杀菌后,牛乳中的嗜冷菌几乎完全杀灭。这类细菌的大多数可被巴氏杀菌杀死,但菌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蛋白酶、脂酶)却具有抗热性,可以在巴氏消毒乳中保留其酶活性,进而因酶的作用影响原料乳和终产品的风味和质量[7]。对牛乳造成巨大危害的热稳定性酶类物质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热稳定性蛋白酶,另一类是热稳定性脂肪酶。
      2.2.1热稳定性蛋白酶对牛乳的危害
           原料乳中的对热稳定性蛋白酶有两类:牛乳自身的纤维蛋白溶酶(胞浆素)和由嗜冷菌产生的耐热蛋白酶[8]。嗜冷菌产生的蛋白酶为影响乳及乳制品质量的主要因素[9]
      嗜冷菌产生的耐热性蛋白酶具有耐高温性,在杀菌中并不能完全失活,此类酶可以水解牛乳中蛋白质。方海红等人将嗜冷菌产生的耐高温蛋白酶分为三种形式:胞内酶、胞壁蛋白酶和胞外蛋白酶[10]。这三种酶经高温处理后仍有较强的复性能力,没有失活的部分蛋白酶,能够重新恢复原来的活性。该残留的蛋白酶可以分解κ-酪蛋白和α-酪蛋白,造成蛋白质失去稳定性,蛋白发生聚集并随自身重力作用沉于底部,使乳清逐渐析出[11]。同时该类蛋白酶在分解乳中蛋白时,还会使牛乳释放出带苦味的氨基酸和短肽,并且颜色褐变。此外,在加工过程中,这些耐热性蛋白酶还会造成片式热交换器的淤塞,对设备清理难度加大;嗜冷菌还会在设备的表面和胶垫上形成生物膜。
      2.2.2热稳定性脂肪酶对牛乳的危害
           乳中的脂肪酶主要由原料乳的天然脂肪酶和嗜冷菌所产生的脂肪酶两部分组成[12]
      嗜冷菌所产生的脂肪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在经138℃处理后,该脂肪酶活力仍能维持原先的一半;1981年Adams发现假单胞杆菌MC50产生的脂肪酶在100℃时D值达到63s[13];还有其它的研究者发现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热稳定性脂肪酶150℃时的D值可达到了290s[14],可见该酶的耐热性很强。这些耐热的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释放出游离脂肪,游离出的脂肪能将脂肪球粘合在一起产生脂肪球簇,使牛乳的脂肪上浮;脂肪酶还可以对脂肪球膜进行分解,使脂肪球出现聚集发生脂肪上浮[15]。当原料奶中嗜冷菌数量超过106 cfu/ml,过多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导致UHT奶制品产生凝块、发芽,并产生脂肪氧化味。
      3.嗜冷菌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3.1嗜冷菌的检测方法
           对于嗜冷菌的检测方法可以大体的分为2大类:传统平板计数法和与现代技术结合法。这些方法仍具有一些局限性,目前尚需研究出省时、经济、高效的检测方法。
      3.1.1传统平板计数法
           传统平板计数法主要是:IDF Standard 101A对嗜冷菌培养温度为4℃-6℃,培养时间为10d[16];IDF Standard 132A对嗜冷菌的培养温度为21℃,培养时间为24h[17]。前者的结果不如后者的准确,后者比前者检测速度快。纪振杰等通过使用标准平板计数法与3M 细菌总数测试纸片法检测原料乳中嗜冷菌数的比较实验,确定3M 细菌总数测试纸片法为快速、精确的检测嗜冷菌数的方法[18]
      3.1.2现代检测技术
            由于中国乳品产业起步晚,所以国内现代检测技术应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检测方法主要有rDNA核酸序列、荧光标记物[29]、ELISA法[20]、肽核酸探针等。任静等人通过对酶活性的检测来建立嗜冷菌与产物耐热性脂肪酶的关系,进而得到嗜冷菌数[21]。由于现代检测技术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在乳制品工业中尚不能普遍使用。
      3.2嗜冷菌的控制方法
           嗜冷菌的动态增加与耐热蛋白酶和耐热脂肪酶活力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对牛乳的货架期产生影响[22]。由此可见控制嗜冷菌的数量和耐热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对嗜冷菌的有效抑制方法还报道的不多,有利用CO2来进行减少嗜冷菌数量的,有利用化学杀菌剂的,还有添加金属离子的。牛乳中嗜冷菌的数量可以从牛乳加工前和加工过程两个阶段采取控制措施。
      3.2.1牛乳加工前。原料乳中本身含有的嗜冷菌极少,主要是外源嗜冷菌的侵染。3.2.1.1注意消毒。在原料乳采集时一定要注意对周围的环境、牛的乳房和乳头、挤奶器具、储运工具等彻底消毒。
      3.2.1.2缩短加工前牛乳的储藏时间。
      3.2.1.3深度冷藏。温度较低时,嗜冷菌的生长表现较长的延滞期和世代间隔,原料奶中常见嗜冷菌在4℃时平均代时为8~9 h[23]
      3.2.1.4添加安全防腐剂。如添加聚磷酸盐、乳酸链球菌素(Nisin)、0.5%的壳寡糖等[8]
      3.2.1.5利用无害技术。如超声波、电离辐照保鲜、脉冲电场杀菌、添加乳过氧化氢酶体系等。
      3.2.2牛乳加工过程。
      3.2.2.1建立健全HACCP和GMP。在生产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HACCP和GMP的要求,严格清洗管道。
      3.2.2.2灭菌时调控时间和温度。如巴氏预处理,嗜冷菌的胞外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不能耐受中温性,在55℃下5-6 min这些酶很容易破坏;还有人利用低温钝化方法(LTI)来提高UHT乳的货架期,将超高温灭菌(140℃、5 s)处理后的牛奶冷却至60℃,保持5 min,可有效地钝化嗜冷菌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24]
      4.小结
          原料乳生产中嗜冷菌污染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嗜冷菌还影响牛乳的品质,使牛乳的发生腐败变质现象。这一原因的主要是嗜冷菌的耐热酶导致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防止细菌污染的意识,在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注意良好的操作规范和加强监管。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清楚嗜冷菌及其耐热酶在牛乳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Richard Y. Morita.Psychrophilic Bacteria[J].Bacteriological Reviews,June1975,
      39(2):144-167.
      [2]Lloyd D. Witter.Psychrophilic Bacteria—A Review[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June1961,44(6): 983-1015.
      [3]李晶等.嗜冷菌适冷机制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报,2007,23(5)88-91.
      [4]吕元.原料奶中嗜冷菌的快速检测[D].浙江杭州,浙江大学,2010.
      [5]宋焕禄.乳制品的保质期.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15(3):28-30.
      [6]苏景辉等.嗜冷菌对原料奶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
      47(3):100-102.
      [7]付文菊.嗜冷菌及其耐热性酶对乳制品品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84(9):78-80.
      [8]石兰会.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分离与控制[D].河北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9.
      [9]李敏.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10]方海红,胡好运等.微生物碱性蛋白酶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1,12(7):
      57-59.
      [11]伍良军.超高温灭菌奶奶微生物污染的质量控制[J].乳品加工,20047:51-52.
      [12]张树利等.嗜冷菌产生的耐热性脂肪酶对液态奶品质的影响[J].中国乳业. 2004,(6):26-28.
      [13]Adams,D.M.and T.G.Brawley.Factors influence the activity of a heat-resistant lipase of pseudomonas[J].FOOD SCIENCE,1981(46):674.
      [14]范江平等.原料奶需检测的几项微生物指标[J].中国乳业,2003,12:36-37.
      [15]张爱霞.耐热酶与乳成分对UHT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
      [16]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1991b.Enumeration of Psychrotrophic
      Microorganisms-Colony counts at6.5℃.Fed.Int.Laiterie-Int.Dairy Fed.Standard
      no.10lA,Brussels,Beigium.
      [17]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1991b.Enumeration of numbers of Psyehrotrophic
      microorganisms(rapid Colony count technique,25hoursat21℃).Fed.Int.Laiterie一Int.
      Dairy Fed.Standard no.132A.
      [18]纪振杰等.原料乳中嗜冷菌数的检测方法的比较[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124
      (3):131-132.
      [19]M B Cassidy,etc.A comparison of enumeration methods for culturable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cells mark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2000,40:135-145.
      [20]]Frederic Beisson etc.l.Methods for lipase detection and assay[J].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00,133-153.
      [21]任静等.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检测[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3):217-221.
      [22]岳喜庆等.嗜冷菌对牛乳货架期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10,38(5):13-15.
      [23]胥佰强.嗜冷菌对长货架期乳制品的影响[J].食品安全与检测,2003,(3):50.
      [24]李艳霞等.嗜冷菌对UHT乳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食品开发与机械.2008,9:
      59-61.
    • (浏览次数:3830 发布日期:2012/7/10 16:35:24 打印)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25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63649220 传真:0871-6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