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川牛的产奶量应该是多少
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 杜杰亮
邓川牛是生活在邓川、江尾、右所、双廊等镇乡的先民,经过长期精心饲养、选育出的奶牛,适应性强,泌乳量相对较高,牛奶品质好。1981年,被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的地方优良黄牛品种。2011年,被云南省农业厅评为云南六大名牛。从其生产性能和形成时间分析判断,邓川牛是中国人自已的奶牛品种,是世界上唯一的乳用黄牛品种。
邓川牛是奶牛,是名牛,在全国有较大的知名度。今天,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畜禽优良遗传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畜牧业,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邓川牛有了兴趣,了解它的生物特性。人们发现,既然是奶牛,305天产奶量仅仅是838公斤,每天怎么只挤奶2.7公斤?对产奶量产生了怀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考证、分析,得出了结论。
一般认为邓川牛产奶量为838公斤(838.3±276.7公斤),这个数据源于1981年5月15日至1981年7月15日的一次学生实习活动,主题是邓川牛后代的杂交改良效果考察。邓川牛的产奶量和体尺信息是这次调查的对照组数据,产奶量数据是从一些说法中筛选出来的,这个数据是怎样产生的,现已无法查清。不过,可以肯定,这个数据不是按生物学统计法所得来的。
那么邓川牛的产奶量应该是多少?我们可以从一些过去典籍资料中获得信息,可以推断出邓川牛的实际产奶量。《邓川州志》(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编写)中记载:“幸有乳扇利;乳扇者以牛乳杯许,煎锅内点以酸汁,削二圆箸轻烫之,渐成饼,拾而指摊,以箸轮卷之,布于竹架成张页而乾之,色细白如轻壳,售之张值一钱,商贩载诸运,为美味,香脆愈酥酪。凡家喂四牛,日作乳扇二百张,八口之家,足资俯仰矣,故此户尚之。与骡、马、羊、豸同荜息。”文字虽不多,却记载了做乳扇所用牛奶数量,当时邓川牛的饲养情况,养殖及加工效益。
邓川地区所做的乳扇,按大小分为两种,大乳扇就是如今普遍采用的规格。《邓川州志》中这种乳扇做法,是指小张乳扇做法,洱源县仍有少数地区沿用至今。做乳扇时,为了统一乳扇规格大小和重量,用茶杯量取牛奶,2张为1对,10对约为1斤(500克)。出售以对数计,常不称重。邓川地区所用茶杯的容量为100毫升,做乳扇时,常量取1杯半,即150毫升左右。小型乳扇类似呈平行四边形,其中,有一对边有角,晾晒时,以两个角固定在竹杆上,中间部份不缠绕。2012年6月,到邓川、右所、江尾等地区性,对70岁的老人(曾做过乳扇)进行调查咨询,得到了证实。
按《邓川州志》中说, 4头奶牛每天挤出的牛奶能做200张乳扇(小),每天所加工乳扇的用奶量为至少30公斤,每头邓川牛日均产奶量7.5公斤,按305天计,每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应为2288公斤,而不是838公斤。
如果以邓川牛产奶量838公斤计,每头邓川牛日均产奶量2.7公斤,4头牛日产奶10.8公斤,要分成200份做成200张乳扇,每张乳扇用奶量为55毫升。55毫升牛奶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凝固,经粘合搓揉,大如青梅,这样大小的凝乳小团,伸展面积不大。实际上,这个量做不成1张乳扇,所以说邓川牛产奶量838公斤不切合实际,邓川牛的实际产奶量远远高于这个水平。
洱源县于1954年开始,引入荷兰牛进行品种改良,到1981年已有27年。1981年的邓川牛改良效果考察,时间2个月,主要是邓川牛和杂交牛(黑白花)的体尺测量,比较分析,奶产量没有全程调查统计,以估计为主。当时邓川坝子多数为杂交牛(77.55%),所调查的邓川牛都在较偏远的地方,牛群产奶量偏低。另外,清朝前中期,邓川地区风调雨顺,蚕豆作物产量好,洱海北部(现在的右所、邓川、江尾等)滩地多,牧草丰富,邓川牛饲养管理好,个体产奶高。后来,水灾频繁,抗日战争时期疫病流行(日本在大理地区空投了大量细菌弹引致),解放前又有匪患,民不聊生,邓川牛进一步选育停滞不前,甚至产奶性状可能出现退化。
综上所述,邓川牛的1个泌乳期(305天)产奶量应为2288公斤,一些优秀个体还比这个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