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饼酸凝剂的标准化工艺研究
孙海蛟1,余文杰1,洪琼花2,赵家明3,*黄艾祥1
(1.云南农业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昆明 650201; 2.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昆明650201;
3.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本试验对乳饼加工常用凝乳剂—酸水的理化、微生物指标、乳饼最佳工艺条件及其营养指标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区5家乳饼加工户提供的酸水的理化、微生物指标,研究酸水的标准化生产参数。 结果表明:酸水pH值均在3.0-4.0之间,细菌总数均低于在2.14×105cfu/ml;酸水的pH3.3时乳饼成品率最高,酸水与乳清体积比达到5:1以上时,新研制酸水达到pH3.3所用的时间较短,适合工厂化循环使用,而且干净卫生。加工乳饼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牛奶杀菌温度为95℃,酸水添加量为10%,凝乳时间5min。
关键词:乳饼;酸水;标准化;菌落总数;pH值
乳饼是云南的一种传统民族乳制品,它是利用乳蛋白质遇酸易沉淀的原理,生鲜乳经杀菌后,加入凝乳剂(一般为醋酸或发酵乳酸水),使蛋白质凝聚,而后入模压榨成型后制得,属于高蛋白营养食品,有些外国人形象地称其为“中国式奶酪”。云南乳饼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以乳饼为原料可以制作多种菜肴,其中最著名的是“火腿夹乳饼”,还有最大众的吃法“套炸乳饼”以及口味多样的“炸乳饼球”、“锅贴乳饼”和“炸乳饼丝”等,均深受消费者欢迎[1]。其次,云南具有丰富的乳饼加工原料—水牛奶、山羊奶,我国现有存栏水牛2280万头,仅次于印度、巴基斯坦而居于世界主产水牛国家的前三位,其中云南奶水牛产业位居全国第二[2]。
目前乳饼生产大多采用传统作坊式生产,乳饼生产用的酸水,多为凭经验、自然生成,加工工艺没有标准化,导致微生物组成复杂,可能存在污染,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存在。酸水质量直接影响到乳饼的产量、色泽、风味以及成型,使乳饼很难走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本试验以山羊奶为原料,选用不同地区的酸水为凝乳剂,通过研究酸水的理化、微生物指标及乳饼加工工艺,研究各因素对乳饼质量的影响,确定酸水及乳饼的标准化生产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1.1.1试验时间、地点 本试验于2008年8~2009年2月在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进行。
1.1.2原料、辅料 羊奶: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奶山羊基地提供;酸水,由云南省5家乳饼加工企业提供,分别由A、B、C、D、E为代码。
1.1.3 主要设备仪器 土罐(要求底面光滑,无裂纹),煮奶锅,精密pH试纸,温度计(0~100℃),量筒,玻璃棒,牛奶密度计,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电磁炉,乳饼成型机(云南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细纱布,旋转蒸发仪,索氏抽提仪,凯氏定氮仪,平皿,无菌操作台,恒温培养箱,鼓风干燥箱,碱式滴定管,高压灭菌锅等。
1.2实验方法
1.2.1乳饼加工工艺流程
原料乳→过滤除杂→加热至相应温度→加相应量酸水→凝乳→搅拌→压制成型→成品→称重→感官评定→理化指标测定
1.2.2.1 pH测定
研究不同pH值的酸水对乳饼成品率的影响,固定凝乳温度、凝乳时间、压力,采用pH 4.5、pH4.2、pH3.9、pH3.6、pH3.3、pH3.0的酸水制作乳饼,测定乳饼的成品率。
研究酸水时乳清与酸水的比例,在室温15℃条件下,达到最佳pH的时间。
1.2.2.3 标准化酸水制作乳饼最佳生产工艺条件的确定
研究标准化酸水对乳饼的加工工艺、成品率、理化成分、功能特性的影响,最终确定标准化酸水生产乳饼的最佳工艺参数。
为确定最优工艺水平,以杀菌条件、酸水添加量、凝乳时间为因素,以乳饼成品率、感官指标为实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因素的选取、各水平的确定及正交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试验因素的选取及各水平的确定
水平 |
A 灭菌条件/℃ |
B酸水添加量/% |
C 凝乳时间/min |
1 |
85 |
8 |
3 |
2 |
90 |
10 |
5 |
3 |
95 |
12 |
7 |
1.2.2.4 水分的测定 根据GB/T5009.3-2003,采用直接干燥法测定。
1.2.2.5 蛋白质的测定 微量凯氏定氮法,N×6.25。
1.2.2.6 粗脂肪的测定 索氏抽提法,将乳饼烘干后滤纸包装后抽提测定。
1.2.2.7 钙含量的测定 GB/T6436-2002,采用高锰酸钾法进行测定。试样分解中采用干法实验,即用测定灰分的残留物进行试验。试验时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
1.2.2.8 磷含量的测定 采用钼黄显色光度法进行测定。试样分解中采用干法实验,即用测定灰分的残留物进行试验。试验时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
1.2.3 酸水的细菌总数测定
GB/T4789.2-2003,以培养基平板记数法测定。
1.2.4 成品率的测定
成品率=鲜乳饼重量/原料奶重量×100%
1.2.5 感官评定方法[3]
乳饼切片、蒸熟。采用100分制的评定方法,评定项目为:乳饼的色泽、硬度弹性、切条性、滋味等,选取5名与本实验无关的较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感官评定。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乳饼感官评分标准
项目 |
特征 |
得分 |
滋味
和
气味
(10) |
具有乳饼特有的滋味和气味,香味浓郁 |
10 |
具有乳饼特有的滋味和气味,香味良好 |
8-9 |
滋味、气味良好,但香味较淡 |
5-7 |
滋味、气味合格,但香味较淡 |
2-4 |
具有明显的异常味 |
0-2 |
组织
状态
(10) |
质地均匀,软硬适度,组织较细腻,有可塑性 |
10 |
质地均匀,软硬适度,组织较细腻,可塑性较好 |
9 |
质地基本均匀,稍软或稍硬,组织较细腻,有可塑性 |
8 |
组织粗糙,较硬 |
5-7 |
组织状态酥松,易碎 |
2-5 |
1.3 数据分析
本试验对采集到的数据采用Excel和Origin软件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企业提供酸水的理化指标
酸水的pH值测定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产地酸水的pH值比较
由图1可知,5家乳饼生产企业的酸水pH值均在3.0~4.0之间,反应了加工乳饼所用酸水的实际酸度值,说明其酸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乳饼的加工和保障乳饼质量。目前几乎所有生产厂家在酸水的加工和质量评定上均采用经验法,尚未进行标准化生产且无质量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 五家企业提供酸水的微生物指标
酸水的细菌总数测定结果,见图2

图2 不同产地酸水细菌总数的比较
由图2可知,有4家乳饼企业的酸水细菌总数相差不大,均在2.14×105cfu/ml以下,尤其是以E企业最低,低至0.9×105cfu/ml;而D企业却与其它4家相差很大,细菌总数达到3.75×106cfu/ml,致使成熟的酸水带有明显的腐臭味,这可能是因为母酸水被严重污染。本实验分析了酸水的细菌总数,数量较多,其中是否含有有害菌等问题关系着乳饼质量安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合分析图1和图2,A、B、C、E等4家企业的酸水细菌总数都较低,其中E企业最低,其pH也低,可以有效地抑制杂菌的生长。因此,综合考虑为保证样品的卫生状况,选择E企业的酸水作为后续试验的母酸水;而酸水的pH值选择在3.0以上。
2.3 酸水pH对乳饼成品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见图3。
图3 酸水pH对乳饼成品率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酸水pH在3.3~4.5时,随着pH值的升高,乳饼的成品逐渐降低;pH在3.3时乳饼的成品率最高;但pH在3.2~3.6时酸水pH值对乳饼成品率的影响不大。因此,酸水达到pH3.3左右即可应用于生产。
2.4 标准化酸水发酵条件的确定
研究结果见图4。
图4 母酸水与乳清体积比对酸水pH达到3.3时间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母酸水与乳清比例的增大,酸水发酵pH达到3.3的时间就越短;当比例达到5:1以上时,酸水的发酵时间较短,一般在4d以下,适合工厂化采用,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正交表,略。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各因素对乳饼凝乳情况的影响,以试验因素为横坐标,分别以成品率和感官指标得分为纵坐标作因素与试验指标关系图[4],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图5 影响因素与成品率之间的关系 图6 影响因素与感官之间的关系
由图5和图6得到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
成品率(%):A3B2C2。感官:A3B2C2。
由于两个指标单独分析出的最优条件一致,综合考虑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A3B2C2,即灭菌条件是95℃,酸水添加量为10%,凝乳时间5min。
2.6 标准化酸水加工乳饼的理化指标
結果见表3。
表3 乳饼的理化指标
指标 |
水分/% |
蛋白质/% |
脂肪/% |
钙/mg·g-1 |
磷/ mg·g-1 |
含量 |
57.23 |
19.27 |
21.51 |
34.42 |
3.23 |
由表3可以看出,标准化酸水生产的乳饼虽然水分含量比市售乳饼[5]的高,但是由2.4可知其感官评价又很好,因此特别适合工厂的规模化生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
3 结论
实验表明,酸水在pH3.3左右时乳饼的成品率最高;母酸水与乳清体积比达到5:1以上时,新酸水达到pH3.3所用的时间较短,适合工厂化循环使用,而且干净卫生;酸水加工乳饼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灭菌条件是95℃,酸水添加量为10%,凝乳时间5min。
【参考文献】
[1] 赵家明,王鹏武等.不同酸度、温度、浓度和凝固时间对水牛乳饼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346~347.
[2] 孙海蛟,吕敏等.我国凝乳酶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中国乳业.2008,5.
[3] 林维宣.试验设计方法[M].大连:大连海事出版社,1996.
[4] 杜琨,张富新,赵晓明.Colby干酪优化参数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4):27~29.
[5] 周仙玲,吴少雄,殷建忠.云南特产乳扇、乳饼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中国乳品工业,2008,36(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