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云南奶业的窗口;为建设现代奶业提供政策、标准、技术、咨信支撑。
您当前位置:期刊首页 > 在线投稿
  • 刊期
    • 德国现代养牛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陆贵生

      德国宝牛育种中心中国专家组组长

      近日到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对德国现代养牛业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巴伐利亚州总土地面积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00万人。牛奶总产量600万吨,人均占有量600公斤是我国的24倍。巴伐利亚州75%的耕地用于畜牧业,其中50%是人工草场,50%是饲料谷物。考察中,从农户、育种以及管理三个方面结合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

      一、德国养牛农户与中国养牛农户的差异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巴伐利亚州的养牛农户有如下几个变化:(1)从只养几头牛到现在能养百十头牛。(2)从一个村庄有几十户养牛到现在只剩一户养牛。(3)从家家养牛到现在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家庭牧场。(4)从政府扶植推动农户养牛到现在利用配额政策调控发展。(5)从农户为了养家糊口养牛到现在包含了爱好养牛的乐趣。(6)从农户养牛为了挤奶买肉到现在学会了科学育种改良自家牛群的遗传基础。

      中国养牛农户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刚起步,在那以前发展养牛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目前,全国80%的养牛农户还处在德国养牛农户的开始阶段,每户只有几头牛;政府正千方百计出台政策号召和鼓励农户养牛;养牛农户从事这个行业还没有脱离养家糊口的目标,更谈不上是为了爱好;在养牛中体会到科学育种的兴趣对我国农民更是神话故事。

      在德国我们访问的毕尔玛一家,是有代表性的养牛农户。1984年全村有23户养牛,那时他家有9头奶牛。毕尔玛从小喜欢牛,1990年接过父亲的班,养了15头牛。1995年建了一个饲养60头的牛舍并迁到村外,现在共养了136头。目前,全村只剩下他们这一家从事养牛生产。毕尔玛一家原有10公顷土地,又从50户邻居家租了90公顷土地,其中77公顷土地种了牧草和饲料玉米。牛舍在迁址时得到政府5万欧元的扶持和15万欧元的低息贷款。

      据毕尔玛讲,2006年第一项收入是出售鲜奶850吨,收入25万欧元。第二项收入是出售50头六周龄的公牛犊,收入2.5万欧元。第三项收入是拍卖10头青年公牛,收入4.5万欧元。第四项收入是出售淘汰老母牛10头,每头出肉510公斤。第五项收入是每年受欧盟配额管理的限制出售多余青年母牛,卖给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第六项收入是有5头种公牛的母亲,根据协议参加当地育种中心的联合育种。

      我国养牛农户,据调查收入单一。奶农盼望自家养的牛全下小母牛犊,因为小公牛犊只能按100200元人民币处理掉。养肉牛的农户为饲养一定数量的基础母牛而头疼,盼望自家养的母牛也能天天挤奶卖。这两年只有收购架子牛再育肥的育肥农户还有一定的效益。被调查的农户希望我国的育种专家给他们提供的牛种,又能常年挤奶卖,又能当肉牛喂,有双重效益。这次在德国考察的专家,很希望把巴伐利亚州农户饲养的这个品种牛引进到中国。

      德国养牛农户与中国养牛农户的差异的比较是值得我们管理者深思的。

      二、育种中心与养牛农户联合育种的模式值得借鉴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访问期间,我们考察了BVN育种中心,发现这个人工授精机构和养牛农户运用市场规则共同组成了牛育种联合体,达到了BVN育种中心和养牛农户双赢的结果。

      在访问毕尔玛、豪尔费尔德、布鲁诺和弗拉格纳四个养牛农户中,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靠优良的冻精提高家庭牧场的综合效益。包括这四户在内共有18000个养牛农户承认BVN章程,并作为BVN会员加入了BVN育种中心,并享受BVN提供的优惠价冻精和各种服务。我们访问的这四户,他们的饲养规模并不大,都在120140头牛左右。他们从BVN购买冻精都是在BVN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以提高自家养牛的生产能力。这种有目的选择不同公牛的冻精做法,也是养牛农户接受BVN的培训和指导的结果。另外,愿意参加联合育种某一项内容的农户,可以和BVN签定协议共同执行;如毕尔玛这家养牛户有5头母牛被BVN选中作为种公牛的母亲,双方签定协议为BVN生产后备公牛,这样也给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其次,BVN还生产带犊青年母牛提供给会员农户购买,以较快地改善农户现有牛群的结构。除此以外,这些会员农户到拍卖市场出售的青年公牛,BVN都已记录在案,并先派员到农户家里看好,再到拍卖市场经过轮番叫价购进,这就按市场交易原则给会员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

      这个模式说明了,广大养牛农户既是BVN的冻精销售市场,又是BVN后裔测定的试验平台,更是BVN育种的坚实基础。BVN不仅销售给农户冻精,还从方方面面给农户设计增加收益的技术路线。BVN与养牛农户双赢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育种体系中实现的。BVN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好的育种体系,这和BVN初创是由几家养牛农户出资建立有关。

      还是二战之后,一些城里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开始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当时政府为了控制家畜疫病,在资金上对人工授精的事业给予了支持。这些从事人工授精技术的城里人和几家农户共同出资组织起来,随后由几户逐渐发展到2万多户。近年,在配额政策和通过育种使牛奶单产提高的背景下,饲养牛的总量和养牛农户在逐步减少,BVN会员到2006午减少了2000多户,但经济效益在逐年提高。BVN经过60年的发展,直到70年代初确立了乳肉兼用的育种目标。德系西门塔尔牛经过BVN的选育逐渐成为乳产量和肉产量都有较高水平是一种兼用牛,他们定名为弗莱维赫牛。2005年全德弗莱维赫奶肉兼用牛(德系西门塔尔)总存栏325万头,其中产奶母牛119万头。据65.7万头登记母牛统计,平均产奶量6768kg,乳脂率4.14%,乳蛋白率3.50%。青年公牛站内自测成绩,日增重(从出生)1353g,阶段日增重(112450天)1446g,屠宰率60%以上,胴体出肉率可达70%以上。

      据有关资料,我国从1996年指定了23个育种繁育中心,分布在20个省市,并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1995年这些中心饲养种公牛超过了800头,成为人工受精的主体。这些种公牛站都是省畜牧局的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牛的冻精价格和人工受精费在基层都给予了大量的补贴,奶牛冻精每头份为1020元人民币,肉牛为1.21.5元人民币。人工受精服务费每头母牛1520元人民币,而且是在母牛受孕后收取。在个别市县冻精费全免。近两年,一些省的肉牛生产遇到农户不愿意养母牛,致使政府出台财政补贴鼓励农户养母牛。这样的政策环境使一些私营企业包括一些国外公司从事这个行业步履艰难。一些养牛农户购买的冻精也弄不清是哪头种公牛的,配种究竟对自家种群的生产性能是否能够提高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我们的配种员严格地说没有配种知识,只是一个不懂配种知识的受精员,他们自己就戏称“瞎配”;在饲料喂养方面一些养牛农户科技知识也很贫乏,也没有寺门的机构给予指导,农户自己戏称“瞎养”;我国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店大欺人”压级压价,奶农明知吃亏也没办法,养育肥牛的农户任凭牛贩子定价,他们又戏称“瞎卖”。我们一些研究人员把养牛滑坡归咎于粮食和饲料涨价,殊不知是体制和组织上的毛病。

      三、构建政企分开、职责明确、农户自主的服务机构与管理网络是实现现代养牛业发展的关键    

      巴伐利亚州是弗莱维赫奶肉兼用牛(德系西门塔尔)主要的饲养区域。2005年存栏母牛达到125万头,其中弗莱维赫奶肉兼用牛(德系西门塔尔)占80.3%,德国褐牛占8.2%,荷斯坦奶牛占6.0%,德国黄牛占0.5%,其他牛种占4.6%。这些成绩的取得,受益于构建政企分开、职责明确、农户自主的服务机构与管理网络。    

      德国巴伐利亚州有18家育种组织共同组成南德牛育种及受精组织协会,在德国养牛者协会的协调下,一是向参与联合育种的养牛农户提供多血缘系的种公牛冻精和胚胎移植的技术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是根据育种计划进行的。育种计划则是按照政府监控的育种评估标准制定的。育种协会负责性能测定和育种评估。巴伐利亚州立农业监察会数据库负责数据处理、网上公布、信息交流并为育种评估和制定育种计划提供数据。奶质肉质监控组织负责奶质和肉质的监控、注册登记、咨询服务等工作。二是组织活牛拍卖市场,譬如,上弗兰克育种协会在1971年就开始组织犊牛销售,最初只有281头犊牛进行拍卖。在以后的时间里,参与拍卖的犊牛数量增加得很快。上弗兰克育种协会的拍卖市场随着交易量的增加,牛舍扩建了两次都无法满足。因此,1998/99年间在贝欧里西又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分栏牛舍。在每次举行为期14天的拍卖活动中,卖出超过800头公牛犊和将近60头母牛犊。到2006620日举行的第750届犊牛拍卖会为止,共卖出425000头公牛犊和9200头母牛犊。其中99.5%是弗莱维赫牛(德系西门塔尔),其余为弗莱维赫杂交牛。拍卖犊牛的总盈利达到了2.16亿欧元。通过拍卖,协会成员们的盈利估计为约1500万至2000万欧元。

      随着育种中心和农户的协会组织实力增强,一些过去由政府机构作的工作逐渐移交给民间组织担任。譬如,后裔测定费用很高,都是由农户承担的。这就说明使用验证公牛的冻精已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我国的差异只是讲种公牛的优劣,不讲其后代的好坏,许多农户甚至包括一些畜牧工作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验证公牛的概念。以BVN育种中心为例,在为农户提供人工受精服务的同时,又为农户家庭牧场开展企业管理咨询,并通过科研工作实现支持农户的可持续发展。BVN拥有国家承认的培训机构,培养“自己可以授精的养牛户”,还拥有自己的基金会,与生物技术研究协会(FBF)和全德国多个高校紧密接触并合作,资助科学研究。

      巴伐利亚州养牛的育种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引进瑞士西门塔尔牛与德国本地牛种杂交开始。经过20世纪50年代导入爱尔夏牛的血源,提高了产奶性能,继承了早熟、耐粗饲和适应性强的优点,但产肉性能不理想。随后从70年代开始,又导入德系红荷斯坦血缘,仍然是提高了产奶性能,产肉性能下降。直到80年代引进瑞士西门塔尔公牛(含50%红荷斯坦血),选择肌肉饱满的母牛进行级进杂交,后代产奶和产肉性能均提高了,最终确定红荷斯坦血源比例≤6%确保了乳肉兼用的方向。在这个育种过程中采用严格的后裔测定系统,经过45年的反复科学测试,找出遗传性能稳定、预估遗传育种值准确可靠的公牛,即验证公牛。目前,我国在荷斯坦奶牛育种方面,刚刚要学习这套办法,但投入费用非常昂贵。肉牛育种根本没有考虑走这条路,仍沿袭进口活牛——生产冻精——卖给农户——人工受精——生产小牛的低水平途径。殊不知进口的青年公牛并非是验证公牛,它们无后测成绩。若按照国外的要求,我国购进的“种公牛”要用45年的后测(DHI),从中遴选出20%的种公牛成为验证公牛后,才能生产冻精。这正是为什么国外验证公牛的冻精价格高,国产冻精价格低的原因所在。

      在我国完全围绕农户实现联合育种的服务机构和管理网络还没有形成,下辖于政府畜牧部门的育种中心没有实行政事分开的改革。分布在各地的育种中心只是通过县级的品改中心或冻精贩子卖给养牛农户。多数育种中心不是育种部门,而是冻精生产销售公司。

      农户养牛是否赢利与育种中心无关。一些农户也想组织起来自己育种,生产优质冻精,不仅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还被现行的政策法规束缚的寸步难行。在这种体制下,我国养牛业正走着“政府给育种中心资金从国外购入所谓的种公牛,育种中心利用政府出资建立的现代化受精站生产冻精卖给农户。经过若干年引进的品种退化,再由政府给育种中心资金从国外购入所谓的种公牛……”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同步建设中国养牛的生产体系和育种体系

      目前全球仅有26个国家,也主要在欧美一些国家能够开展后裔测定和生产验证公牛。我国还未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养牛生产体系和育种体系。养牛生产体系是指种公牛站利用验证公牛的冻精与农户养牛者有目的配合杂交改良农户牛群的性能,以提高其牛群的综合生产能力。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向养牛农户供应的冻精是有后测成绩、有登记、有生产性能检测的验证公牛的冻精。验证公牛大体要从后备公牛中,经过45年的后测从中遴选20%,并通过政府有关机构的审定,才可以使用。在使用后的几年还要继续进行DHI测定,直到这些验证公牛失去价值为止。我国现在的情况是,种公牛站生产冻精的种公牛没有任何后裔测定的教据,就批发给冻精贩子,配种员拿到农户那里配上了事。配种员认为价格越低的冻精越好卖,农户认为冻精都一样,买价格低的比买价格高的划算。周而复始,造成了农户牛群的遗传基础越来越差。这样的养牛生产体系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和政府管理者的不正确认识造成的,即认为只要种公牛父亲好,它的冻精就一定好,配种后肯定就会下好牛,不需要看它的后代表现。正是这个观点使我国的养牛业的发展进入了误区,导致我国生产牛群遗传基础水平和遗传改良速度全方位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种公牛站、冻精贩子和配种员受利益的驱动,上述现象越演越烈。

      养牛育种体系是指应用遗传学理论把家畜遗传学应用到牛育种的实践中去的具体做法。18世纪后半叶近代育种实践就将后裔的性能记录下来,并将其应用到选种工作中。19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发展并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建立了现代家畜遗传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成果就是育种评估机构和性能检测机构凭借着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把养牛育种体系的实践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自卑的审视自己,可以说我国养牛育种体系还处在传统的家畜育种阶段。由于养牛生产体系的怪圈,使育种专家也无力建立科学的育种体系。

      同步建设中国养牛的生产体系和育种体系已迫在眉睫。要追上发达国家养牛的生产水平,只有参照中国轿车引进发展的路子,采取“先拿来再消化”的做法。第一步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国外的验证公牛的冻精,不断提高种群生产性能,以改良中国基础牛群的遗传背景。第二步把系谱育种和数量遗传育种结合起来,培育一批有后测成绩的验证公牛,逐步形成种公牛站与养牛场相结合的联合育种的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养牛生产体系和养牛育种体系一定要同步发展,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育种专家只有进入生产体系才有前途,养牛农户组织起来的生产体系只有和育种体系相结合才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有强有力的行业领导者和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的育种专家去组织、宣传和实践。

      回归到我国奶牛、肉牛和乳肉兼用牛三个不同类型多品种的养牛实践中,需要认真地消化国外的先进经验,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组织起来的养牛农户齐心协力把我国养牛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 (浏览次数:966 发布日期:2013/4/5 23:42:36 打印)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25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63649220 传真:0871-6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