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区养牛及灾后恢复生产建议
(上传时间:2010/4/16 22:21:44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营养与饲料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自2009年9月份后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云南特别严重,直至2010年3月30日没有降雨出现,致使部分边远山区农民及小学的饮水都靠外来供应,给云南此类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地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遭遇旱情已持续半年之久,据初步统计,截至 1 牛对水的需要量和饲料水的来源 牛生存获取水的来源有三个途径:牛需水量=饮水+饲料水+体内有机物代谢产生的代谢水。由于牛的饮水量与其摄入的饲料含水量关系极大,动物采食饲料中水分含量多,对饮水需求越少。代谢水约占总饮水量的5~10%(每 牛对饲料干物质的采食量和环境气温高低是影响其饮水需求量的两个重要因素。西南地区的农村牛良改率不高(奶牛基本达到100%,肉牛约30%左右)。本地品种牛,个体偏小,干物质的绝对摄入量偏低,目前灾区的温度在10℃~ 此次受灾的西南地区,是传统利用青绿饲草、秸秆、青贮、糟渣等副产物养牛的区域,而这些饲料通常含水量高,目前干旱首先影响的是生长快、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虽然青绿多汁饲料水分可高到90%以上,常规青贮饲料中含水量可保持在70%左右;糟渣类饲料含水量可达65%以上;配合饲料水分含量一般在10~14%以内,但干旱也影响了青绿多汁饲料生长。此外,为了保护土壤植被,建议多饲喂含水量高且营养丰富的糟渣类副产物和已有的青贮饲料。 西南地区可用作牛饲养的饲草、青贮、糟渣等饲料的含水量参考表
2 旱灾养牛的技术方法 旱灾情况下养牛的4个核心问题是根据资源量控制存栏牛数量、饮水、饲料和疾病问题,其关键是减少存栏数量、 通过合理提供现有高含水饲草料, 减少对饮用水量的需求,实现存栏牛的生存和生产。 2.1适当减少饲养规模,调整饲养结构 根据旱情的发展情况和各场的饲草饲料贮备情况,养殖户(场)采用“保母牛、小牛,淘汰老、 弱、病、残牛,适时出栏育肥牛”的方法,降低养殖规模,有条件的地方改集中饲养可转向分散饲养, 减轻饲草饲料和水的资源的供给压力。 2.2调整日粮结构,增加高水分的饲料 如:青草、青贮、鲜糟渣饲料等的饲喂量,以补充牛体水分需要,减少过于干燥饲料原料的喂量,减少牛的饮水量。根据2009年夏天国家现代肉牛产技术体系在遂宁综合站的试验, 2.3饲草料的选择和贮备 管理好已储备的饲草料,及时购买附近酒厂的酒糟、淀粉厂的鲜糟渣,除鲜喂外,还可按青贮模式储存或进行混贮,以防旱情持续。西南地区在国内产酒量大,目前未进入盛夏,酒厂附近水源丰富,一般不会停工,饲喂和贮存当地酒厂的酒糟以及其它鲜渣是较好的选择。云南甘蔗稍、甘蔗渣、秸秆青贮及酒糟丰富,以及其它秸秆青贮。同时及时刈割已确定绝收,但未死亡的小麦等农作物,以防止旱情延长,备好粗料应对需要。 2.4强化饲养管理和防疫 改变饲喂制度,可选择早晚饲喂,尽量减少牛的运动量,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在确保人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完善储水设施。注意取水消毒,保障饮水卫生,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电解质和多种维生素,能够提高牛的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牛舍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尿,保持牛床干燥卫生,防止牛群因圈舍环境条件恶劣导致疾病的发生。干旱地区因卖牛等因素、牛只流动性增加,加强防疫措施,严防病随牛走,严防因疾病而带来第二次损失。 3 旱灾后恢复生产 3.1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和政府通报,切实掌握水源供需情况信息,不信谣和传谣,根据实际情况可分批次、分时段做好牛群饮水和饲草料的储备工作,确保恢复生产的物质储备。 3.2完善饲料房、青贮池和贮水池、饲草料机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总结此次旱灾中的经验教训,打有准备的战,遇灾不发慌。 3.3积极实施科学养殖,灾后的强化营养与饲养,充分利用牛的代偿性生长,来弥补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3.4对枯死绝收耕地和草场要准备好农作物和牧草种子、肥料等物资的调运准备工作,待旱情回转,立即开展各项补救措施,将灾情损失降低到最小,确保灾年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3.5做好经费筹备,灾后适时规范引牛,引牛和防疫并重,确保人畜安全无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