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改良过程中的良种良法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上传时间:2010-11-10 23:00:08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营养与饲料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2010年11月1至5日,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黄必志团队和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国荣团队一起到云南省楚雄州的楚雄市、南华县、姚安县和大姚县对肉牛改良及奶公犊育肥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20多户养牛个体户和3个规模养牛场进行实地调查,大部分养牛个体户和规模养牛场基本做到“良种良法”,而部分个体养殖户由于农田事务繁忙,没有对改良牛进行科学饲养管理,致使改良牛形成“出生像爹,养后像妈”的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的投入较少,特别是应用技术培训方面显得突出。 养牛业一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现金收入。楚雄州牛改工作具有悠久历史,牛改工作成效显著。通过畜牧战线广大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楚雄州在对本地品种选育基础上于2010年初成功注册和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审定了“滇中黄牛”,2010年7月22日农业部公告(1024)“滇中黄牛”正式进入国家畜禽良种资源,为云南省肉牛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源基础。同时自1978年开始引入外来品种(西门塔尔、海福特、短角、安格斯、秦川、摩拉)公牛为父本,地方品种为母本,应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牛,工作起起落落历经30余年,现有103个冻精改良罐(点),覆盖了全州10县(市)80余个乡(镇),年改良本地水、黄牛达6万余胎,为全州肉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楚雄州存栏牛738865头,出栏牛310654头,产肉43004吨;改良牛58260胎,冻精改良54803胎,受胎41959胎。2010年6月底存栏牛714621头,能繁母牛248596头,出栏牛122994头,产肉17042吨,人工授精27789胎,受胎22689胎,产犊20474头。 通过调研,看到许多喜人的改良牛饲养情况,但是也有不好的现象。特别是改良牛没有科学饲养,出现僵牛、发育不良等。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科学养牛技术宣传和培训力度,使牛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加调研的人员还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培昌研究员和施运科高级畜牧师以及相关县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 图1 饲养技术及改良牛生长较好的农村养牛个体户现状 图2 饲养技术和改良牛生长较差的现状,改良牛明显发育不良 图3 饲槽设计不合理的育肥场,此类牛槽不符合牛的低头采食生理行为,建议牛的料槽只要比牛床高15公分就可以 图4 通过科学饲养且生长较好的改良牛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营养与饲料研究室 2010年1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