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专家到昆明回访中澳合作项目进展
(上传时间:2012-9-24 8:34:34 文章来源:奶牛营养与饲料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2012年9月11日,由澳大利亚商务部陪同的澳大利亚原中澳技术合作“云南牲畜和草场改良”项目动物育种专家卡密斯博士等到云南昆明小哨回访中澳合作项目进展情况。 中澳技术合作《云南牲畜和草场发展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技术合作促进发展计划中的项目之一(1983.2—1991.12)。该项目澳大利亚政府提供无偿援助864.6万澳元,用于澳方派遣专家和提供种畜(肉牛、绵羊)、冻精、牧草种子、实验室设备、挤奶机械、草场用农机具、车辆及我方人员赴澳接受培训、考察等方面的开支。中方投入1078.02万元,用于国内发生的费用支出。其中基建费565.66万元,土地征用费47.3万元,事业费465.06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完成了《谅解备忘录》的目标:一是通过建植以豆科牧草为主的改良草场,提高牲畜生产,增加畜产品供应量;二是通过改善牲畜营养、改革饲养管理及加强牲畜育种工作,提高肉牛、奶牛和绵羊的生产力;三是在现代牲畜生产、牧草生产、试验方法、实验室工作方法和技术推广等领域对中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双方八年的良好合作及共同努力,达到了预定目标。1992年10月,国家经贸部委托省经贸厅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这是我省畜牧业首次与国外合作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成功项目。1993年9月,澳大利亚国际发展援助局对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为它是澳大利亚对外农业援助的最成功项目,还把项目有关情况进行拍摄后在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多次重复播放,让全澳大利亚国民了解该项目。 特别是引进澳大利亚莫累灰牛57头和云南黄牛进行杂交,为目前准备申报国家品种的BMY牛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BMY牛18月龄体重达329千克,为成年云南黄牛的150%。 澳大利亚专家通过查看了项目结束后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牧草基地建设、资源收集及产业化生产,肉牛新品种选育及高当雪花牛肉生产技术等方面体现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卡密斯表示回国后将在昆明看到的项目可喜进展通报给有关组织和人员,希望中澳两国加大草地畜牧业方面的合作,共谋发展道路。 图1 原中澳合作项目育种专家卡密斯(前左2)与回访组一起在云南昆明小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非洲狗尾草生产现场。 图2 回访专家卡密斯与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陪同人员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