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治措施

    (上传时间:2010/5/7 11:03:29 文章来源: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奶牛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它与奶牛结核病合称奶牛两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一、奶牛布鲁氏菌病防制现状

    近年来,奶牛布鲁氏菌病反弹、上升趋势,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不仅影响奶牛生产,而且严重威胁奶制品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据卫生部统计资料,19962005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从0.09/10万上升到1.50/10万,10年间上升了16.7倍。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12097例)。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和山东,10省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15%。截至20079月底,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18116例,较2006年同期(17644例)上升了2.68%

    1对奶牛布鲁氏菌危害认识不足 一些地区或单位领导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基层布鲁氏菌病防治人员业务素质差,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难以全面开展;此外,人们对牲畜的饲养量和交易量比较重视,而对免疫工作的开展却没有认真对待,这也是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回升的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在布鲁氏菌病暴发点的地区,也没有及时开展全范围的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致使疫情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部分奶牛场检测技术落后,检疫力度不够,对检出的阳性牛处理不当。

    3.牛的饲养、流通、交易等各环节的防疫监督力度不够 外地新调入奶牛不经检测就混群饲养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病原扩散。另外,疫情与奶牛、羊只流动情况关系较大,近几年,我国奶业迅速发展,奶牛大范围流动,部分地区奶牛布病疫情上升较快,有些无疫地区亦出现了疫情。云南一些地区由于受奶牛贩运经营的影响,奶牛流动频繁,部分农户盲目引进奶牛场的淘汰牛,导致奶牛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升高。

    4.对免疫接种、消毒、无害化处理、灭鼠、灭蝇等综合防治措施认识不足。

    5.扑杀奶牛的补偿问题不能很好解决,间接导致疫病扩散 如果不制定扑杀补偿办法,一旦发生布鲁氏菌病疫情,饲养户得不到补偿,饲养户不会自觉地对染病牲畜进行扑杀,而是很可能会将病牛卖出去,使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只检疫而无法处理,从而导致疫病扩散。

    二、奶牛布鲁氏菌病改进防制措施

    1.加强疫病检测和检测方法的改进 所有奶牛分别于每年5月和10月集中进行一次奶牛布鲁氏菌病检测,确保奶牛布鲁氏菌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发现的病牛、检测阳性牛、可疑牛须就地隔离饲养,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对布鲁氏菌病病牛及检测阳性牛的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均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目前我国布病检测常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T)、缓冲平板凝集试验BPAT、补体结合试验 (CFT)等血清学方法。RBTBPAT试验主要用于初筛,由于 RBTBPAT特异性不高,而且存在人为判定因素影响,因而对于初筛试验出现阳性,并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或分离出布氏杆菌才判为病畜,否则必须经 SAT试验或CFT试验检测为阳性时才能判为阳性畜。CFT试验由于条件要求高,一般基层兽医站难以进行,而 SAT试验也因操作较为繁琐,当出现大批阳性样品需要确诊时费时费力,而且结果需24小时,同时也存在人为判定因素影响,因而在国际贸易中不主张使用SAT试验。ELISA方法特异性好,样品需要量仅2uL,整个反应仅需1.5小时,使结果更加快速、准确,而且 ELISA方法是国际贸易指定的诊断方法,其特点是快速、特异、灵敏,因而值得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

    2.加强检疫监管和动物流动管理 省内调运奶牛,一律凭调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车辆消毒证明和《奶牛健康证》调运。跨省调运奶牛的,须经过调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安全风险评估调出地为非疫区和跨省奶牛检疫审批,奶牛在装运前30天内经调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奶牛“两病”检测合格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起运。调入的奶牛,必须隔离观察45天以上,且经奶牛“两病”检测阴性,方可混群饲养。

    3.奶牛场环境控制 奶牛场生产区应与生活区隔离,场内不得饲养猫、狗、猪、鸡、鸭等动物,努力消灭鼠、蝇等传播媒介。奶牛场及牛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3-5%来苏尔溶液或20%石灰乳等有效消毒剂;牛舍内的一切用具每半月消毒一次;分娩处(室)在临产牛生产前及分娩后各进行一次大消毒;牛场每年进行2-4次大消毒。检出疫情后,对病牛、阳性牛、可疑牛的牛舍、饲养工具每天进行一次消毒,直至病牛、阳性牛、可疑牛无害化处理完毕;对运动场地要彻底清污并连续消毒3-5天,每天彻底消毒一次。奶牛场的金属设施、设备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饲槽、饲养用具、牛栏、天棚、舍内地面、墙壁、粪尿沟、分娩室等,用2%烧碱、5%来苏儿或氯制剂等有效消毒药消毒;运动场地清扫后用20%石灰乳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采取深埋发酵处理;粪便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深埋处理。

    4.预防和控制措施 非疫区以监测为主,监测包括流产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疫苗免疫效果监测;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区域,应进行免疫接种。疫苗选择布病疫苗S2株(以下简称S2疫苗)、M5株(以下简称M5疫苗)、S19株(以下简称S19疫苗)以及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其它疫苗。

    5.净化措施 被确诊牛布鲁氏菌病或检测阳性牛的牛群(场),要全面实施净化工作。①污染牛群(场)的处理:对牛群进行反复监测,布鲁氏菌病污染牛群(场)间隔2个月检测一次,发现病牛、阳性牛及时扑杀,可疑牛及时隔离复检。对牛床、运动场、工具等坚持每周消毒一次。②假定健康牛群的处理:经扑杀病牛及阳性牛后的牛群为假定健康牛群。假定健康牛群的处理同污染牛群,凡连续两次以上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认为是健康牛群。③健康犊牛群的培育:设立犊牛培育舍,犊牛培育舍应远离母牛群500以上,饲养假定健康母牛生下的母犊牛,设专人饲养管理,固定使用饲养工具。犊牛出生后用3%-5%来苏儿溶液进行全身消毒,擦干后放入犊牛培育舍饲养,喂以健康牛的初乳,做好犊牛培育舍环境、用具、人员消毒工作。犊牛在犊牛培育舍饲养6个月,后转入生产群,在此期间分别于20日龄、100-120日龄和6月龄连续检测“两病”三次,发现阳性牛、可疑牛及时扑杀,并进行消毒等处理,并做好相应净化工作。

    6.实施奶牛健康证制度,强化奶制品收购 奶牛健康证是奶牛健康状况档案证明,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奶牛强制免疫、强制监测,确认健康后,在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证明性专用耳标,要严格实施一牛一证一标制度,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每年都要对奶牛进行一次“两病”检测,对《奶牛健康证》”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办理变更注销手续。奶农必须凭《动物防疫合格证》和当年《奶牛健康证》出售牛奶,奶制品收购站和奶制品加工单位要严格把好奶牛的质量安全关,坚决拒收无《动物防疫合格证》和当年《奶牛健康证》的奶农提供的牛奶。

    7.加大对布鲁氏菌病危害及防治的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牛、羊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使牛、羊养殖户在饲养生产过程中能主动地对牛、羊进行消毒,发现疫情及早报告,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机会。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2010418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