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和防控要点
(上传时间:2010/4/20 13:55:55 文章来源: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动物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羊、猪等偶蹄类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发病率极高,传播速度极快,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血清学试验,口蹄疫病毒(FMDV)可分为O、亚洲1 (Asia 1)、A、C型和SAT1、2、3等共7 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近年来,我国口蹄疫多呈点状散发,O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有发生。有时,发病范围和频率呈上升的趋势。自2009年以来,A型口蹄疫也在部分省市的奶牛群中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我省大部正遇受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加上地处边疆,家畜流动性大,O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发生,A型口蹄疫传入的风险加大。 口蹄疫病毒对低温稳定,对热敏感, FMDV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天,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天;在污水中 一、流行特点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染疫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能长期带毒和排毒,被FMDV 感染过的动物可能会成为不表现临床症状、持续感染的带毒者。在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DV。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 FMD 有两种流行方式,一为扩散式,即由一点或一块,逐渐向四周扩散蔓延;二为跳跃式,即由一点跳到很远的地方出现新的疫点。传播因素移动快,病毒毒力强,气温低,会出现这种远距离传播。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性、宿主广泛性、传染力极强,所以一旦发生,常呈流行性,甚至大流行性。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车船、水源、牧地、饲养用具、饲料、饲草等,以及来往人员和易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空气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散播到 二、临床症状 奶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在乳头皮肤、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发生水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采食完全停止。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发生水疱,破溃糜烂, 蹄壳脱落,导致病畜跛拐。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成年牛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3%。犊牛主要表现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 死亡率很高。 三、防疫要点 口蹄疫的流行大至分为诱因(如大风,温度突变,病原侵袭等),传染源(病毒携带者,患病动物等),传播途径(空气,粉末以及调运消毒不严等因素),易感动物(体质差的易被感染的动物)四个主要环节。奶牛养殖场一旦发生口蹄疫,真正搞好隔离消毒(封场、封圈)是防制疫病流行的关键。 1、切断传染源 口蹄疫的传播主要是粉尘,大风以及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在疾病流行的时候,做好温度,饲养,管理以及平时管理不到位的小漏洞,及时的做方案来弥补漏洞。同时关注天气变化以及疫情的发展动态,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未发病的关注气温变化,特别是大风天气以及附近疾病的流行趋势,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执行,合理的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阻断或者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源,及时隔离或者处理发病动物。 2、做好免疫预防接种工作 口蹄疫灭活疫苗应保存于4~8℃冰箱内,如冻结,即会破坏佐剂的均匀性。如遇破乳或超过规定量分层,则不能使用。 常规免疫 奶牛一般春、秋两季进行免疫。所有奶牛在进行口蹄疫亚洲1型-O型双价灭活(浓缩)疫苗免疫时,首免时要采取二次免疫法:第一次免疫后间隔21-28天再进行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 种公牛、后备牛: 每年注苗2 次,每间隔6 个月免疫1 次; 生产母牛:分娩前3 个月免疫1 次; 犊牛: 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免疫剂量是成年牛的一半,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 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加强动物流动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奶牛市场价格的差异,奶牛种畜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奶牛在全国范围内、省内的流动频率加大,流动可以导致的口蹄疫的发生、爆发。我省地处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接壤、或者相邻,边境活体动物及其产品贸易特别是非法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这种非法贸易没有任何监管措施,容易造成口蹄疫传入我国。 因此,需要加强奶牛和其它牛的流动管理,各级动物卫生监察机构要强化检疫,特别中跨省的动物流动。对于新引进的奶牛,需要隔离饲养45天,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入群。检疫机构、边境动物卫生测报站加强边境活体动物流动管理,加强边境检疫。 4、加强口蹄疫病原和免疫效果监测 开展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掌握口蹄疫隐性感染、病原分布的动态规律。研究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的趋势,指导口蹄疫疫苗生产用种毒的选择。加强、完善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对于口蹄疫免疫效果需要科学、客观的评估。免疫效果不合格的奶牛群需要补免疫。 5、完善奶牛扑杀的经济补偿机制 现行的奶牛因病扑杀的经济补偿政策,存在补偿经费不到位,或者补偿额远低于市场价格,导致基层动物卫生机构在实施扑杀时存在困难,甚至与农户发生冲突。而我国目前口蹄疫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强制免疫加扑杀,需要完善奶牛因病扑杀的经济补偿政策。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