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云南省干旱条件下奶牛主要疫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上传时间:2010-8-18 23:36:26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省遭遇罕见的干旱,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受灾程度之深,均为历史之最,部分地区已达到百年不遇。由于长时间的严重干旱,导致奶牛饲草短缺、饮水困难,局部地区出现因缺草、缺水而屠宰奶牛的现象,省内原料奶供给趋于紧张,价格上涨。我省奶牛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就在我省干旱条件下出现的奶牛疫病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供广大奶农和兽医工作者参考。

    一、干旱条件下奶牛疫病发生的特点

      1、因饲草短缺、局部地区饮水困难,奶牛营养状况差,对疫病的自然抵抗力下降,正常情况下存在的病原体(寄生虫、结核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得以生长繁殖,引发疫病,患病的概率增大。

    2、严重干旱对奶牛是一种强应激,在长时间的热应激条件下,可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产奶)下降,流产和其它疫病。加之活畜交易更频繁,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加大。

    3、由于干旱,以前掩埋的病原可能被暴露出来,造成新的疫病流行,这在非洲干旱地区已被证实。

    二、干旱条件下奶牛主要疫病的防控

    (一)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动物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羊、猪等偶蹄类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发病率极高,传播速度极快,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口蹄疫多呈点状散发,O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有发生。自2009年以来,A型口蹄疫也在部分省市的奶牛群中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我省大部正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加上地处边疆,家畜流动性大,O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发生的同时,A型口蹄疫传入的风险加大。

    1、流行特点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染疫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能长期带毒和排毒,被FMDV 感染过的动物可能会成为不表现临床症状、持续感染的带毒者。在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DV。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

    2、临床症状

    奶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在乳头皮肤、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发生水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采食完全停止。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发生水疱,破溃糜烂,蹄壳脱落,导致病畜跛拐。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成年牛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3%。犊牛主要表现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3、防疫要点

    做好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是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方法,灭活疫苗应保存于4~8℃冰箱内,如遇破乳或超过规定量分层,则不能使用。奶牛一般春、秋两季进行免疫。所有奶牛在进行口蹄疫亚洲1型-O型双价灭活(浓缩)疫苗免疫后间隔21-28天再进行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种公牛、后备牛每年注苗2 次,每间隔6 个月免疫1 次;生产母牛分娩前3 个月免疫1 次;犊牛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免疫剂量是成年牛的一半,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奶牛养殖场一旦发生口蹄疫,真正搞好隔离消毒(封场、封圈)是防制疫病流行的关键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4、其他管理措施

    (1)加强动物流动管理

    我省地处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接壤、或者相邻,边境活体动物及其产品贸易特别是非法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这种非法贸易没有任何监管措施,容易造成口蹄疫传入我国。因此,需要加强奶牛和其它牛的流动管理,各级动物卫生监察机构要强化检疫,特别中跨省的动物流动。对于新引进的奶牛,需要隔离饲养45天,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入群。检疫机构、边境动物卫生测报站加强边境活体动物流动管理,加强边境检疫。

    (2)加强口蹄疫病原和免疫效果监测

    开展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掌握口蹄疫隐性感染、病原分布的动态规律。研究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的趋势,指导口蹄疫疫苗生产用种毒的选择。加强、完善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对于口蹄疫免疫效果需要科学、客观的评估。免疫效果不合格的奶牛群需要补免疫。

    (3)完善奶牛扑杀的经济补偿机制

    现行的奶牛因病扑杀的经济补偿政策,存在补偿经费不到位,或者补偿额远低于市场价格,导致基层动物卫生机构在实施扑杀时存在困难,甚至与农户发生冲突。而我国目前口蹄疫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强制免疫加扑杀,需要完善奶牛因病扑杀的经济补偿政策。

    (二)牛结核病

    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和传播源,每一头病牛对周围的牛都有很大的威胁。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牛是家畜中最易感染的动物,特别是奶牛,其次是水牛。若不及时发现、 处理、净化,不仅会给奶牛饲养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人也可被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6周,有的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通常呈慢性感染,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

    (1)肺结核:以长期顽固性干咳为特征,且以清晨最为明显。患畜容易疲劳,逐渐消瘦,病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

    (2)乳房结核:一般先是乳房淋巴结肿大,继而后方乳腺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硬结无热无痛,表面凹凸不平。泌乳量下降,乳汁变稀,严重时乳腺萎缩,泌乳停止。

    (3)肠结核:消瘦,持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常带血或脓汁。

    3、病理变化

    在肺脏、乳房和胃肠粘膜等处形成特异性白色或黄白色结节。结节大小不一,切面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有时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胸膜和肺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形如珍珠状。

    4、防治措施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成年牛净化群每年春秋两季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各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比例为:种牛、奶牛100%,规模化养殖场肉牛10%,其它牛5%,疑似病牛100%。如在牛结核病净化群中(包括犊牛群)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阳性牛,其它牛按假定健康群处理。初生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监测。并按规定使用和填写监测结果报告,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检疫)。凡结果呈阳性的牛群视为结核病污染牛群,每隔30-45天重点监测(检疫)一次,连续3次监测(检疫)不再发现阳性牛时,才视为健康牛群。病牛所产的犊牛于出生后分别于20日龄、100-120日龄和6月龄连续监测(检疫)三次,结果为阴性者送入假定健康牛群培养。假定健康牛群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监测,连续三次监测阴性的即可视为健康牛群。

    (2)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病死和扑杀的病畜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上市出售。其所生犊牛应隔离饲养,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对发现的可疑病牛,要加强监控,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凡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疑似反应者,于42天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为阳性,则按阳性牛处理;若仍呈疑似反应则间隔42天再复检一次,结果仍为可疑反应者,视同阳性牛处理。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可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

    (3)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一次,饲养用具每旬消毒一次。如检出阳性牛,必须临时增加消毒,粪便堆积发酵。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消毒药可用5%来苏儿、克辽林、10%漂白粉或3%-4%福尔马林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4)加强流通防疫监管,严防疫情传播。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调入的种用、乳用、役用动物应隔离饲养30天,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确定健康无疫病时才能混群饲养。鲜奶收购点(站)必须凭奶牛健康证明收购鲜奶。

    (5)场内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杜绝结核病人接近牛群。牛场内不得饲养家禽,以免结核病禽对奶牛健康造成威胁。

    (6)牛场、牛舍的设计、建设设施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已建的牛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防疫设施,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严防外来疫源的传入。

    (7)动物防疫监管机构对所辖区内的奶牛要严格管理,全面实行奶牛健康证和户口台帐管理,所有奶牛都应登记造册,及时记录奶牛存栏和调运状况。对健康奶牛发给奶牛结核病监测(检疫)合格证明,凭证销售牛奶或转让健康牛。

    (三)奶牛布鲁氏菌病

    该病是由布鲁氏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它与奶牛结核病合称奶牛两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奶牛布鲁氏菌病反弹、上升趋势,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不仅影响奶牛生产,而且严重威胁奶制品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1、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为病牛接生进行感染。而且从事屠宰病畜、挤奶等工作的人员均可经过皮肤破损处感染细菌,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结膜、性器官黏膜感染。人群最容易感染这种病,在我国,感染这种病的主要为奶牛养殖户,而且以青壮年男性居多。

    2、临床症状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当奶牛感染此病后,主要症状以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为特征,具体可引发子宫、腹膜、关节、睾丸、淋巴结等炎症,最显著的症状则是怀孕母牛发生流产或不孕症,有些奶牛还会从阴道流出恶臭的分泌物。

    3、防治措施

    布氏杆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结合维生素的方法来治疗,但为了防止病原传播,还是建议将患病奶牛全部扑杀,并进行焚烧深埋。

    (1)免疫接种:接种菌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疫病高发区。其中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是可以减弱布鲁氏菌菌株,对奶牛免疫效果比较好。一般在牛犊出生后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18个月左右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数年之久。对于非疫病高发区,通常采用普检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也就是每年3月初-5月初和9月初-10月底,要对奶牛按100%的比例进行布病检测净化。也就是对每头奶牛都要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检出阳性奶牛都必须及时扑杀,然后对其所在的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达到100%。

    (2)加强消毒工作:每个养殖场门口,应设置消毒间或消毒通道,人员车辆进行彻底消毒后,方能进入奶牛场。每三天用3%的消毒威或20%的生石灰对场地栏舍进行消毒,最好每月再进行一次全场的消毒,包括饮水槽也要经常刷洗干静,并更换为干净的饮用水。另外,每天要及时清理栏舍内的剩余草料以及粪便,如果粪便需要用来做肥料,须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

    (3)加强引种管理:引进患病奶牛是感染该病的潜在威胁,应严格加强奶牛的引种管理。原则上建议各奶牛场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面引进种牛。

    (4)加强人员管理:加大对该病危害及防治的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牛、羊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使牛、羊养殖户在饲养生产过程中能主动地对牛、羊进行消毒,发现疫情及早报告,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机会。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由于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烹饪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尽量避免与饲养者无关的人员进入养殖舍内。

    (四)奶牛乳房炎

    又名奶牛乳腺炎,是由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奶牛乳腺所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其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因。该病影响世界奶牛业发展,也给乳品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疗奶牛乳房炎,但滥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公共卫生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乳房炎种类

    根据乳房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临床上将乳房炎划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两种病型。

    (1)临床型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是因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乳汁颜色异常、结块,乳房组织肿胀、发热、疼痛、发红。如果临床症状仅局限于乳房局部,则称为温和乳房炎;如果临床上出现体温升高、厌食、休克等全身性临床症状,则称为重度乳房炎;如果重度乳房炎发病快,病例多,则称为急性乳房炎。

    (2)亚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

    少量的病例表现短暂的乳汁异常和乳房组织炎症,多数病例没有临床症状。如果感染持续2月以上,则称为慢性乳房炎。亚临床型乳房炎病程长,可持续整个泌乳期,甚至终身。亚临床型乳房炎的检测通过乳汁体细胞计数完成,乳汁体细胞计数(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与亚临床型乳房炎感染呈正相关,当乳汁体细胞计数≥ 280,000 细胞/mL时,亚临床型乳房炎感染的概率>80%,乳汁体细胞计数越大,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越高。

    2、病原种类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发现约150多种病原体可引起奶牛乳腺炎,其中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上述病原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约占奶牛乳房炎病例90%以上。

       3、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卫生和消毒

    有效地减少、杀灭饲养和公共区域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数量,是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关键。牛舍、运动场要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积水、泥泞。垫草应干、软、清洁,并且要经常更换。要定期对运动场和牛舍进行消毒(可每隔15天用消毒液喷雾消毒一次),乳房炎高发季节应加强消毒,保证有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改善牛舍环境,使其通风性好、向阳性好。

    (2)保持牛体卫生

    乳导管是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侵入的主要渠道,而牛体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夏季可用喷淋的方法清洗掉大部分细菌,但其它季节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药浴乳头,可靠的乳头药浴和乳头封闭大约能减少50—90%乳房炎的发病率。对较大的乳房,特别是下垂的乳房要注意保护,免受外伤。注意产后护理,尽量减少排除的分泌物对牛后躯的污染。

    挤奶前,挤奶员的手和奶牛乳头要清洗消毒,挤奶前用0.1%的高锰酸钾或0.1%的新洁尔溶液擦洗浸泡乳头30秒钟,然后用单独的消毒毛巾或纸巾擦干,清洗乳头时应注意洗的面积不要太大,以免上部的脏物随流而下集中到乳头,增加乳房感染的机会。挤奶时,应先挤头胎牛或健康牛的奶,后挤有乳房炎牛的奶,对患有临床乳房炎的乳区停止用机器挤奶,有乳房炎牛的奶,一定要挤入专用的容器内,集中处理,以免交叉感染。挤奶后,要立即用3%次氯酸钠或0.5%洗必泰、0.1%雷夫奴尔、0.1%新洁尔灭等药浴液进行乳头药浴,封闭乳头。消毒液要现用现配,并经常更换消毒液,以免菌株产生耐药性而影响消毒效果。

    (3)合理的挤奶方式

    建立稳定的训练有素的挤奶员队伍,提高执行挤奶操作规程的自觉性。挤奶人员要温和地对待泌乳牛,挤奶时其乳头部分的神经末梢才能受到良性刺激,促使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催产素能促使乳汁排出。手工挤奶采取规范的握拳式,严禁使用滑榨法,人牛配合,减少应激。机械挤奶时防止过早地安装挤奶杯和随意延长挤奶时间。避免抽力过大,榨乳不完全和榨乳过度。

    (4)合理的饲料搭配和添加剂

    合理的饲料搭配和营养水平,可保持奶牛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抵抗力。建立青绿多汁饲料轮供体系,以奶定料,按牛给料,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给予全价日粮。研究表明,牛群乳房炎的发病程度与饲料中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硒、锌及铜的水平有关。在干旱青绿多汁饲料供应不足情况下应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

    (5)疫苗免疫预防

    通过注射奶牛乳房多价灭活疫苗,可以提高奶牛机体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的免疫力,免疫期为一个泌乳期。

    4、治疗措施

    (1)浸剂治疗

    使用乳腺管浸剂对全群或者感染牛进行治疗,可使发病率明显下降,浸剂治疗需要对感染牛的4个乳头进行,以预防交叉感染。对于无乳链球菌引起的乳房炎,浸剂治疗治愈率达70-90%,治疗效果可通过体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进行监测,一般以30天为一个监测周期。对于治疗有益但尚未达到治疗标准的奶牛进行二次治疗,但对于对治疗无效的牛实施隔离、扑杀。浸剂治疗的缺点是对治疗有纤维素化和脓肿结节的乳房炎,效果不理想。

    (2)干乳期治疗

    干乳期治疗是泌乳动物乳房炎治疗的关键,干乳期始于泌乳期的后1-2天,持续10-14天。在此期间,乳腺的生物化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治疗和自身免疫功能协同作用,疗效好,治愈率可达75%,费用比浸剂治疗低。充分利用干乳期对奶牛进行预防性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下一个泌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治疗隐性乳腺炎的最佳时期就是在干乳期,在这一时期即使使用较高剂量的抗生素也比较安全,而且抗生素在乳房组织中保持时间也较长。但应注意这一时期治疗并不能控制杆菌感染。干乳期治疗结束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可选择全身性疗法,而不要重复使用乳腺管浸剂治疗。

    (3)后备母牛治疗

    后备母牛可通过接触乳房炎病牛的初乳、皮肤等感染乳房炎,相当比例的犊牛在产犊时已发生乳房炎。因此,在预产期前7-14天采用乳腺管浸剂治疗,可以显著地减少产时乳房炎发病率。该方法适用于第一胎产时乳房炎发病率高的牛群。

    (4)中草药治疗

    天然中草药植物添加剂与抗生素类添加剂可竟相媲美,且具有抗生素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抑菌抗病毒作用,增进食欲,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和促进生产,增强抗应激功能,提高畜产品质。配方中常用的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连翘、甲珠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消肿散结之功效;赤芍、当归、乳香、瓜蒌等具有活血散瘀、通经活血之功;王不留、青皮、通草等具有理气散结、活络下乳之效;黄芪益气补虚,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甘草调和诸药以增强药效。把以上药物合理配伍,治疗乳房炎的效果非常突出。

    三、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

    (一)环境卫生和设施条件

    1、新建奶牛养殖场应选择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点,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具有清洁、无污染的充足水源,地下水位在2m以下。建筑牛舍时,地面、墙壁应选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以利于消毒,具备良好的粪尿排出系统。奶牛养殖场内,净道与污道分开,避免交叉,排污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牛场与其他畜牧场、居民区及交通要道保持500-1000m以上距离。

    2、进出奶牛场的大门设车辆消毒池,主大门的侧门设行人消毒池,有条件的设人员消毒室和喷雾消毒设施。消毒室中安装紫外灯,设洗手盆。

    3、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创造园林式的生态环境。运动场无石头、硬块及积水,每天要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应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处理。禁止在牛舍及其周围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病畜尸体及污水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胎衣应深埋。

    4、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及消灭蚊蝇工作,每周灭蚊蝇一次。冬季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如架设防风墙,牛床与运动场内铺设褥草等。

    5、奶牛场应设专用病牛隔离舍和粪便处理场所,配套相应设施。

    (二)消毒措施

    1、环境消毒:牛舍周围及运动场,每周用2%氢氧化钠或生石灰消毒一次;牛场周围、场内污水池、下水道等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原则上每天更换一次。

    2、人员消毒:在紧急防疫期间,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其他时间进入生产区时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严格遵守牛场卫生防疫制度。饲养人员定期体检,患人畜共患病者不得进入生产区,及时在场外就医治疗。喷雾消毒和洗手应用0.2~0.3%过氧乙酸药液或其他有效药液,每天更换一次。

    3、用具消毒:饲喂用具、料槽、饲料床等定期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等,在使用前后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4、活体环境消毒:定期用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进行活体牛环境消毒。消毒时避免消毒剂污染到牛奶。

    5、牛体消毒:在进行挤奶、助产、配种、注射及其他任何接触奶牛的操作前,先对相关部位进行消毒。

    6、生产区设施清洁与消毒:每年春秋两季,用0.1-0.3%过氧乙酸或1.5-2%烧碱对牛舍、牛圈进行一次全面大消毒,牛床和采食槽每月消毒1-2次。

    7、粪便处理:牛粪采取堆积发酵处理,堆积处每周用2-4%烧碱消毒一次。

    8、饲料间:饲料存放处要定期进行清扫、洗刷和药物消毒。

    四、奶牛场生物安全技术措施

    (一)个体标识和档案

    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凡按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对免疫过的奶牛加挂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建立健全奶牛场防疫、检疫档案,内容包括:奶牛来源、检疫情况、免疫接种情况、发病死亡情况及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其用药情况、免疫标识及保健卡发放情况等。

    (二)疫病检疫和监测

    1、结核病检疫:对在群奶牛,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结核病检疫,检疫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变态试验。对于检出的阳性牛只疑似牛,进行抗γ-干扰素ELISA试验,阳性牛一律实行扑杀。

    2、布氏杆菌病检疫: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两次布病检疫,凡阳性反应牛只一律扑杀。

    3、其他监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其他疫病监测方案,对泌乳奶牛在干乳前15天,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在干乳时用有效的抗菌制剂,如干乳康,及时进行防治。

    (三)引进牛检疫

    由国内异地引进奶牛,要按规定对结核病、布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白血病等进行检疫。从国外引进的奶牛除按进口检疫程序检疫外,应对白血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粘膜病、副结核病、蓝舌病等复查一次。引进牛到达调入地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下,进行隔离观察饲养14天,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四)疯牛病预防

    禁止在奶牛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反刍动物源性肉骨粉等动物源性饲料。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2010年5月10日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