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云南奶业发展调研报告

    (上传时间:2010-3-19 22:43:23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摘要:云南有悠久的奶牛养殖历史,拥有荷斯坦奶牛、奶水牛、西门塔尔牛等丰富的奶畜资源,具有发展奶业的气候、生态环境、饲料资源优势。“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具有消耗2000万吨原料奶加工乳制品的市场空间。随着第三欧亚大陆桥建设和中国面向西南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将为云南奶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空间,云南具有发展奶业的显著的区位优势。如果各方面条件配套,云南通过10年的努力可以形成100万头以上成年母牛、加工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大产业,云南奶业将可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中国南方的重要鲜奶供应基地,面向东南亚的乳制品出口基地。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云南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云南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研的通知》要求,2009116日和20091119—24日,云南省现代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毛华明教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曲靖、德宏、大理、腾冲开展工作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讨论,形成云南奶业发展报告。

    一、云南奶业发展现状和条件

    (一)云南奶业发展现状

        云南有悠久的饲养奶牛历史。在洱源、大理等地自汉朝以来就饲养邓川牛挤乳,生产乳酪、乳扇。自1908从英国引进第一头荷斯坦奶牛,昆明已有百年奶业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奶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1. 荷斯坦奶牛养殖初具规模,实现了区域规模化

        云南通过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杂交改良扩繁阶段、90年代以来稳定提高阶段,荷斯坦奶牛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基本实现了产业化。优质牛奶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不断提高;在大理等地建立了奶牛数据化信息管理平台,对奶牛品种改良和饲养管理过程实现了电脑化管理。在政府推动和乳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下,规模化牛场、奶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奶牛基地县、养殖小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奶牛存栏数持续增长。在昆明、大理和红河形成了奶业产业带,实现了区域规模化。荷斯坦奶牛存栏15.9万头,能繁母牛11.4万头,牛奶产量35万吨,奶牛存栏居中国南方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2. 奶水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云南省水牛存栏259.6万头,其中,能繁母牛82.93万头。水牛数量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水牛总数的12%。我省奶水牛业的开发有了长足的进步。自1997年以来,利用摩拉和尼里/拉菲水牛冻精对本地牛进行改良,累计改良72.28万头,平均受胎率达到50%以上,产犊27.7万头,其中母犊13.8万头。2008年水牛改良15.48万头,产犊牛6.7万头。目前在大理、德宏、保山等地区奶水牛存栏约6万头,能够挤奶的1.68万头,农户饲养奶水牛每头年可产水牛奶1.53吨。我省有82头水牛种公牛,每年可提供约50万剂水牛细管冻精,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已有一定基础。在腾冲发现了产奶性能较高、我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槟榔江水牛,并于2008年已通过遗传资源审定。德宏州计划每年建立20个养殖小区,5年共建100个。养殖小区资金自筹,德宏州奶牛综合试验站和潞西市奶牛区域推广站验收合格后,给予10万元补贴,州、县各补贴5万。

    3. 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牦牛和奶山羊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南黄牛存栏约500万头。云南具有黄牛改良的基础条件和长期从事冻精改良的科技人员队伍。全省有18个牛冻精中转站,1669个冻精改良站点,省、地、县牛冻精改良配种网络已基本形成。1998年至2007年累计经冻精改良所产犊牛达84万头,其中70%为西门塔尔牛。在大理、昭通、曲靖、文山、昆明、红河、楚雄等有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能繁母牛有20万头左右,其中,能够挤奶的近万头,日产奶量可达615kg。如果将目前所有肉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为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在提高黄牛产肉性能的基础上,杂交一代、二代、三代和四代母牛每胎产奶量可分别达1.5t2.5t3.5t4.5t以上,大幅度提高黄牛冻改的效益。此外在迪庆州牦牛存栏达到5.5万头以上,每年产奶量约为4300t,为解决藏族人民对奶制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石林、陆良、宜良、泸西、弥勒等县为中心,奶山羊发展迅速,良种繁育体系逐渐健全,生产基地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全省奶山羊数量达32.4万只,其中能繁母羊18.4万只,山羊奶产量达3.7万吨。山羊奶产品从传统的单纯乳饼向液态奶、酸奶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4. 乳品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乳品生产向多样化、高质量发展

       2007年全省奶类总产量达40万吨,其中荷斯坦奶牛产量35万吨,水牛奶1.2万吨,山羊奶3.7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为8.18kg。原料奶总产值达9.8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13%。近年来,通过引进龙头加工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乳品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有乳品加工企业42家,其中有6家企业从事水牛奶制品的加工生产,有3家企业从事山羊奶制品加工生产。全省日处理鲜奶能力超过4000吨。其中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上的企业6家。蝶泉是国内奶制品出口量最大的民族企业。产品除巴氏消毒奶、UHT超高温灭菌奶、学生奶、酸奶、奶粉等系列产品外,还有云南特色的乳饼、乳扇,成功研究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牛奶酪,并投放市场。2007年奶业加工产值达18亿元。

    (二)云南发展奶业的条件

    1. 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

        云南除具有丰富的奶畜资源外,还具有发展奶业的如下资源优势:(1)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海拔高差悬殊,造就了丰富的立体气候,蓝色天空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不同乳畜的生长发育和牧草生长,可以成为优质、生态原料奶生产基地,具有南方其他省市难以比拟的优势。沿保山、大理、楚雄、昆明、曲靖、及红河州北部一带,年平均气温在1015℃,降雨量为8001500mm,空气相对湿度55%65%,可谓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虽多,但并不潮湿。这些地区最适合荷斯坦奶牛的发展,这些地区及其以北地区适宜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的发展,这些地区及其以南地区适合奶水牛的发展,滇西北的迪庆高原,大小中甸、维西立地坪、丽江铁甲山、昭通大山包一线适合牦牛的发展。(2)云南国土面积39.4km2,其中耕地607.24hm2,常用耕地419.69hm2,人均分别为2.02 亩和1.39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还有荒山荒地1290.40hm2,其中宜农地286.70hm2。云南耕地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等,只要保证一定的收入,完全有可能调整出部分耕地种植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发展奶牛。另外,冬闲田面积可能超过20hm2,而云南冬季气候温暖,可充分利用冬闲田来种植一年生黑麦草、苕子、大麦、黑麦等,可解决奶牛饲草全年均衡供应问题。云南粮食总产达1547万吨,每年可有730万吨的粮食和糠麸用于畜牧业的发展。作物秸秆产量每年可达2882万吨,可解决后备牛、干奶牛、日产奶量低于15kg的泌乳牛粗饲料的需求。

    2. 具有发展奶业的市场区位优势

    云南人均肉类产量达60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奶类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云南人均奶类产量虽然很低,但仍然有约1/3多的原料奶加工成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销售到省外。如果云南要达到奶制品消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需原料奶100万吨,现有生产量只能满足1/3。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人每天摄入的奶制品量为300g,云南的需要量近500万吨。云南周边的四川、重庆、西藏、贵州、广西、广东每年需调入约300万吨的奶制品,整个泛珠三角区域每年需调入500万吨以上的奶制品。上述地区,奶制品消费的增长空间很大,而生产由于受气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快速增长。东南亚地区陆地面积449km2,海洋面积750多万,人口约5亿,城乡居民普遍具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和偏爱。如果人均奶制品的消费水平与中国持平,年需原料奶1500万吨。由于高温潮湿等因素制约,这一地区发展奶业十分困难。云南奶制品在东南亚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较好的市场网络。随着 “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通向缅甸、泰国、越南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大通道的建立,云南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连接泛珠三角、长江流域与东南亚、南亚、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和桥梁。泛珠三角区域和东南亚为云南奶业的发展提供了每年2000万吨原料奶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空间。

    3.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奶业发展有良好政策环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2007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文件,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于20081月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针对2008年发生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国务院200810月发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8122号文印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200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明确提出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实施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着力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奶站,确保奶源质量。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政策。20093月全国人大颁布了《食品安全法》。

    4. 我省乳业在三鹿奶粉事件中经受了考验,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了良好形象

        牛奶质量与安全是左右中国奶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从全国来看,造假、掺杂、掺假、以次冲好等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的阴影还未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08年三鹿奶粉安全事件又震惊了海内外,直接动摇了无数人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才培养起来的喝奶习惯,直接动摇了中国人对中国品牌奶制品的信心,给中国奶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值得庆幸的是,我省在这次事件中经受住了考验,批批检测没有发现任何产品有三聚氰胺,在广大消费者面前树立了云南奶制品的品质形象。在全国乳制品销售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云南主要品牌奶制品的销售量提高了20%;蝶泉乳业还在这个非常时期推出了婴幼配方系列奶粉,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对云南牛奶品质充满信心的强力信号。其次,受这次事件影响,随着消费者对巴氏消毒奶和UHT奶营养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巴氏消毒奶的消费逐步得到回归,消费者期望喝到鲜奶的期望也越来越强力,为我省奶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云南奶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全国奶制品消费强势驱动下,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品种改良、奶源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云南奶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国内奶业先进省份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存在很大差距。原料奶生产仍然面临数量(高产奶畜)、产量(平均单产)和质量三大问题,优质原料奶基地建设水平和规模严重滞后;由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尚未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奶业呈波浪式发展;奶业科技的研发创新、引进集成、示范推广严重滞后生产,且相互脱节,整个奶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发展后劲。

    (一)奶畜良种化程度低,遗传改进缓慢

        云南省头均存栏能繁母畜年均产奶量荷斯坦奶牛仅为3.1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吨;奶水牛为,奶山羊仅为200 kg。云南荷斯坦奶牛生产起步于邓川奶牛的杂交改良,奶牛整体质量不高;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的饲养模式导致长期以来广大饲养户只重繁殖,不重选育,对冻精的质量重视不足,对所养奶牛系谱不清,配种、生产性能等相关档案资料不全,难以实施合理的选种选配;加之对犊牛和后备牛培育不到位,对低产母牛淘汰率低等原因,奶牛群体质量提高缓慢,产奶量偏低。能繁荷斯坦奶牛存栏年均产奶量仅为3.1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吨。云南奶水牛以河流型奶水牛与沼泽型肉用水牛的杂交牛为主体,杂交代数低,部分杂交牛还存在繁殖障碍,产犊间隔较长,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仅1.1吨。而槟榔江奶水牛发现较晚,群体规模小,保种场只有能繁母牛300头,公牛67头。云南虽然有20万头杂交西门塔尔牛,但长期以来使用的冻精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两个冻精站的西门塔尔种公牛均为肉用型,只有在大理曾经使用过奶肉兼用型冻精,能够挤奶的母牛数量少,且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牦牛长期以来采用传统饲养方式,未开展杂交改良,产奶水平十分低下,年头均存栏牦牛产奶不足80kg。奶山羊以圭山山羊与萨能等奶山羊品种杂交后代为主,改良程度不高,产奶性能普遍较低。能繁母羊年均产奶量约为200kg,与纯种萨能山羊8001200kg 产奶量相比,差距甚大。

    (二)优质原料奶基地建设滞后,制约着奶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缺乏足够的与奶牛饲养数量相匹配的优质饲草种植基地,奶牛粗饲料以稻草、玉米秸青贮为主,并普遍饲喂大量菜叶,加之精饲料中蛋白水平普遍偏低,饲草饲料提供营养难以满足高产奶牛需要,并导致乳蛋白和乳脂率较低,难以控制奶中农药残留问题。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全省饲养奶牛1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户所饲养奶牛总数只占22.8%,饲养1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仅45个,奶牛饲养数占全省存栏的11.3%,大部分养殖户户均饲养奶牛不到2头。奶牛场(小区)规划设计、饲养工艺落后,基本上是传统模式,尚无一个现代化的牛场,没有一个奶牛场实行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和工艺。目前我省有奶站272个,流动收奶点1044个,通过机械挤奶的收奶量只占总收奶量的21.6%。由于奶站设置不合理、运作不规范,机械挤奶普及率低,大部分手工挤奶缺乏制冷设施,奶中细菌指标难以控制,导致乳品企业开发高档位产品困难,减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给原料奶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三)疫病问题制约奶业发展

        云南边境线长,对重大疫病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奶牛结核、布病和奶山羊布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净化工作任重道远。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很高,奶牛酮病、消化道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产奶量,还使奶中体细胞数上升,并可能导致奶中药物和抗生素残留超标。由于疾病和饲料营养不平衡,还影响了奶畜的繁殖成活率,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奶牛产犊间隔长达15个月,个别奶牛场奶牛的空怀率达到20%30%,直接影响了奶畜数量的增长速度。

    (四)科技水平低,研发力量薄弱,难以支撑奶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科技人才、技术、资金投入的不足,奶业科技研发创新、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能力低下,且相互脱节,缺乏一支贯穿整个科技过程,稳定的高素质科技人员队伍,难以引领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通过遗传改进提高奶畜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的能力与省外先进省份相比差距甚大,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严重滞后;邓川牛、槟榔江奶水牛的保护与扩繁提高工作亟待加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工艺普及率很低,优质饲草种植推广速度缓慢;水牛奶、山羊奶等原料奶标准、标准化饲养技术需要研究制定;奶制品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五)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畜饲养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奶业尚未形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由于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完善,奶农不能获得加工升值的利润再分配,奶业的发展受市场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呈现波浪式发展的局面。云南奶业20世纪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90年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并拉大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新世纪以来又得到快速发展。而2008年由金融风暴引发的世界经济走入低迷,加之三鹿奶粉安全事件的影响,如何避免奶业又将进入下一个慢速发展阶段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六)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我省乳品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高端产品少,科技含量高的奶制品缺位,水牛奶、牦牛奶和山羊奶制品研究开发不到位,尚未针对东南亚和泛珠三角市场研究开发相应的适销对路产品,产品竞争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小。奶制品主要在省内和缅甸等销售,省外和整个东南亚市场的拓展能力明显偏低。

    三、云南奶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 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云南发展奶业的气候、生态环境、土地、饲料和奶畜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加速荷斯坦奶牛、奶水牛、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牦牛和奶山羊现代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使奶业成为云南农业的支柱产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努力提高乳品加工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使云南成为中国南方鲜奶供应基地,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奶制品出口基地;加大科技对奶业的支撑,加快奶畜遗传改良进展,提高优质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和利用技术水平,提高疫病防治净化能力,建立完善奶制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速奶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奶制品的质量与安全,实现云南奶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质量优先,着眼奶业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草料生产、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优先发展优质原料奶基地;全面加强企业对乳制品质量控制和政府对各个环节的监管,要把乳制品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企一家、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奶业发展;加大科技支撑,积极促进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应对市场大幅度变化和突发事件,防止奶业大起大落。

    2.坚持奶源基地建设与乳制品加工规模协调一致

    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强自身原料奶基地建设,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明显提高;严格新建乳品加工企业市场准入;规范乳制品加工企业原料奶收购行为,防止恶性竞争。

    3. 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

    在发展壮大荷斯坦奶牛的同时,大力发展奶水牛、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牦牛和奶山羊及其特色乳制品开发,走多元化发展路子,增强云南奶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4.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

    统筹考虑资源开发与保护、奶牛增长与环境治理等因素,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奶业;奶业的发展要以增强乳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三者并重的原则;,奶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大对奶畜养殖粪污处理与合理利用,合理控制滇池、洱海等湖泊和水源保护区的养殖规模。

    5. 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加大各级政府对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创新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优化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金向奶业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荷斯坦奶牛、奶水牛、奶肉兼用性西门塔尔牛、牦牛和奶山羊多元化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奶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建成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支撑产业;建设成为云南农业的支柱产业,中国南方的鲜奶供应基地,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奶制品出口基地。

    2. 奶畜存栏数和生产水平

    2012年、2015年和2020年,荷斯坦奶牛存栏分别达到25万头、35万头和55万头,年均增速为10%;能繁母牛的数量分别达到15万头、20万头和35万头,产奶量分别达到70万吨、100万吨和200万吨;能繁奶水牛存栏数分别达到10万头、25万头和40万头,产奶量分别达到15万吨、45万吨和80万吨;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杂交能繁母牛存栏数分别为5万头、20万头和35万头,产奶量分别达到8万吨、35万吨和70万吨;牦牛存栏数稳定在5.5万头左右,能够挤奶牦牛存栏数分别达到1万头、1.5万头和2万头,产奶量分别达到1万吨、2万吨吨和3万吨;奶山羊存栏数分别为40万只、50万只和60万只,年均增速为5%,能繁母羊存栏分别为23万只、28万只和35万只,产奶量分别为6万吨、12万吨和18万吨。

    3. 原料奶产量和产值

    2012年、2015年和2020年全省原料奶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194万吨和371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分别为21kg41kg75kg;原料奶产值分别达到30亿、60亿和110亿元;乳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达到75亿、160亿和300亿元人民币。

    四、云南奶业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重点

    1. 奶畜良种化

    建立和完善各种奶畜的杂交改良与良种繁育体系,加速群体遗传改进,不断提高良种化率是云南奶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1)荷斯坦奶牛重点是引进优秀种公牛及冻精;推进良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做好选中选配;组建高产核心群体,加速优秀奶牛的扩繁。

    2)奶水牛重点是加快槟榔江水牛的选育与扩繁,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新品种;建立优秀种公牛引进和自繁相结合的供给模式,加快种公牛的更新和质量提高;强化冻精改良网络建设,普及奶水牛杂交改良,加强改良力度,提高泌乳奶水牛的供给能力;建立杂交水牛群体及其遗传改进计划,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3)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重点是引进优秀种公牛逐步替代省冻精站和大理冻精站现有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加快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的杂交改良,通过引进冻精和引进种公牛生产冻精相结合,尽快普及西门塔尔牛杂交牛和部分黄牛利用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改良,提高泌乳西门塔尔牛的供给能力;建立杂交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群体及其遗传改进计划,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4)牦牛的重点是在现有群体的基础上选择产奶量较高的个体组建保种扩繁场,进行选育提高;在饲养条件较好的地区利用荷斯坦奶牛对牦牛进行杂交,提高产奶水平。

    5)奶山羊的重点是建立萨能山羊核心群,提高优秀种羊的供给能力;加强对石林、陆良等地奶山羊的选育;推广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提高良种化程度;推进奶山羊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工作,扎实提高遗传改进速度。

    2. 优质奶源基地建设

    1)优质饲草饲料的种植与加工。建设优质饲草饲料种植基地,保证每头泌乳奶牛和泌乳奶山羊应分别配套2母和0.2亩耕地专门种植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饲草;建设优质干草生产基地,保证平均每头泌乳奶牛每年有半吨干草;建立完善奶牛精饲料加工体系,加大安全高效预混料、浓缩料、精料补充料普及推广力度。

    2)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家庭牧场。普及机械挤奶,促进生鲜乳收奶站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加快对饲养、粪污处理设施、工艺的改进,推广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逐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强奶牛疫病的净化和防治,规范用药,保证奶制品安全管理;加大先进科技普及力度,加快推进奶畜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

    3. 奶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监管

    1)建立与完善各种原料奶和乳制品标准,严格执行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将原料奶和奶制品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积极推行奶牛良好生产规范(GAP),从奶畜饲养、原料奶贮运到乳制品加工销售生产、加工各环节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奶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健全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业自律机制;推行产品标识、质量追溯制度,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4. 提高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1)加强乳品加工企业自有奶源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自有奶源占加工量的比例,增强企业对奶源的控制力度,保证原料奶的供给与品质。

    2)在做好不同档次荷斯坦奶牛奶制品开发的同时,针对水牛奶、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牛奶、牦牛奶和山羊奶的特点,开发特色高端奶制品,对原料奶进行深度开发,丰富奶制品市场,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3)通过资产重组、增资扩股、延伸产业链、深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做强做大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乳品企业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提高乳品加工企业实力;加大对国外资本的引进和吸收力度,鼓励在云南建设现代化奶源生产基地,创办乳制品加工企业。

    5. 树立消费信心,培养消费习惯,开拓奶制品市场

    1)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奶类营养科学饮奶知识,培育国民乳品消费习惯,打造云南奶制品原生态品牌,引导扩大消费,树立消费信心;

    2)在做好云南市场的同时,针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消费特点,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努力拓展泛珠三角和东南亚乳制品市场。

    (二)区域布局

    根据云南省各地气候、资源特点,现有奶畜资源与乳制品加工基础,以及市场区位优势,合理布局奶源生产基地和乳制品加工基地,有利于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突出区域特色。针对云南现有基础条件,奶水牛和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的杂交改良区域较泌乳牛的饲养区域更加广泛,以加速扩大泌乳牛的来源;泌乳牛的饲养区域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中心,在半径50km范围内重点布局。

    1. 奶源基地区域布局

    1 荷斯坦奶牛。荷斯坦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以嵩明、宜良、石林、晋宁、弥勒、个旧、陆良、沾益、马龙为主的滇东片区和以剑川、洱源、大理、宾川、祥云、南涧、巍山、永平、隆阳、昌宁为主滇西两个片区,辐射带动楚雄、临沧、昭通和丽江等中等城市周边市县,妥善做好昆明因滇池保护需要迁移奶牛的安置工作。荷斯坦奶牛养殖基地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和标准化,加速现代化进程,发展重点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家庭牧场。

    2)奶水牛。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用河流型奶水牛杂交改良本地水牛,其中以德宏州的盈江县、陇川县、潞西市、梁河县,保山市的腾冲县、昌宁县,大理州的巍山县、鹤庆县、宾川县等县市滇西北片区,文山州的广南县、富宁县、邱北县和马关县,红河州的蒙自县、建水县、弥勒县、泸西县以及北部曲靖市的师宗县、沾益县等滇东片区,以及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州的滇西南和昆明、玉溪、楚雄等滇中片区为杂交改良重点。以腾冲为中心,重点发展槟榔江水牛,并向周边县市扩展。

    3)奶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在红河、思茅以北和德宏以东,海拔1400m以上的地区均可用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对云南黄牛及其西门塔尔杂交牛进行杂交改良,重点优先在改良基础较好的大理、昭通、曲靖、文山和昆明等州市推广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并逐步向楚雄、保山、丽江州市,以及红河和临沧北部县市辐射,全面推开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工作。

    4)牦牛。滇西北的香格里拉、怒江州和丽江的玉龙县、宁蒗县、海拔1800m以上的地区是牦牛的主要生产区域。

    5)奶山羊。奶山羊以圭山山脉一带的石林、宜良、陆良、泸西和弥勒等县市为重点发展区域,可逐步向周边县市发展。

    2 乳品加工企业发展布局

    大理市、洱源县、昆明市区的周边地区、弥勒县和个旧市是荷斯坦牛奶的重点加工区域,并以其乳制品加工优势,带动奶水牛、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牛奶的加工;曲靖沾益、昭通昭阳要以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牛奶加工为重点,兼顾荷斯坦奶牛牛奶加工;楚雄市、保山隆阳区、临沧要荷斯坦奶牛、奶水牛、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牛奶加工并举;文山州的砚山和文山县发展奶水牛和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牛奶加工业;丽江在发展荷斯坦牛奶加工的同时,兼顾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和牦牛牛奶加工;腾冲县、潞西市、盈江县、普洱市、景洪市发展水牛奶加工;香格里拉发展牦牛奶加工;陆良、石林以发展山羊奶加工为重点。乳品加工企业布局要与泌乳牛生产基地布局相衔接,形成互为依靠、互促发展的格局。

    五、促进奶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云南奶业目前还是个弱质产业,要实现本规划目标,涉及到社会各方面、政府各部门,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要健全组织,明确责任。成立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农行等单位为成员的全省奶业产业化开发项目领导小组。有关州(市)、县(市)也相应成立奶牛业产业化开发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一是督促落实奶业开发计划的实施。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全力配合,分别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奶业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的格局。二是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重点县(市)要纳入一把手工程,加强协调和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并解决奶业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落实资金。形成集中各方面力量支持全省奶业开发的局面,加大计划的实施力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内外奶业发展动态,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计划的落实要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确保计划的全面实现。

    (二)强化政策措施,构建奶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刚要》,落实奶牛良种补贴、后备母牛补贴、牧业机械补贴、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补贴、奶牛保险补贴、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省本级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的专门奶业发展专项,主要用于奶畜良种化,优质饲草饲料基地、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奶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集成与培训,以及规模化养殖、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贷款贴息等。相关州(市)、县(市)应当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促进当地奶业的发展。

    2. 建立、健全奶畜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强对奶畜养殖户、场(小区)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范围和金额,制定贷款担保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省外和境外资本投资奶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 充分贯彻落实奶畜养殖用地视为农业用地政策,建立完善在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用地鼓励机制。

    (三)创建名牌,做大做强龙头乳品加工企业

    1.着力做好乳制品加工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使体制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要吸取我国发展奶业过程中,乳品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所有制结构复杂、规模参差不齐、起点较低、利益连接机制不合理的教训,制定乳品加工企业准入标准,对起点低、规模小的加工企业进行限制,一定时期后,坚决关停。

    3. 建立与奶农紧密连接的经济共同体。优先支持乳品加工企业建设属于企业的规模化牧场,以及实行统一管理,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合作社或奶联社。优先扶持发展由乳品加工企业、奶畜养殖者共同组成的、具有利润二次分配的奶业合作社。

    4. 严格执行乳品企业准入制度,没有奶源基地的企业一律不准建设乳品加工厂,扰乱原料奶市场。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

      鼓励扶持奶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开展原料奶收购、人员培训、疾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成立荷斯坦奶牛、奶水牛、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和奶山羊品种委员会,建立、完善良种登记和奶畜性能测定制度,加快奶畜的遗传改良进展和饲养管理咨询服务。完善各级奶业协会的组织体系,有效发挥行业自律和为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职能。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定期公布原料奶收购参考价格。

    (五)大力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奶制品消费。加强宣传,普及营养知识,培养奶制品消费习惯,扩大消费群体,挖掘奶制品消费潜力。增加财政补贴,扩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规模,争取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拓展。加强农村市场的开发,不断满足我国农村居民对奶制品消费增长的需要。顺应城市居民奶制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大奶酪、冰淇淋、黄油等的市场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多种营销手段,搞好奶制品销售配套服务,做好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市场调研,开发相应产品,努力拓展两个市场。

    (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消除发展隐患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精神,完善液态奶标准,严格区别和规范液态奶标识。贯彻落实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业部《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加强饲料监管,规范奶畜用药,依法查处生产和收购不合格生鲜乳的养殖场和收购站。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复员乳冒充鲜乳、以及掺杂使假行为。加强对奶畜养殖的指导,大力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加强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严格生产条件许可,积极推进HACCP体系和GMP体系认证。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