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国家和云南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提出干旱应对措施

    (上传时间:2010-4-16 22:32:52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面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国家和云南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共同开展了干旱对云南、贵州奶牛业影响调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报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得到广泛重视。

        一、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饲草饲料资源严重短缺,饲草价格明显上涨

    由于受干旱的影响,牧草减产非常明显。如潞西市奶牛养殖区域有黑麦草3000多亩,70%以上因干旱生长不良,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干死率达到95%以上;青贮玉米产量不及去年的一半。陇川县共有1902亩草地受旱;蔗梢产量下降近15万吨,严重影响饲草供应;玉米生长不良,秸秆产量估计比去年减少4万吨。腾冲县种植冬季牧草3万亩,其中1万亩绝收,农田牧草减产12万吨,鲜奶减产200吨。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现有奶牛10000多头,其青饲料地受旱面积达24000亩,人工草山受旱面积达5000亩,直接导致青饲料减产29000吨,而且计划种植的34000亩青贮玉米因旱灾推迟栽种,损失难以预料。另外,天然草地近95%的面积受灾,使牛羊等草食家畜面临无处放牧的艰难局面;小春生产75%以上的面积绝收,造成饲料粮、作物秸秆的产量大幅减少;大春生产也将受到较大影响。饲草饲料缺乏带来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

    此次持续旱情对云南奶草料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云南2009年持续的干旱,导致2009年储存饲草饲料缺乏;其次,往年可种植冬春饲料来补充饲料不足,但是干旱导致冬春饲料收获基本为空白。所以此次持续的干旱,对云南的牛奶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的地方可能连牲畜饮水困难。从近期对昆明至红河等地的调查情况看,奶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饲料储备出现短缺严重,特别是最有使用价值和便于使用的青贮饲料。大部分青贮窖里的青贮都早已喂空,只好到处寻找饲料资源,昆明附近养殖户(场)大部分饲喂最容易找到的蔬菜下脚料;而部分奶牛养殖户只能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干稻草。

    云南最大的奶业集团公司昆明雪兰公司自有牧场牛只存栏2605头,计划收储玉米青贮16000吨,今年实际收储9500吨,缺口比例达40%,青绿饲料及胡萝卜也严重供应不足。雪兰公司奶牛合作社牛只存栏16000头,玉米青贮饲喂量只达到计划的45%

    潞西市大量甘蔗干枯减产,蔗梢供应显著减少,不但质量下降,每吨价格还从去年的80元涨到130元。昆明地区部分酿酒厂已呈停工待产状态,玉米酒糟价格在去年基础上上涨30%,且供应量日渐萎缩。

        2. 水资源进一步短缺,奶牛饲养难度加大

    受饲草饲料缺乏、饮水困难、疫病防控难度增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养殖户大多开始压缩养殖规模或放弃养殖,这种情况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坝上地区要好一些,但在水源极度缺乏,人的生活用水都困难的地区非常明显。随着旱情的持续,水资源会进一步缺乏,奶牛养殖也更加艰难。如石林县水务局东北片区供水处根据石林县抗旱指挥部的要求,于321书面通知石林牧场,自201041日起,将对石林牧场用水进行限时限量供应。红河的众利多奶牛合作社自2月初就出现了断水断电的现象,目前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靠消防车运送供给。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不仅因旱灾奶产量降低明显,仅每个月增加的运水费用就达20万元,如三联乳业的梨倭和开阳三合两个奶牛养殖基地每天只能保证奶厅3个小时的用水量。贵州省独山县杨梅山养殖场(全县第二大养殖场),因为缺水和草,春节过后,养殖场的百头奶牛全部售卖或宰杀,现在仅剩的7头也即将被卖出宰杀。奶牛存栏减少对奶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恢复的。

        3. 奶牛抵抗力下降,疫病隐患加剧

    由于饲料资源极度匮乏,饮水困难,奶牛体质下降明显,抵抗力显著降低,疫病发生率也比去年同期明显增高,随着旱情的加剧,疫病大面积暴发的隐患加剧。另外,随着奶牛体况下降,饮水困难,流产率增加,死亡率也明显升高。

       二、急需采取的恢复措施

        1. 想方设法,增加饲草饲料的有效供给

    在增加饲草料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青苗较为整齐的苜蓿要及时刈割并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保墒保苗;(2)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田间管理, 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努力浇灌牧草,把旱灾损失降到最小。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饲料;(3)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如贵州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1100万吨,其中利用率较高的玉米、水稻和薯类秸秆约880万吨,占80%,但目前全省秸秆实际处理利用率仅为6%左右,如果全省农作物秸秆采用青贮、氨化、生化发酵等方法处理,将利用率提高到2030%,则可多养牛1520万头或多养羊4772万只;(4)水分含量在60%以上的蔗稍要及时制作成青贮保存;水分含量在30%60%的蔗稍切碎或揉碎后,按干物质添加2.5%的尿素和3.0%的生石灰制作成氨化饲料;水分低于30%的蔗稍继续晒干至15%以下贮存,饲喂前再粗粉碎或揉碎;(5)抓住下雨的有力时机,或在有可利用水源的地方补种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是干旱地区解决奶牛饲草供给的根本途径;(6)在粗饲料供给不足、质量下降时要适当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以防止奶牛生产性能的下降;同时要增加钙、磷等矿物质的供给,防止奶牛软骨病的发生;(7)加强科研力量,选育超旱生牧草品种。西南地区在冬春季节一般少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科研力量,选育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超旱生牧草品种,为奶牛生产提供有力保证;(8)从东北、西北等牧草产量丰富的地区购买苜蓿、羊草等优质牧草。

        2. 开源节流并举,保证奶牛饮用水供给

    奶牛饮用水需求量大,要求较高,除非迫不得已,不提倡用人使用过的生活用水喂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水源或降低水源浪费:(1)开渠引水,或打深水井,多渠道增加水源;(2)兴建积水窖,利用降雨,收集雨水,解决部分饮水问题;(3)通过增加遮阳设施,适当降低饲养密度,或者尽可能在林下放牧等措施,减少奶牛因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对水需求的增加,以及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4)及时清理畜舍内粪尿,保持舍内卫生,停止用水清洗畜舍。

        3. 调整牛群存栏结构,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 

    老、弱、病、残等低产奶牛的饲养肯定会浪费不少饲料资源和水资源,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牛群结构才能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在饲料资源和水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建议养殖户(场)采用保母牛、小牛,淘汰老、弱、病、残牛的方法,提高饲草饲料和水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的抗灾能力,降低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另外,由于小牛、发情配种母牛和妊娠母牛的生理特点,其抗旱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受胎率低、流产和死亡等现象。因此,建议首先保证这些牛的饲料和饮水需要,储备生产力。

        4. 调整日粮结构,增加高水分的饲料

    适当调整奶牛日粮结构,如:青草、青贮、鲜糟渣饲料等的饲喂量,以补充牛体水分需要,减少过于干燥饲料原料的喂量,减少牛的饮水量。根据2009年夏天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在遂宁综合站的试验,350公斤左右的牛,鲜糟渣的用量可在1015公斤,配合小苏打1%,与喂普通精料相比,相当于多提供了610公斤水。推荐精料配方如下:玉米40%,麦麸32%,米糠15%,菜籽粕10%,碳酸钙1.0%,磷酸氢钙0.5%,预混料1%,食盐0.5%,精料12公斤,干草12公斤,由于涉及饲料组成的改变,宜有7天左右的过渡期让牛适应。

        5. 饲草料的选择和贮备

    管理好已储备的饲草料,及时购买附近酒厂的酒糟、淀粉厂的鲜糟渣,除鲜喂外,还可按青贮模式储存或进行混贮,以防旱情持续。西南地区在国内产酒量大,目前未进入盛夏,酒厂附近水源丰富,一般不会停工,饲喂和贮存当地酒厂的酒糟以及其它鲜渣是较好的选择。云南甘蔗稍、甘蔗渣、秸秆青贮及酒糟丰富,以及其它秸秆青贮。同时及时刈割已确定绝收,但未死亡的小麦等农作物,以防止旱情延长,备好粗料应对需要。

        6. 加强疫病防控措施,降低奶牛养殖风险

    饲料资源的短缺、饮水困难,必将导致奶牛体质下降,体质下降的结果是疫病易感率升高,特别是在高温应激条件下。因此,在努力增加饲草饲喂量和饮水量的同时,要注意取水消毒,保障饮水卫生,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电解质和多种维生素,能够提高牛的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应组织专家、畜牧兽医局人员向农户和养殖场提供疾病的防治技术,并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力度,及时处理感染牛。牛舍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尿,保持牛床干燥卫生,防止牛群因圈舍环境条件恶劣导致疾病的发生。干旱地区因卖牛等因素、牛只流动性增加,加强防疫措施,严防病随牛走,严防因疾病而带来第二次损失。

        三、旱灾后恢复生产

        1. 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和政府通报,切实掌握水源供需情况信息,不信谣和传谣,根据实际情况可分批次、分时段做好牛群饮水和饲草料的储备工作,确保恢复生产的物质储备。

        2. 完善饲料房、青贮池和贮水池、饲草料机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青贮玉米的种植、收贮,保证粗饲料的有效供给。总结此次旱灾中的经验教训,打有准备的战,遇灾不发慌。

        3. 积极实施科学养殖,灾后的强化营养与饲养,充分利用牛的代偿性生长,来弥补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4. 对枯死绝收耕地和草场要准备好农作物和牧草种子、肥料等物资的调运准备工作,待旱情回转,立即开展各项补救措施,将灾情损失降低到最小,确保灾年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5. 做好经费筹备,灾后适时规范引牛,引牛和防疫并重,确保人畜安全无疫。

        6. 及时与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以及附近的岗位专家、站长及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沟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技术办法,一起渡过难关,搞好奶牛生产。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