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转型升级 低碳生产 建立生态奶牛业

    (上传时间:2011-3-21 14:43:27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奶牛业是洱源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传统支柱产业。通过发展奶牛业,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还给中国西南地区提供基础母牛,对中国西南奶牛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洱源县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分别占云南省总量的36%26%,是全国商品牛基地、西南地区较大商品奶基地、全国最大奶制品出口基地。2009年,奶农养奶牛收入38456万元,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48%,上缴的税收达173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0%。到2010年年末,全县奶牛存栏75307头,全年产生鲜乳200354吨,养乳牛收入45955万元,比2009年同期分别增长0.31%8.59%19.5%。奶产量每年以11%22%速度增长,养奶牛收入每年以11%左右速度增长,给大理州6个乳品加工企业源源不断提供奶源。

    奶牛饲养量较大,产生粪污较多,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奶牛饲养密度较高的地区,缺乏粪污收集处理设施,部份地区畜禽粪便排入河道,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过渡放牧,天然草地超载,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高原明珠—洱海的70%水源源于洱源县,洱源县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洱海流域的生态。奶牛养殖污染已成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洱海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洱源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也认识到奶牛养殖造成了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为解决好奶牛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县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保、安全、高效技术,创新机制,转型升级,低碳生产,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发展之路,构建和谐社会。

    在治理奶牛养殖方面,多数奶牛养殖户(场)实现农牧结合,有95%粪便为资源化利用,有10%实现商品化。在奶牛养殖环节,减少340吨有机氮、120吨有机磷面源污染。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质提高,对天然植被的依赖性减小,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奶牛业,治理养殖污染进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思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提高质量和效益、确保一定的自给率为重点,以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功能为依据,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型奶牛业,切实提高现代奶业发展水平,逐步建成奶牛生态养殖机制。

    二、创新理念,加大粪便减排化、再利用、资源化技术推广应用。(一)减少粪污,降低排放量。在奶牛养殖区,推广干湿分开、雨污分开技术。首先,改粪池露天为有屋顶静态收集发酵池,不让把雨水混入污水,减少污水量;然后,推广清干粪技术,把以水冲洗牛圈改为干清扫,固体部分堆放发酵,液体部分以封闭式进入收集池,再次污水减少。粪污产量减少,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粪污再利用,节约增效。38个生态文明示范村、5470户奶牛养殖户中,建立21500平方米粪便收集静态堆放池,对12320头奶牛,收集23000吨粪便。奶牛养殖户建成21940口沼气池,在一些养殖区建立12个中温沼气站,把奶牛粪便用于生产沼气,解决农村家庭燃料,粪污有效得到利用。(三)增加设施,达标排放。结合新农村“三改”,建设547021500立方米三级沉淀池,完成2.8万个奶牛标准养殖单位的改造,实现畜、圈、池三配套。通过收集养殖污水,经过沉淀处理,最后达标排放。(四)粪便资源化,低碳生产。加快“三元种植结构”,建成“牛—沼—草(粮、菜)—牛”、“牛—草—牛”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农田种草力度,使用有机肥2230吨(干重),人工种植3.5万亩优质牧草;污水灌溉草地,治理了污染,生产优质牧草。在一些地区,奶牛粪便经发酵、晒干后,以每3立米200300元价格出售,用于增育食用菌,种植蔬菜,生产粮食,实现便粪资源化、商品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养殖收入改变了传统的人畜混居、在河流湖泊附近从事畜禽养殖、粪污随意排放、污水入河入湖的状况。

    三、恢复草场,天然植被生态条件得到改善。在加大农田利草地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以实用方便的袋装青贮,年加工利用10万吨玉米秸秆,有力地解决了冬春青绿饲料不足问题,又避免了田间堆放或焚烧所造成的污染。人工种草和秸秆利用,增加优质饲料产量,解决了饲料问题,减少对天然植被的依赖性,使植被得到恢复,巩固了禁牧、还草、还林成果。

    四、加快规模化进程,养殖方式得到转变。不断认真总结奶牛规模养殖场发展工作,针对规模养殖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组织奶农合作社、建设养殖小区、扶持专业化养殖场,三路并进,逐渐过渡,转型升级。成立九龙奶农合作社,组建邓川镇桂皮村邓川牛保种场合作社,焦石邓川牛保种家庭牧场,建设存栏120头的金河现代家庭牧场,配合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实施建设存栏1500头的有机牧场。搞好优质、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组织社会化生产。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特色奶牛业。结合洱源县奶牛养殖以散养为主、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仍需较长时间、短期内转变为规模化养殖难度大的实际,以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发展洱源县奶牛产业。建成机械挤奶站24 座,对4200头奶牛实施机械挤奶,机械挤奶量占奶产量的12%,生鲜乳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五、平衡原则,产业调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养殖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特色,根据土地的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和载畜量,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确定奶牛饲养量。首先,制定《洱海源头畜禽养殖业结构调整战略规划》,按近、中、远期规划,到2020年,计划把奶牛存栏控制在8万头,其中,洱海流域控制在6万头以内。完成奶牛群体从湖泊、河道附近地区向山地、复垦地、果园转移;在不能迁移的地区,增建粪污收集运输管道。其次,利用西部炼铁草地多、空间大的优势,在炼铁乡和乔后镇的黑蕙江两岸,培植黑蕙江奶牛养殖带,现存栏奶牛近1000头,日产奶10吨左右,发展速度较快,成为发展奶牛养殖新区的成功典范。再次,建立特色奶业区,培植新的增长点。建立存栏200头的桂皮、焦石2个邓川牛保种区;在炼铁乡的新庄、江旁和乔后的源安邑等3个村委会,建立存栏2000头奶水牛养殖区。同时开发高档奶酪产品,培植新产业。

    六、强化防疫、检疫,建成奶制品安全屏障。坚持“预防为主,防制并举”原则,强化免疫,及时诊疗,净化病畜。以“早、严、快、小”迅速扑灭外来疫情,对各种奶牛产品检疫检验,及时处理病死奶牛,做到不污染,不扩散。及时查处违禁兽药和添加剂,推行休药期制度,减少农药残留。

    七、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各项规定,按远离村镇、品种优良化、饲养管理科学化、防疫制度化、产品安全化、粪便资源化、水、电、路三通、可追溯档案齐全、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要求,正对金河奶牛场进行改造,筹建白沙河有机牧场。生产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的奶制品,为进一步拓宽市场增强了竞争力,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层层把关,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学习宣传有关政策,组织执行各种标准,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地方标准。洱源县畜牧兽医局编制了《奶牛综合养殖技术标准》,邀请省、州专家对该标准进行审定,由省质检厅批准颁布实施。其它如污染治理、疫病防制有关规定也正在制定和修改之中。有关标准的制定,给畜产品安全,提供了依据。

    虽然洱源县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生态文明的要求仍有差距。如基础设施差,还不能全面做到标准化;粪污消化吸收利用方式单一;布局不合理。洱源县将坚持科学规划、保护环境、生态循环、安全高效四个原则,协调好五大关系,从根本上控制奶牛养殖污染。

    协调好五大关系。一是环保、资源、产业的关系。必须把环保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奶牛业循环经济,推广生态奶牛业,发展低碳奶牛业经济。二是奶牛业生产和奶制品加工之间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生鲜乳收购价上给予倾斜,对达到绿色、有机食品要求的生鲜乳给予价格倾斜。生鲜乳产量大,需要多个乳品加工企业,需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有合理生鲜乳收购价格,优化服务。三是数量增长和质量安全的关系。严格控制存栏量,重点提高个体单产,提高饲料转化率;从农田、草地开始,使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综合技术。四是规模养殖和分散饲养的关系。全县传统饲养方式仍占较大比例,过于分散,养殖效益低下。对此,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形成规模养殖为主体,分散饲养为补充的格局。规划建设200个养殖小区,100个规模场,解决效益低、市场对接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科技含量低等系列问题。五是畜牧业和现代农业的关系。奶牛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对农业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奶牛业充分利用农作物,重点加大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反过来,种植业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过腹还田,完善循环经济机制。在“三元种植结构”的合理比例下,加大农田种草;在核桃林、退耕地、宜牧荒地种植紫花苜蓿;开展饲料加工,培植草产品市场,转移生产饲料空间,有效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土地资源优势和转化优势互补,以种草养奶牛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政策引导,加大投入。以后把所有财政扶持项目建设安排在规划区,加快奶牛群体“三个”转移,即从湖泊附近向半山区和山区转移、从沿村沿河向退耕地和复垦地转移、从村庄向果园和饲料地转移。建设四种类型生态牧场,即“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型”、“林(渔)牧结合立体养殖型”、“奶牛粪便综合开发利用型”和“生态养殖技术发展型”等生态牧场

    通过转型升级,增加设施,加大粪污的利用,到近、中、远期分别利用畜禽粪便216.6万吨、 229.9万吨、264.5万吨,生产有机肥;处理利用粪污23万吨,相当于减少氮800吨,控磷300吨面源污染;养奶牛收入分别达51000万元、65000万元、75000万元。洱海源头水质不低于Ⅱ类,环境友好,养殖和环保相互协调,建成一流奶牛生态养殖区。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