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荐读】李胜利:2025年中国奶业发展形势与应对措施
(上传时间:2025/3/20 15:30:51 文章来源:奶牛微看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国奶业发展高层论坛暨第八届中国奶业风云榜颁奖庆典”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分享了《2025年中国奶业发展形势与应对措施》的专题报告。李胜利教授从国际奶业发展与趋势、2024年奶业回顾和总结、宏观经济形势和奶业面临的挑战机遇、2025-2026年生鲜乳供需展望、当前饲料价格、成本控制和牧场发展方向五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为奶业把脉开方,让我们看到了奶业破局向上的希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牛奶和牛肉进口国,中国奶业和国际奶业是高度关联的。虽然进口奶制品丰富了我们的市场,但对我国的奶业市场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世界上奶牛养殖的主要国家是欧盟27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白俄罗斯、智利、乌拉圭,这些国家构成了国际奶业的主要出口国和主产国。 来自:CLAL 主产国奶价在2022-2023年见顶,2023年奶价大幅回落,比中国奶价走势延迟一年左右。进入2024年主产国奶价大幅反弹。2024年12月欧盟、美国、新西兰奶价折合RMB为4.1元/kg、3.7元/kg和3.2元/kg,2024年1月以来分别反弹17%、21%和24%,奶价已经超过我国,但奶价也有达到阶段性高点的迹象,若主产国奶价持续高位将对我国奶牛养殖形成一定的利好。 注:根据汇率折合人民币 2022年-2023年10月,IFCN乳制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达40%;饲料价格指数下跌30%。2024年1-10月乳制品价格反弹,同时随着饲料价格下跌利润空间扩大,奶牛养殖效益普涨。 中国的奶价目前是世界最低的,成本在3.3-3.5元/公斤,奶价在2.8-3元/公斤,合同外的奶价在2.4-2.5元/公斤,喷粉后有绝对的竞争力。 来源:统计局、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据统计局公布,2024年中国的牛奶产量为4079万吨,同比下降了2.8%,下降118万吨,约10万头成母牛的产能。奶业持续的去产能,规模场的奶牛存栏下降20-30万头。 据统计,主产省奶牛存栏同比下降4%-5%。并且,奶牛养殖业向着大型化趋势演化。 ![]() 牛奶的总供给和表观消费量 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我国牛奶总供给量(产量+净进口)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5917万吨,之后持续下滑。2024年为5632万吨,比2021年下降4.8%,折合人均占有量40kg。 我国一直是乳制品的净进口国,出口量微乎其微,受奶源过剩和大量喷粉的影响,2024年大包粉出口有较快增加。 2024年我国共进口活牛5.58万头,同比减少62.3%;平均价格为1533美元/头(1.1万RMB),同比下降28.7%。充分反映了行业对进口种用牛需求的低迷情况。预计2025年进口活牛仍会维持较低的数量。 2024年我国共进口冻精950.6万剂,同比减少28.2%。进口冻精的下降,主要受存栏下降、使用肉牛冻精配种(基因阻断)、肉牛产业不景气等原因的影响。 宏观经济面临着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部门的负债在快速增加,债务/GDP的比例达到5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较低水平。其次,居民的负债率大幅增加,15年时间居民的杠杆率翻了3倍,超过60%,接近美、日发达国家水平。据统计发现,2024年税收收入下滑;结婚登记人数呈现持续性的下降;婴儿出生数量预期维持低位。 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IFCN 我国这轮奶业周期调整具有必然性。2008年以来,随着我国进口乳制品的快速增长,国内外乳制品市场的联动和奶价共振效应加强。中国奶牛养殖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奶价与IFCN奶价呈同向变化。受大规模建场扩群和消费下降的影响,2022年经历奶价的拐点。目前奶价仍将低迷1-2年。 调整期的奶价是持续下跌的概率较大。奶价和淘汰牛价格大幅下跌挤压行业利润。随着调整和亏损的持续,大型养殖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或破产重组。 2024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提出:适当压缩奶牛产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全群60万头,占中国奶牛存栏的10%,每天减少减少8000吨奶,每年近300万吨的产能减少,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 2024年产能压缩并没有顺利完成,2025年生鲜乳依然存在供大于求。 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前40位养殖集团2023年比2021年存栏增长34%,但进入2024年,由于去产能和控制存栏,存栏仅增长1%。由于扩产产能的持续释放,2024年牛奶产量仍实现了较大增长。社会牧场从2023年到2024年的两年内,减少数量大约在15%,510家左右。 集团化牧场扩群与单产同步提升,导致短时期内供应急剧增加。2024年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为306万头奶牛,比2021年增长38%。 2024年上半年,乳企协同奶源推行去产能,前10位的养殖集团2024年奶牛存栏增速放缓。去产能已经初见成效,主产区的散奶价格已经从不到1.0元上涨到目前的2.0-2.5元/kg。 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大乳企缓建/停建奶牛场,小牧场出售后备牛,部分牛场成母牛与后备牛比例接近8:2。部分企业20%的低产奶牛使用肉牛冻精配种,进行基因阻断,基本维持牛群不增长。2024年荷斯坦牛冻精销量下降30%左右,用于扩繁的母犊牛1年下降30-40万头,如果这样的话,每年牛群在600万的基础上,2025年将减少10万头后备牛,牛群增长趋势出现拐点,开始下降,成母牛比例逐渐提升。 奶业作为长周期行业,2025年的配种和产能决策决定着3年之后即2028年生鲜乳产能的释放情况,因此要提前做好未来产能释放的规划。2028年大概率处在顺周期,产销两旺,对牛群增长的需求较好。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好当期去产能和未来产能储备的关系。 去产能:削减2025年的低产、低效的成母牛,淘汰发育不合格后备牛,提高成母牛比例到55%左右。 未来产能储备:采用正常的配种策略,或者提高性控冻精的使用比例,保障2028年有较多的头胎牛投产。 饲草料原料价格波动是固有规律,但准确把握规律低价位储备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 2025年奶业一大利好是玉米青贮价格持续下降,秸秆质量提升。全国大部分地区玉米青贮生长较好,辽宁部分地区受暴雨影响、河南先旱后涝,品质可能出现下降,需要持续提高DM和淀粉水平。 小麦主产区(河南、山东、安徽、新疆)的秸秆卫生质量较好,有利于在干奶牛、后备牛上的使用。 饲料成本需要整合饲料和土地资源,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2024年我国奶牛养殖需要的土地资源在1800-2400万亩;到2030年奶牛存栏增长到680万头,需要耕地资源在2000-2600万亩,占我国18亿亩耕地资源的1.1%-1.4%,占比并不高。 未来提高种养结合,是提高养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对奶业的支持政策启动时间早、延续周期长、资金相对稳定、拓展性强。比如,2012年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2015年粮改饲政策实施、2012-2024年家庭牧场升级改造行动等。 2025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基础产能,支持社会牧场奶农办加工。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 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 2024年生鲜乳过剩形势比2023年更严峻,奶牛行业去产能在20-30万头。 2025年的宏观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2025年上半年若消费不能实现很好的增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根据2-4月奶源过剩情况判断去产能是否需要继续。2025年下半年奶源供给情况将好于2024年同期,但恢复的如何,将需要根据2025年上半年奶牛减栏数量,以及全国居民消费恢复情况,同时中欧、中美贸易摩擦也将影响2025年奶源供需平衡,行业是否走出低谷。 利用产业调整提升牛场的牛群健康水平和产业素质。做好良种繁育、布局未来建设高产核心群。2025-2026年奶牛配种影响2028年泌乳牛的产能情况,不应再使用肉牛冻精配种或基因阻断,较为理性的策略是使用性控,保障2028年的头胎牛投产。 2024年全国整体青贮品质和小麦秸秆质量较好。2025年初大宗饲料价格维持低位。关注中美贸易关系对进口饲料价格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