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大限月底至 国内乳企暂难与外资竞争
(上传时间:2011-3-28 16:10:29 文章来源:新闻晚报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距离3月31日还有一周,号称史上最严厉的中国乳业清理、审核工作即将在这一天结束。据业内人士预计,此次审核之后将有近三成的小型乳企面临停业整顿,乃至于退市的窘境。此次“大清洗”是否能够成为中国乳企一扫安全隐忧,重新建立诚信形象的新起点?尚需拭目以待。 乳企“生死牌”月底发完 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三部委牵头的乳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查清理及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工作原本定于今年2月底结束。但迫于当时仅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完成重审,3月1日的整顿大限被延期到3月底。 据悉,此次整顿分两轮进行:一是乳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查清理,企业要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行业准入条件;二是生产许可 证重新审核,包括企业要具备对蛋白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重金属等项目的检测能力,同时还要求企业改进生产设备、配备污水处理相关设施等。 业内人士表示,2010版的 《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与之前相比严格很多,企业要做到完全合格,起码需要投入200万元到300万元 进行整改,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投入可能要超过1000万元。此外,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将重点“照顾”乳制品行业,因此这次整顿力度前所未 有,各地都感觉到压力。而两轮审查先后全面推进,有些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即使通过了第一轮的审查,也主动放弃了第二轮的重新申领生产许可证。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由于此次审核要求较高,如要求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对企业的资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中国大大小小乳品企业2000多家中80%以上都是中小乳品企业,经过此轮审核之后,大概有超过20%的企业要退出市场。 迈出乳品安全第一步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内乳业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打击。而在近几年,三聚氰胺不但“阴魂不散”,还出现了皮革奶等新问题,让消费者对国产乳制 品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信任岌岌可危。此次国家多个部委的联合审核行动,就是将矛头指向了乳品安全。有业内人士将此称为,中国乳业 “重新做人”,迈出安全 生产第一步的信号。 “对规模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能力弱的企业,坚决依法淘汰、依法关停。”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对于此次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发放行动的表态。但对于中国乳业来说,要生产出安全放心的产品,重塑国内消费者的信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次清查的主要对象就是小企业,通过发放许可证来挡住一些小企业的步伐。但是,保证食品安全,不是一张许可证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东方艾格分析 师陈连芳表示,三鹿当年还是全国销量排到第三的大型企业,却依旧爆出了三聚氰胺的丑闻,随后排名第一、第二的蒙牛、伊利也被牵扯其中,可见产品是否安全与 企业的规模大小没有绝对联系。此次许可证的重新审核只是解决了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个小小问题。 “乳品安全问题屡现的关键,还是企业违规操作所付出的代价和其所得到利益的不成正比,违法成本之低让其不断投机取巧。 ”对此,陈连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加重企业的违规成本和代价,而这才是保证乳品安全的有效办法。 中国乳业需要沉稳发展 随着乳制品行业的进一步净化,在这一轮格局调整中,大中型企业有望成为受益者。有业内人士认为,高端市场的竞争将加剧。但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沉稳下来做好自己才是当务之急。 “国内乳制品小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陈连芳认为,乳制品小企业本来就是在夹缝中生存,消费者认可的都是品牌产品,一般不敢去 买那些杂牌子。门槛提高后,乳制品行业由大中型企业支撑的大格局不会产生变化,但小企业的退出毕竟腾出了很多市场空间,大企业可以去开发这些市场份额,推 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但他并不鼓励企业生产所谓的“高端产品”。 “国内的中高端产品,不如说是中高价产品。”在普通乳制品中添加某些“因子”,用国外早已成熟的技术制成“最新”产品,国内乳制品企业在普通产品 成本压力的倒逼下,将利润增长点放在中高端产品上,但从科研和技术上来说,其营养成分等与普通产品相差不大,几乎可以称作营销新作。 “再加上行业内部的纷争,尽管国内市场遭到外资的蚕食,但中国乳业在三五年内无力与外资竞争,只有沉下心来做好企业自己的事,才能培育出行业新形象和消费者的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