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对云南、贵州两省奶牛养殖业的影响及灾后技术恢复措施
(上传时间:2010/4/14 10:59:55 文章来源: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贵州两省出现了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干旱发生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旱灾已造成云南省596.86万人、359.3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148万亩秋冬播农作物受灾,全省小春(夏粮)将因灾减产一半以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3月25日,仅大理州地区受灾养殖户达19.6 万户,受灾牲畜126.1万头,天然草地受灾面积1358.6万亩。随着旱情持续加剧,畜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的指导和安排下,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与云南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对旱灾情况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并且根据云南、贵州奶业状况,提出减少旱灾对奶牛养殖业的影响及灾后恢复技术措施,供灾区奶农参考。 一、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饲草饲料资源严重短缺,饲草价格明显上涨 由于受干旱的影响,牧草减产非常明显。如潞西市奶牛养殖区域有黑麦草3000多亩,70%以上因干旱生长不良,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干死率达到95%以上;青贮玉米产量不及去年的一半。陇川县共有1902亩草地受旱;蔗梢产量下降近15万吨,严重影响饲草供应;玉米生长不良,秸秆产量估计比去年减少4万吨。腾冲县种植冬季牧草3万亩,其中1万亩绝收,农田牧草减产12万吨,鲜奶减产200吨。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现有奶牛10000多头,其青饲料地受旱面积达24000亩,人工草山受旱面积达5000亩,直接导致青饲料减产29000吨,而且计划种植的34000亩青贮玉米因旱灾推迟栽种,损失难以预料。另外,天然草地近95%的面积受灾,使牛羊等草食家畜面临无处放牧的艰难局面;小春生产75%以上的面积绝收,造成饲料粮、作物秸秆的产量大幅减少;大春生产也将受到较大影响。饲草饲料缺乏带来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 云南最大的奶业集团公司昆明雪兰公司自有牧场牛只存栏2605头,计划收储玉米青贮16000吨,今年实际收储9500吨,缺口比例达40%,青绿饲料及胡萝卜也严重供应不足。雪兰公司奶牛合作社牛只存栏16000头,玉米青贮饲喂量只达到计划的45%。 潞西市大量甘蔗干枯减产,蔗梢供应显著减少,不但质量下降,每吨价格还从去年的80元涨到130元。昆明地区部分酿酒厂已呈停工待产状态,玉米酒糟价格在去年基础上上涨30%,且供应量日渐萎缩。 1.2 水资源进一步短缺,奶牛饲养难度加大 受饲草饲料缺乏、饮水困难、疫病防控难度增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养殖户大多开始压缩养殖规模或放弃养殖,这种情况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坝上地区要好一些,但在水源极度缺乏,人的生活用水都困难的地区非常明显。随着旱情的持续,水资源会进一步缺乏,奶牛养殖也更加艰难。如石林县水务局东北片区供水处根据石林县抗旱指挥部的要求,于3月21日书面通知石林牧场,自2010年4月1日起,将对石林牧场用水进行限时限量供应。红河的众利多奶牛合作社自2月初就出现了断水断电的现象,目前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靠消防车运送供给。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不仅因旱灾奶产量降低明显,仅每个月增加的运水费用就达20万元,如三联乳业的梨倭和开阳三合两个奶牛养殖基地每天只能保证奶厅3个小时的用水量。贵州省独山县杨梅山养殖场(全县第二大养殖场),因为缺水和草,春节过后,养殖场的百头奶牛全部售卖或宰杀,现在仅剩的7头也即将被卖出宰杀。奶牛存栏减少对奶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恢复的。 1.3 奶牛抵抗力下降,疫病隐患加剧 由于饲料资源极度匮乏,饮水困难,奶牛体质下降明显,抵抗力显著降低,疫病发生率也比去年同期明显增高,随着旱情的加剧,疫病大面积暴发的隐患加剧。另外,随着奶牛体况下降,饮水困难,流产率增加,死亡率也明显升高。 二、急需采取的恢复措施 2.1 想方设法,增加饲草饲料的有效供给 在增加饲草料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青苗较为整齐的苜蓿要及时刈割并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保墒保苗;(2)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田间管理, 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努力浇灌牧草,把旱灾损失降到最小。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饲料;(3)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如贵州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1100万吨,其中利用率较高的玉米、水稻和薯类秸秆约880万吨,占80%,但目前全省秸秆实际处理利用率仅为6%左右,如果全省农作物秸秆采用青贮、氨化、生化发酵等方法处理,将利用率提高到20~30%,则可多养牛15~20万头或多养羊47~72万只;(4)水分含量在60%以上的蔗稍要及时制作成青贮保存;水分含量在30%~60%的蔗稍切碎或揉碎后,按干物质添加2.5%的尿素和3.0%的生石灰制作成氨化饲料;水分低于30%的蔗稍继续晒干至15%以下贮存,饲喂前再粗粉碎或揉碎;(5)抓住下雨的有力时机,或在有可利用水源的地方补种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是干旱地区解决奶牛饲草供给的根本途径;(6)在粗饲料供给不足、质量下降时要适当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以防止奶牛生产性能的下降;同时要增加钙、磷等矿物质的供给,防止奶牛软骨病的发生;(7)从东北、西北等牧草产量丰富的地区购买苜蓿、羊草等优质牧草。 2.2 开源节流并举,保证奶牛饮用水供给 奶牛饮用水需求量大,要求较高,除非迫不得已,不提倡用人使用过的生活用水喂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水源或降低水源浪费:(1)开渠引水,或打深水井,多渠道增加水源;(2)兴建积水窖,利用降雨,收集雨水,解决部分饮水问题;(3)通过增加遮阳设施,适当降低饲养密度,或者尽可能在林下放牧等措施,减少奶牛因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对水需求的增加,以及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4)及时清理畜舍内粪尿,保持舍内卫生,停止用水清洗畜舍。 2.3调整牛群存栏结构,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 老、弱、病、残等低产奶牛的饲养肯定会浪费不少饲料资源和水资源,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牛群结构才能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在饲料资源和水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建议养殖户(场)采用“保母牛、小牛,淘汰老、弱、病、残牛”的方法,提高饲草饲料和水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的抗灾能力,降低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另外,由于小牛、发情配种母牛和妊娠母牛的生理特点,其抗旱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受胎率低、流产和死亡等现象。因此,建议首先保证这些牛的饲料和饮水需要,储备生产力。 2.4 加强疫病防控措施,降低奶牛养殖风险 饲料资源的短缺、饮水困难,必将导致奶牛体质下降,体质下降的结果是疫病易感率升高,特别是在高温应激条件下。因此,在努力增加饲草饲喂量和饮水量的同时,还应组织专家、畜牧兽医局人员向农户和养殖场提供疾病的防治技术,并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力度,及时处理感染牛。另外,还应加强水源监管,确保奶牛饮水的卫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