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奶农心愿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生乳国标争论背后沉默的奶农

    (上传时间:2011-9-29 11:37:54 文章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一场关于奶业标准高低的争论,让中国奶业时隔三年之后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各路观点互不相让,媒体保持深度关注,但其中鲜有争论背景中最大的群体奶农发出声音,奶业标准高低的争论在水面表现得波涛汹涌,奶农们则在“深水区”保持安静,一切似与他们毫无关系。

    整个奶业产销链条中,可以说是广大奶农在背着整个中国乳业走路。但也只有奶农承担的生产风险最大,获得的利润却相对较低,奶农没有享受到行业快速增长带来的利好,相反,企业的恶性竞争、中间商的压级压价、养殖成本飙升令各地杀牛倒奶事件时有发生。

    “不是不想说话,也不是发不出声音,只是说了喊了也不会有人来重视。”一位奶农在微博平台上如是说。在我国深具“国情”特色的奶业生产体系中,奶农作为个体所表达出来的声音,的确难以找到一个稳定而可靠的扩音器,同样在这场争论中,也依然被淹没于主流声音之中,一瞬间被“国情”,也习惯性地被“噤声”。

    作为长久以来中国奶业最为普遍的生产方式,奶农与企业同在一个单向流动的生态系统内,奶农是系统的基础,企业则站在链条的顶端。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系统内,奶农与企业,两者看似同生共荣,实则根本对立,乳企的利益最大化与奶农的利益最大化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中国奶农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是个被动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忽略。面对市场化营销的企业,奶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命运很难自己掌握,付出多却回报少,奶牛养殖水平受此影响也难有提高,这也是中国奶业长不大的核心根源。原料奶标准的“国情”说,将维护奶农利益摆在最前面,从侧面说明奶农的利益才是奶业的根基。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奶农处在产业链最被动的地位,乳企可以自上而下俯视他们,奶站可以变着法儿欺负他们,他们缺乏对等地位,也没有一点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奶农长久被压制于弱势地位,或也是原料奶标准高低争论背后,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利润,乳企有压低原料价格的动机,奶农则为了满足低价的要求,就有降低质量的企图,其产生的后果便是分散饲养的格局与养殖水平低下的现状难以改变。在这种氛围中,奶农很难自觉去提升原料奶生产的质量,这就给原料奶标准的“国情说”提供了另类解读。

    在国际上,奶农和加工厂是一个利益体,而国内存在奶农、收购站和加工厂三个利益体,每一个都要挣钱,从而导致利益多元化。根本而言,改变奶农的市场弱势地位和提升其谈判能力,关键在于奶业要有重新定义博弈结构、化利益对立为利益统一的意识,这样才能设计出新的交易结构,打破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迷局。奶农的弱势地位一天不改善,国人喝上放心奶则无从谈起。乳业标准“低了”还是“高了”之争,恐怕对改善中国奶业现状并无多大实质意义。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