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来发生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
(上传时间:2011-6-4 10:38:21 文章来源:云南奶业协会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乳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室
黄艾祥
在近年来频发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中,由于乳品拥有特殊的消费群体(多为未成年人),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备受关注。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盘点,旨在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监管。
1、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低脂肪牛奶、酸奶等3种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所有产品被迫全部召回。“事件”重创了雪印公司和日本乳业。
2、2002年,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爱儿乐妈妈(S-26MAMA)孕产妇配方奶粉、爱儿素(NURSOY)婴儿豆基配方粉因阪崎氏肠杆菌超标被限令召回。
3、2002年,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召回一批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学儿乐配方奶粉。
4、2002年, 丹麦产荷兰“多美滋”奶粉受微小金属颗粒和润滑油污染,被全球召回。
5、2002年,德国“美乐宝HN25”婴儿特别配方奶粉因被检出含有一种可能会导致初生婴儿胃肠脏器及脑膜发炎的“阪崎氏肠杆菌”,而被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要求召回。
6、2002年,美国雅培近1100吨婴儿奶粉被怀疑受到含细小铁质微粒的0.50~0.75升润滑油污染,被责令在全球进行查封,并进行销毁。
7、2003年,美国亨氏奶粉疑与婴儿死亡有关在以色列被召回。
8、2003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9、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导致中国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严重关注。安徽阜阳农村100多名婴儿,出现发育不良现象(大头娃娃)。原因是使用的97%婴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2%左右),而标准要求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10%,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 10、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11、2005年,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12、2005年,光明乳业郑州回奶事件,导致产品大规模下架。
13、2006年,共计10万公斤同一美国品牌的3批奶粉被连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退运处理。
14、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
15、2007年,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锌含量不符合标准被判为不合格商品,被要求立即下柜。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
16、2008年,三鹿牌“毒奶粉”事件,三鹿多批次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进行大规模召回。该事件是一次影响重大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造成婴幼儿肾结石等疾病。“事件”涉及面广,轰动国内外,导致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信心丧失,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破产,中国乳业受到重创。
17、2008年,制作上等比萨饼必不可少的原料意大利莫扎里拉奶酪被检测出二恶英,目前事件尚在调查中。
18、2009年,β—内酰胺酶事件(掩盖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紧急叫停“无抗奶”宣传,据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企业在牛奶及奶制品中使用“解抗剂”。所谓“解抗剂”是指抗生素分解剂,其实就是β-内酰胺酶。水解对象可分为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广谱酶、超广谱酶。而由于青霉素是目前治疗牛乳腺炎的首选药物,同时也是牛奶中最常见的残留抗生素,此时抗生素分解剂就可派上用场。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是抗生素的一种,是非法的添加物,国际和国内均不允许该酶在牛奶中作为添加剂使用。
19、2009年,皮革水解蛋白事件。皮革水解物主要成分是皮革水解蛋白,而劣质水解蛋白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制革工厂的边角废料。制革边角废料中含有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用这种原料生产水解蛋白,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自然就被带入产品中,被人体吸收。这些物质在体内无法分解,还会慢慢积累,可导致中毒,使关节疏松肿大,甚至造成儿童死亡。
20、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事件。蒙牛在其品牌产品特仑苏中添加名为OMP的添加剂,OMP是Osteoblasts Milk Protein(造骨牛奶蛋白)的简称,因其中含有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据称能促进生长发育。但有人质疑该因子可能致癌,卫生部回应说该添加剂虽在美国允许使用,但尚未进入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GB 2762),不允许在我国食品中使用。
21、2011年,甘肃平凉崆峒区亚硝酸盐中毒事件。2011年4月7日甘肃平凉崆峒区发生食用牛奶中毒事件,服用散装牛奶导致亚硝酸盐中毒(37病例,3人死亡),后经公安部门侦破,该事件为人为添加亚硝酸盐。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乳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室
2011年5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