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现代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内容 |
(2009—2013年)
一、云南奶业发展现状与条件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云南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对促进产业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云南有悠久的奶牛养殖历史,拥有荷斯坦奶牛、奶水牛、西门塔尔牛、牦牛和奶山羊等丰富的奶畜资源,具有发展奶业的气候、生态环境、饲料资源优势和市场区位优势,乳制品加工能力初具规模,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可以建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荷斯坦奶牛、奶水牛、奶肉兼用性西门塔尔牛、牦牛和奶山羊多元化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奶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泌乳母牛存栏可达100万头以上,奶类产量可达400万吨,奶业产值可超过300亿;建成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支撑产业;可建设成为云南农业的支柱产业,中国南方的鲜奶供应基地,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奶制品出口基地。
1.云南奶业发展现状
云南有悠久的饲养奶牛历史。在洱源、大理等地自汉朝以来就饲养邓川牛挤乳,生产乳酪、乳扇。自1908从英国引进第一头荷斯坦奶牛,昆明已有百年奶业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奶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荷斯坦奶牛养殖初具规模,实现了区域规模化
云南通过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杂交改良扩繁阶段、90年代以来稳定提高阶段,荷斯坦奶牛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基本实现了产业化。优质牛奶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不断提高;在大理等地建立了奶牛数据化信息管理平台,对奶牛品种改良和饲养管理过程实现了电脑化管理。在政府推动和乳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下,规模化牛场、奶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奶牛基地县、养殖小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奶牛存栏数持续增长。在昆明、大理和红河形成了奶业产业带,实现了区域规模化。2007年荷斯坦奶牛存栏15.9万头,能繁母牛11.4万头,牛奶产量35万吨,奶牛存栏居中国南方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1.2 奶水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云南省水牛存栏259.6万头,其中,能繁母牛82.93万头。水牛数量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水牛总数的12%。我省奶水牛业的开发有了长足的进步。自1997年以来,利用摩拉和尼里/拉菲水牛冻精对本地牛进行改良,累计改良72.28万头,平均受胎率达到50%以上,产犊27.7万头,其中母犊13.8万头。2008年水牛改良15.48万头,产犊牛6.7万头。目前在大理、德宏、保山等地区奶水牛存栏约6万头,能够挤奶的1.68万头,农户饲养奶水牛每头年可产水牛奶1.5~3吨。我省有82头水牛种公牛,每年可提供约50万剂水牛细管冻精,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已有一定基础。在腾冲发现了产奶性能较高、我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槟榔江水牛,并于2008年已通过遗传资源审定。
1.3 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牦牛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南黄牛存栏约500万头。云南具有黄牛改良的基础条件和长期从事冻精改良的科技人员队伍。全省有18个牛冻精中转站,1669个冻精改良站点,省、地、县牛冻精改良配种网络已基本形成。1998年至2007年累计经冻精改良所产犊牛达84万头,其中70%为西门塔尔牛。在大理、昭通、曲靖、文山、昆明、红河、楚雄等有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能繁母牛有20万头左右,其中,能够挤奶的近万头,日产奶量可达6~15kg。如果将目前所有肉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为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在提高黄牛产肉性能的基础上,杂交一代、二代、三代和四代母牛每胎产奶量可分别达1.5t、2.5t、3.5t和4.5t以上,大幅度提高黄牛冻改的效益。此外在迪庆州牦牛存栏达到5.5万头以上,每年产奶量约为4300t,为解决藏族人民对奶制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石林、陆良、宜良、泸西、弥勒等县为中心,奶山羊发展迅速,良种繁育体系逐渐健全,生产基地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全省奶山羊数量达32.4万只,其中能繁母羊18.4万只,山羊奶产量达3.7万吨。山羊奶产品从传统的单纯乳饼向液态奶、酸奶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1.4 乳品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乳品生产向多样化、高质量发展
2007年全省奶类总产量达40万吨,其中荷斯坦奶牛产量35万吨,水牛奶1.2万吨,山羊奶3.7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为8.18kg。原料奶总产值达9.8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13%。近年来,通过引进龙头加工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乳品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有乳品加工企业42家,其中有6家企业从事水牛奶制品的加工生产,有3家企业从事山羊奶制品加工生产。全省日处理鲜奶能力超过4000吨。其中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上的企业6家。蝶泉是国内奶制品出口量最大的民族企业。产品除巴氏消毒奶、UHT超高温灭菌奶、学生奶、酸奶、奶粉等系列产品外,还有云南特色的乳饼、乳扇,成功研究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牛奶酪,并投放市场。2007年奶业加工产值达18亿元。
2. 云南奶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全国奶制品消费强势驱动下,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品种改良、奶源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云南奶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国内奶业先进省份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存在很大差距。原料奶生产仍然面临数量(高产奶畜)、产量(平均单产)和质量三大问题,优质原料奶基地建设水平和规模严重滞后;由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尚未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奶业呈波浪式发展;奶业科技的研发创新、引进集成、示范推广严重滞后生产,且相互脱节,整个奶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发展后劲。
2.1 奶畜良种化程度低,遗传改进缓慢
云南省头均存栏能繁母畜年均产奶量荷斯坦奶牛仅为3.1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吨;奶水牛为,奶山羊仅为200 kg。云南荷斯坦奶牛生产起步于邓川奶牛的杂交改良,奶牛整体质量不高;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的饲养模式导致长期以来广大饲养户只重繁殖,不重选育,对冻精的质量重视不足,对所养奶牛系谱不清,配种、生产性能等相关档案资料不全,难以实施合理的选种选配;加之对犊牛和后备牛培育不到位,对低产母牛淘汰率低等原因,奶牛群体质量提高缓慢,产奶量偏低。能繁荷斯坦奶牛存栏年均产奶量仅为3.1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吨。云南奶水牛以河流型奶水牛与沼泽型肉用水牛的杂交牛为主体,杂交代数低,部分杂交牛还存在繁殖障碍,产犊间隔较长,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仅1.1吨。而槟榔江奶水牛发现较晚,群体规模小,保种场只有能繁母牛300头,公牛67头。云南虽然有20万头杂交西门塔尔牛,但长期以来使用的冻精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两个冻精站的西门塔尔种公牛均为肉用型,只有在大理曾经使用过奶肉兼用型冻精,能够挤奶的母牛数量少,且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牦牛长期以来采用传统饲养方式,未开展杂交改良,产奶水平十分低下,年头均存栏牦牛产奶不足80kg。奶山羊以圭山山羊与萨能等奶山羊品种杂交后代为主,改良程度不高,产奶性能普遍较低。能繁母羊年均产奶量约为200kg,与纯种萨能山羊800~1200kg 产奶量相比,差距甚大。
2.2 优质原料奶基地建设滞后,制约着奶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缺乏足够的与奶牛饲养数量相匹配的优质饲草种植基地,奶牛粗饲料以稻草、玉米秸青贮为主,并普遍饲喂大量菜叶,加之精饲料中蛋白水平普遍偏低,饲草饲料提供营养难以满足高产奶牛需要,并导致乳蛋白和乳脂率较低,难以控制奶中农药残留问题。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全省饲养奶牛1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户所饲养奶牛总数只占22.8%,饲养1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仅45个,奶牛饲养数占全省存栏的11.3%,大部分养殖户户均饲养奶牛不到2头。奶牛场(小区)规划设计、饲养工艺落后,基本上是传统模式,尚无一个现代化的牛场,没有一个奶牛场实行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和工艺。目前我省有奶站272个,流动收奶点1044个,通过机械挤奶的收奶量只占总收奶量的21.6%。由于奶站设置不合理、运作不规范,机械挤奶普及率低,大部分手工挤奶缺乏制冷设施,奶中细菌指标难以控制,导致乳品企业开发高档位产品困难,减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给原料奶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2.3 疫病问题制约奶业发展
云南边境线长,对重大疫病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奶牛结核、布病和奶山羊布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净化工作任重道远。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很高,奶牛酮病、消化道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产奶量,还使奶中体细胞数上升,并可能导致奶中药物和抗生素残留超标。由于疾病和饲料营养不平衡,还影响了奶畜的繁殖成活率,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奶牛产犊间隔长达15个月,个别奶牛场奶牛的空怀率达到20%~30%,直接影响了奶畜数量的增长速度。
2.4 科技水平低,研发力量薄弱,难以支撑奶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科技人才、技术、资金投入的不足,奶业科技研发创新、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能力低下,且相互脱节,缺乏一支贯穿整个科技过程,稳定的高素质科技人员队伍,难以引领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通过遗传改进提高奶畜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的能力与省外先进省份相比差距甚大,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严重滞后;邓川牛、槟榔江奶水牛的保护与扩繁提高工作亟待加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工艺普及率很低,优质饲草种植推广速度缓慢;水牛奶、山羊奶等原料奶标准、标准化饲养技术需要研究制定;奶制品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5 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畜饲养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奶业尚未形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由于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完善,奶农不能获得加工升值的利润再分配,奶业的发展受市场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呈现波浪式发展的局面。云南奶业20世纪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90年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并拉大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新世纪以来又得到快速发展。而2008年由金融风暴引发的世界经济走入低迷,加之三鹿奶粉安全事件的影响,如何避免奶业又将进入下一个慢速发展阶段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2.6 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我省乳品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高端产品少,科技含量高的奶制品缺位,水牛奶、牦牛奶和山羊奶制品研究开发不到位,尚未针对东南亚和“泛珠三角”市场研究开发相应的适销对路产品,产品竞争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小。奶制品主要在省内和缅甸等销售,省外和整个东南亚市场的拓展能力明显偏低。
3.云南发展奶业的条件
3.1 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
云南除具有丰富的奶畜资源外,还具有发展奶业的如下资源优势:(1)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海拔高差悬殊,造就了丰富的立体气候,蓝色天空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不同乳畜的生长发育和牧草生长,可以成为优质、生态原料奶生产基地,具有南方其他省市难以比拟的优势。沿保山、大理、楚雄、昆明、曲靖、及红河州北部一带,年平均气温在10~15℃,降雨量为800~1500mm,空气相对湿度55%~65%,可谓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虽多,但并不潮湿。这些地区最适合荷斯坦奶牛的发展,这些地区及其以北地区适宜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的发展,这些地区及其以南地区适合奶水牛的发展,滇西北的迪庆高原,大小中甸、维西立地坪、丽江铁甲山、昭通大山包一线适合牦牛的发展。(2)云南国土面积39.4万km2,其中耕地607.24万hm2,常用耕地419.69万hm2,人均分别为2.02 亩和1.39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还有荒山荒地1290.40万hm2,其中宜农地286.70万hm2。云南耕地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等,只要保证一定的收入,完全有可能调整出部分耕地种植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发展奶牛。另外,冬闲田面积可能超过20万hm2,而云南冬季气候温暖,可充分利用冬闲田来种植一年生黑麦草、苕子、大麦、黑麦等,可解决奶牛饲草全年均衡供应问题。云南粮食总产达1547万吨,每年可有730万吨的粮食和糠麸用于畜牧业的发展。作物秸秆产量每年可达2882万吨,可解决后备牛、干奶牛、日产奶量低于15kg的泌乳牛粗饲料的需求。
3.2 具有发展奶业的市场区位优势
云南人均肉类产量达60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奶类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云南人均奶类产量虽然很低,但仍然有约1/3多的原料奶加工成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销售到省外。如果云南要达到奶制品消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需原料奶100万吨,现有生产量只能满足1/3。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人每天摄入的奶制品量为300g,云南的需要量近500万吨。云南周边的四川、重庆、西藏、贵州、广西、广东每年需调入约300万吨的奶制品,整个“泛珠三角”区域每年需调入500万吨以上的奶制品。上述地区,奶制品消费的增长空间很大,而生产由于受气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快速增长。东南亚地区陆地面积449万km2,海洋面积750多万,人口约5亿,城乡居民普遍具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和偏爱。如果人均奶制品的消费水平与中国持平,年需原料奶1500万吨。由于高温潮湿等因素制约,这一地区发展奶业十分困难。云南奶制品在东南亚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较好的市场网络。随着 “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通向缅甸、泰国、越南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大通道的建立,云南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连接泛珠三角、长江流域与东南亚、南亚、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和桥梁。“泛珠三角”区域和东南亚为云南奶业的发展提供了每年2000万吨原料奶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空间。
3.3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奶业发展有良好政策环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文件,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于2008年1月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针对2008年发生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国务院2008年10月发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8]122号文印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明确提出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实施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着力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奶站,确保奶源质量。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政策。2009年3月全国人大颁布了《食品安全法》。
3.4我省乳业在三鹿奶粉事件中经受了考验,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了良好形象
牛奶质量与安全是左右中国奶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从全国来看,造假、掺杂、掺假、以次冲好等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的阴影还未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08年三鹿奶粉安全事件又震惊了海内外,直接动摇了无数人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才培养起来的喝奶习惯,直接动摇了中国人对中国品牌奶制品的信心,给中国奶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值得庆幸的是,我省在这次事件中经受住了考验,批批检测没有发现任何产品有三聚氰胺,在广大消费者面前树立了云南奶制品的品质形象。在全国乳制品销售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云南主要品牌奶制品的销售量提高了20%;蝶泉乳业还在这个非常时期推出了婴幼配方系列奶粉,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对云南牛奶品质充满信心的强力信号。其次,受这次事件影响,随着消费者对巴氏消毒奶和UHT奶营养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巴氏消毒奶的消费逐步得到回归,消费者期望喝到鲜奶的期望也越来越强力,为我省奶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奶业科技支撑情况
1. 科技力量
云南支撑奶业的主要科技力量一是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院和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为主的研究开发队伍;二是省、州(市)、县(市)、乡(镇)四级畜牧兽医部门的管理、科技人员队伍,主要负责科技的示范推广;三是乳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等科技队伍,其主要职责是围绕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新产品、工艺的创新、引进集成和产品推广的科技服务,这是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目前,这些科技人员除了企业相对专一外,其他两支主要力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均不固定,随着项目和生产任务的变化不断变化,对于奶业的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工作不连续、不可持续。此外,三支科技力量之间、以及内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联系、讨论协商、分工合作的公共平台,开展了许多重复性工作,有限的经费、资源还要造成巨大浪费,而一些难度较大、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科技项目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家畜改良站、蝶泉、来思尔、欧亚和雪兰曾先后承担过省科技厅科技攻关、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科技强省等计划项目,农业厅也下过相关的科技项目。但总的来看,这些项目较散、较小,总的投入严重不足,只能在一个单位、局部地区、一两个环节实施,解决一些单一问题,难以支撑整个奶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奶业科技研发创新、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能力低下,且相互脱节,缺乏一支贯穿整个科技过程,稳定的高素质科技人员队伍,难以引领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通过遗传改进提高奶畜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的能力与省外先进省份相比差距甚大,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严重滞后;邓川牛、槟榔江奶水牛的保护与扩繁提高工作亟待加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工艺普及率很低,优质饲草种植推广速度缓慢;水牛奶、山羊奶等原料奶标准、标准化饲养技术需要研究制定;奶制品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标准、先进的示范点,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等缺乏示范带动力量。
三、云南现代奶业技术体系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云南省奶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云南具有发展奶业的气候、生态环境、奶畜资源、饲料资源优势和市场区位优势,将云南奶业建设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中国南方的鲜奶供应基地,面向东南亚的重要乳制品出口基地的战略目标;依托省、州(市)、县(市)、乡科研、技术推广力量;注重科研、试验示范、生产推广的结合,实现三者之间的无缝连接;针对奶牛产业目前存在的数量(优秀奶牛数量少)、产量(头均存栏单产低)和质量(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以及乳制品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低等问题;在全面征集政府部门、奶农、乳制品加工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技术需求,以及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开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构建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奶业发展目标的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奶业技术体系,建立奶业生产安全和乳制品质量安全应急预警机制,确保奶业生产安全和乳制品质量安全;为政府各级部门决策提供咨询,向奶业各环节提供技术服务;提升奶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奶业竞争力,加速荷斯坦奶牛产业的现代化、奶水牛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奠定奶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和牦牛产业化发展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