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奶牛寄生虫消耗饲料营养,降低奶牛养殖效益,还可能由于用药不当导致牛奶及奶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同时,还可能引起人和奶牛共患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隐孢子病、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棘球蚴病等。在没有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寄生虫的相互传播是非常迅速的,发病多呈隐性经过,由于牛本身的耐受力较其他动物强,造成很大的损失,不易被人察觉。

我省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湿度大,四季如春,适宜寄生虫幼虫体外及螺、蚊、蝇、蜱等中间宿主的繁殖生长,有的奶牛场饲养环境和管理差,粪便处理不当,许多奶牛散养户实行放牧或者放牧和圈养相结合,并且我省荷斯坦奶牛、邓川奶牛和奶水牛主要地区沼泽地比较多,吸虫、线虫、原虫和体外昆虫的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我们多年调查:表现为部分牛只感染严重,感染率较高,大多呈现混合感染。

一、常见和危害严重的奶牛寄生虫病

1、原虫类寄生虫病

原虫是目前危害奶牛业的一类重要寄生虫,其中以球虫、隐孢子虫、弓形虫、胎儿毛滴虫、新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对奶牛危害较大。

隐孢子虫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寄生于牛肠道,主要是小肠后端,是人类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之一。隐孢子虫可以感染人及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等240多种动物 。现已证明,隐孢子虫是人类和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据报道,加上营养不良也会引起僵牛。

奶牛球虫病是由球虫寄生于肠道引起的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的疾病。随着奶牛养殖集约化的发展,此病危害风险加大。

胎儿毛滴虫寄生于生殖道,新孢子虫寄生部位和致病机理与弓形虫相似,据报道,新孢子虫病是引起加利福尼亚奶牛场奶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个原虫病引起不孕、怀孕奶牛流产,或造成犊牛存活率降低,并直接影响产奶量。

弓形虫主要寄生于猫科动物的肠道和血液组织,人、哺乳动物、鸟类以及冷血动物普遍易感,主要寄生于血液和内脏组织中,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牛弓形虫感染的报道,我国部分地方牛弓形虫感染率也较高。弓形体病大多呈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的临床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中枢神经机能障碍、早产和流产。

2、吸虫类寄生虫病

肝片吸虫病对奶牛危害很大,主要发生于肝脏和胆管中,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和胆管病,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障碍,导致产奶量下降,一般是地方性流行。中间宿主是锥实螺。成年牛轻度感染一般不出现症状,只有感染虫体达到一定数量时才显症状,但犊牛只要轻度感染就会出现症状。本病多为慢性型,病牛逐渐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贫血,被毛粗乱,眼睑、颌下、胸腹下部出现水肿,食欲减退。有时病牛出现顽固性消化不良,病情加重I-2个月后死亡。

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壁上的寄生虫,成虫致病力不强,不引起死亡,只有在童虫感染非常严重,大量长期寄生时才,引起死亡。该病主要发生于多雨的季节,特别是长期在沼泽地放牧。病牛体温不升高,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后拉血便,粪便稀薄呈粥样或水样,腥臭带血,有的发黑,消化不良。病程拖长后,病牛高度贫血,粘膜苍白。

以上两种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奶牛产乳量及乳品质量下降,并影响奶牛生长、发育、受孕、产犊率等生产性能,甚至可导致死亡。

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引起的一种血液人畜共患病,以牛感染率最高,病变也较明显,主要症状为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急性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可因严重的贫血致全身衰竭而死。常见的多为慢性病例,病牛仅见消化不良,发育迟缓,腹泻及便血,逐渐消瘦;若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则症状不明显,常成为带虫者。

3、消化道线虫类寄生虫病

消化道线虫种类多,均属土源性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常呈混合感染。线虫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可直接发育至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随草被奶牛吞食而感染,发病。虫体寄生于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引起胃肠炎或消化机能障碍。患牛消瘦、贫血、下痢,严重的死亡。

捻转血矛线虫引起真胃的炎性病变,成虫分泌的毒素可以干扰奶牛的造血功能,扰乱消化道的蠕动和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据报道,2000条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真胃粘膜时,每天吸血可达30mL,尚未将虫体离开后流失的血液计算在内。常见的是慢性病例,以贫血和消化紊乱为主。病牛被毛粗乱、消瘦、精神委顿、可视粘膜苍白等,常出现便秘,粪中带粘液,最后多因极度虚弱而死亡。

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钻入肠粘膜内形成结节,故又称为结节虫病。其致病作用表现为两个阶段:幼虫阶段的机械损伤和成虫分泌的毒素,可造成肠壁的炎症。初期急性症状是顽固性下痢,粪便呈黑绿色,多粘液,有时混血。呈现腹痛,伸展后肢,弓背,翘尾。转为慢性时,变为间歇性下痢,逐渐消瘦,贫血,生长受阻,常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犊新蛔虫病寄生于犊牛小肠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根据我们初步调查大理奶水牛犊牛具有犊新蛔虫感染,部分牛只较为严重。被感染的犊牛一般在出生2周后症状明显,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吮乳无力,贫血,消瘦、肠炎、下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等症状。初生犊牛寄生成虫数量多时,可致肠阻塞或肠破裂起死亡,对犊牛饲养危害很大(有报道,一头犊牛感染蛔虫成虫上千条手术治疗的病例)。感染少时,可自愈。

4、体外节肢昆虫类寄生虫病

吸血性双翅目昆虫(主要包括:蝇、蚊等)及蜱螨数量多,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它们侵袭奶牛时,不但引发奶牛正常行为的改变,采食行为被扰乱,同时奶牛无法安定采食和休息。而且对奶牛生长、发育、生产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带来的危害极大。这些节肢昆虫在吸血或舔食的同时能传播传染病病原和其它寄生虫。温顺型奶牛对飞来昆虫的敏感程度是消极,并出现的护身行为次数少。而神经质奶牛对昆虫飞来时行为反应非常积极,并不断的表现出摆尾、搔痒、踢腿、抖身体等护身行为。

二、奶牛寄生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目前,许多奶牛场要么不进行奶牛驱虫,要么采用“定期驱虫”。绝大多数“定期驱虫”不是根据当时奶牛体内的寄生虫情况来进行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按我国行业标准,一般抗吸虫药物的废奶期为10-60d。如果进行不必要的驱虫,不仅带来药物和人力及物力等浪费,更严重的是废弃牛奶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滥用药物带来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奶牛寄生虫病严重时,没有及时驱虫治疗,则不仅影响牛奶产量、奶质,甚至危害奶牛的生命。

1、奶牛寄生虫粪便中虫卵检

由于许多寄生虫(吸虫、线虫、原虫)主要寄生于胃肠道,一些寄生于肝胆、血液的寄生虫也通过粪便排卵或卵囊。检测奶牛粪便中的寄生虫虫卵或卵囊,是评估寄生虫感染种类和强度,最经济、可靠、可操作的首选。采集新鲜粪样进行饱和糖/盐水漂浮法和沉淀法检查寄生虫幼虫、虫卵和卵囊,通过麦克马斯特方法对虫卵和卵囊计数,计算其EPGOPG(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或卵囊数量),甚至能找到成虫。

2、奶牛寄生虫虫体收集和鉴定

利用屠宰死亡和淘汰的奶牛,采用完全剖检法收集全部虫体按常规方法处理,逐条进行鉴定,能比较系统,全面了解寄生虫种类和感染强度,准确鉴定寄生虫种类。

3、采集血液检测寄生虫抗原或抗体

采集血液进行影响流产或危害人类健康的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等血液内寄生虫的检测;涂片染色检查附红细胞体、巴贝斯虫等。

根据诊断、调查和监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驱虫。如果应该进行驱虫,根据监测的寄生虫病种类和强度,选择相应药物实施有效的驱虫;驱虫后,及时检测奶牛粪便中的虫卵或卵囊变化,评估驱虫效果评价,并采取每年定期/不定期监测采集新鲜粪便和血液检查虫卵和抗体等。

三、综合预防措施

科学、合理的奶牛寄生虫病防治,不是一个简单的喂药、驱虫工作,其防治效果主要是由奶牛寄生虫种类、药物种类和驱虫规程及奶牛特点等影响决定,但是寄生于奶牛的寄生虫种类较多,有吸虫、绦虫、线虫、原虫、体表寄生虫等。目前国内外没有一种药物可防治奶牛的所有寄生虫病。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改变不良的饲养和放牧习惯和方式,搞高管理水平,集中粪便发酵,科学合理驱虫等各种综合防制措施,消灭和控制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其中问宿主和传播媒介,以净化环境,防止感染。

奶牛寄生虫病的防治应当重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以当地奶牛寄生虫种类、发病季节特点为基础的针对性药物防治,而不是盲目用药;药物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抗药性、经济适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奶牛寄生虫病的防治需要树立以预防为主,辅以治疗;在流行区域,需要在改变饲养方式,切断寄生虫的生活史。

1、加强宣传和培训

加大对兽医的科技培训,试验示范,提高养殖人员对奶牛寄生虫病的认识,让养殖人员真正认识到其危害及其特点,懂得如何防制。

2、推广补饲干草和青贮饲料

青草饲养和野外放牧时间长,相应的寄生虫感染机会增大。干草和青贮饲料经过干燥或发酵,多数寄生虫幼虫和虫卵被杀死,调整饲料类型,可以降低奶牛感染寄生虫病机率。

3、环境卫生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一般奶牛场常用的消毒剂对寄生虫虫卵和卵囊无效。做好环境卫生是减少或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一是尽可能地减少奶牛与寄生虫感染源接触,经常消除粪便,可减少奶牛与寄生虫虫卵、卵囊和幼虫的接触机会,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寄生虫病等病原体扩散,保持饲料、饮水不受污染;二是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卵囊和幼虫,也会杀灭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媒介等。

4、制定科学合理的实用驱虫规程

结合诊断和监测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有效驱虫。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扩大驱虫范围,提高药效,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成本,另外还要注意选择剂型,可用片剂、针剂、混悬剂等多种剂型,实行口服、注射和涂搽等相结合。驱虫药的选择应以高效、广谱、低毒、无残留、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为原则。针对线虫和吸虫类,可选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硝氯酚、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等。

原虫类寄生虫预防药物,主要有氨丙林、磺胺类药和抗菌增效剂等。原虫类寄生虫容易产生耐药性,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要按诊断、调查和监测结果,采用科学合理的用药规程,并记录。

5、引进牛进行隔离检疫和驱虫

当从外购进奶牛时,先将购进牛只隔离检疫和寄生虫检查,结果正常,再饲养半个月以上才能混群。

鉴于寄生虫种类多,生活史的复杂性,必须长期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坚持诊断和监测寄生虫感染,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收到防制效果。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20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