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环境卫生管理和消毒技术措施
 

一、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1、使蛋白/核酸变性、发生沉淀。

大部分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其特点是无选择性,可损害一切活性物质,属于原浆毒。如酚类、醇类、醛类等,主要用于环境消毒。

2、干扰酶系统。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损害酶的活性基因,或因化学结构与代谢物相似,竞争或非竞争地同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如重金属盐类、氧化剂和卤素类。

3、增加膜的通透性。

降低表面张力,增加膜的通透性,引起酶和营养物质漏失及水的渗入,使病原体破裂或溶解。如季铵盐类。

 

1. 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类别

作用机制

常用种类

酚类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石炭酸

醇类

蛋白变性

乙醇

醛类

蛋白变性

甲醛、戊二醛

酸、碱类

蛋白变性

盐酸、火碱

卤素类

氧化、蛋白变性

强氯精、漂白粉

氧化剂

氧化、蛋白沉淀

高锰酸钾

重金属盐类

氧化、蛋白酶变性

红汞、硫柳汞

表面活性剂类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新洁而灭

染料

干扰氧化、抑制繁殖

龙胆紫

 

二、消毒剂的使用剂量

(一)、酚类

1、苯酚:2-5%的水溶液用于消毒车辆及畜舍。

2、煤酚:器械消毒浓度3-5%,畜舍、排泄物消毒浓度5-10%。

3、复合酚:浓度为0.35-l%。

(二)、醇类 加水稀释成70(重量)77(体积)

(三)、醛类

1、甲醛:40%的水溶液称福尔马林。2%福尔马林用于器械消毒,10%甲醛溶液消毒圈舍、器械等。房舍消毒每立方米需15-20ml福尔马林,加等量水,加热蒸发。

2、戊二醛:2%碱性戊二醛溶液在10min内可杀死多种病毒和结核杆菌。

(四)、酸类

1.无机酸:0.01 moll的盐酸或0.005molL的硫酸40min内杀死大肠杆菌。

2.有机酸:微弱的杀菌和抑菌作用,毒性低。

(五)、碱类

氢氧化钠:2.5%溶液用于病毒感染;10%溶液24 h才能杀死结核秆菌。

(六)、卤素类

1.氯与含氯化合物:

二氯异腈脲酸钠: 0.5-1%溶液杀灭细菌和病毒;5-10%的溶液杀灭芽孢。消毒圈合每平方米10-20毫克,2-4小时;0以下按50毫克/平方米,作用16-24小时以上。

二氧化氯用于饮水消毒,5-10mg/L;器材消毒,以二氧化氯1000-3200 mg/L的溶液浸泡15-30分钟。

2.碘与碘制剂

1)碘酒:含碘2%、碘化钾1.5%,50%乙醇配制,手术及注射部位的消毒

2)碘甘油:为含碘1%的甘油制剂局部涂擦。

3)络合碘:80-100ppm络合碘水溶液用于畜禽圈舍、环境用具的喷雾消毒。

(七)、氧化剂类

1.高锰酸钾:0.1%溶液杀死多数繁殖型细菌,2-5%溶液在24h内杀死芽孢。

2.过氧乙酸:0.5%溶液用作畜禽圈舍、车辆等的喷雾消毒。

(八)、表面活性剂

1.新洁尔灭: 0.1%水溶液喷雾消毒蛋壳、孵化器等;0.15-0.2%水溶液喷雾消毒。

2.洗必泰: 0.5%水溶液用于冲洗创伤及奶牛乳头消毒。

 

三、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

(一)环境卫生和设施条件

1、新建奶牛养殖场应选择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点,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具有清洁、无污染的充足水源,地下水位在2m以下。建筑牛舍时,地面、墙壁应选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以利于消毒,具备良好的粪尿排出系统。奶牛养殖场内,净道与污道分开,避免交叉,排污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牛场与其他畜牧场、居民区及交通要道保持500-1000m以上距离。

2、进出奶牛场的大门设车辆消毒池,主大门的侧门设行人消毒池,有条件的设人员消毒室和喷雾消毒设施。消毒室中安装紫外灯,设洗手盆。

3、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创造园林式的生态环境。运动场无石头、硬块及积水,每天要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应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处理。禁止在牛舍及其周围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病畜尸体及污水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胎衣应深埋。

4、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及消灭蚊蝇工作,每周灭蚊蝇一次。冬季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如架设防风墙,牛床与运动场内铺设褥草等。

5、奶牛场应设专用病牛隔离舍和粪便处理场所,配套相应设施。

(二)消毒措施

1、环境消毒:牛舍周围及运动场,每周用2%氢氧化钠或生石灰消毒一次;牛场周围、场内污水池、下水道等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原则上每天更换一次。

2、人员消毒:在紧急防疫期间,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其他时间进入生产区时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严格遵守牛场卫生防疫制度。饲养人员定期体检,患人畜共患病者不得进入生产区,及时在场外就医治疗。喷雾消毒和洗手应用0.20.3%过氧乙酸药液或其他有效药液,每天更换一次

3、用具消毒:饲喂用具、料槽、饲料床等定期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等,在使用前后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4、活体环境消毒:定期用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进行活体牛环境消毒。消毒时避免消毒剂污染到牛奶。

5、牛体消毒:在进行挤奶、助产、配种、注射及其他任何接触奶牛的操作前,先对相关部位进行消毒。

6、生产区设施清洁与消毒:每年春秋两季,用0.1-0.3%过氧乙酸或1.5-2%烧碱对牛舍、牛圈进行一次全面大消毒,牛床和采食槽每月消毒1-2次。

7、粪便处理:牛粪采取堆积发酵处理,堆积处每周用2-4%烧碱消毒一次。

8、饲料存放处要定期进行清扫、洗刷和药物消毒。

 

四、奶牛场生物安全的其它措施

(一)个体标识和档案

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凡按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对免疫过的奶牛加挂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建立健全奶牛场防疫、检疫档案,内容包括:奶牛来源、检疫情况、免疫接种情况、发病死亡情况及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其用药情况、免疫标识及保健卡发放情况等。

(二)疫病检疫和监测

1、结核病检疫:对在群奶牛,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结核病检疫,检疫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变态试验。对于检出的阳性牛只疑似牛,进行抗γ-干扰素ELISA试验,阳性牛一律实行扑杀。

2、布氏杆菌病检疫: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两次布病检疫,方法如下:先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本试验阳性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者判为阳性,试管凝集试验出现可疑反应者,经3-4个月后复检,如仍为可疑反应者,应判为阳性。凡阳性反应牛只一律扑杀。

3、其他监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其他疫病监测方案,对泌乳奶牛在干乳前15天,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在干乳时用有效的抗菌制剂,如干乳康,及时进行防治。

(三)引进牛检疫:由国内异地引进奶牛,要按规定对结核病、布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白血病等进行检疫。从国外引进的奶牛除按进口检疫程序检疫外,应对白血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粘膜病、副结核病、蓝舌病等复查一次。引进牛到达调入地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下,进行隔离观察饲养14天,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四)疯牛病预防

禁止在奶牛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反刍动物源性肉骨粉等动物源性饲料。

 

五、奶牛场消毒的误区

(一)消毒前不做清洁

1、消毒前必须消除污物,否则,污物阻碍消毒剂与病原体接触,降低消毒效果。

2、消毒剂与有机物,尤其是与蛋白质,可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阻碍消毒作用的发挥。

3、消毒剂被大量的有机物消耗,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

(二)带牛消毒的误区

1、带牛消毒不限于活体牛的体表,应包括整个牛体所在的空间环境。

2、许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空气消毒主要控制此类疾病,可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

3、带牛消毒将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喷出雾粒,雾粒可在空中悬浮一段时间后缓缓下降,除与病原体物接触外,还可起到除尘、净化,除臭等作用,在夏季有降温作用。

(三)消毒流于形式

1、消毒要制定周密的计划,是饲养管理和疾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2、消毒对行政区和生产区可有不同的要求,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程序和要求进行消毒,不论是行政领导、技术人员或饲养工人,都应执行。

3、对外来人员要求严,对本场人员松的外紧内松偷工减料现象最为普遍,一般不经任何消毒从饲料间、粪场等通道进入生产区的,基本都是本场人员。

(四)过份依赖消毒的误区

1、消毒是构建有效生物安全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全部。

2、生物安全中同等重要的还有许多环节,如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环境控制,污水粪便处理,消灭蚊蝇和老鼠。

3、应树立兽医保健的新概念,它针对的是预防保健,不是治疗,面对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控制研究室

20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