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奶牛标准化养殖综合技术规程

洱源县奶牛标准化养殖综合技术规程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1部分:养殖技术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1部分:养殖技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奶牛养殖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奶牛品种特征、场址与牛舍、日粮组成、犊牛、育成牛培育、挤奶、一般管理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洱源县奶牛的养殖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3078.1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亚硝酸盐允许量

GB 13078.2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 13078.3    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NY/T 34       奶牛饲养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45       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

NY 5046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47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药防疫准则

NY 5048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第2部分:牛舍建设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第4部分:饲草饲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奶牛

在饲养目的上用于生产生鲜牛乳的品种和品系,在洱源县,包括供产生鲜乳的邓川黑白花牛(荷斯坦奶牛)、邓川牛。

3.2  杂交奶牛

不同品种间纯种奶牛杂交或纯种奶牛与本地牛杂交所产后代。

3.3  犊牛

从出生到6月龄期间的牛。

3.4  育成牛

6月龄到18月龄期间的牛。

3.5  成年母牛

19月龄到25月龄期间的牛。

4   奶牛品种特性

4.1  本地品种

本地牛品种有邓川牛和邓川黑白花牛,其乳脂率高,乳脂球大。

邓川牛是在洱源县邓川地区的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地方品种。邓川牛有广泛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耐湿热及干燥、耐粗放饲养,适宜坝区、山区舍饲或放牧,抗病力强。邓川牛体型小,体重中等或偏小,为奶肉兼用,牛奶芳香浓郁,营养丰富,牛奶风味独特。

邓川黑白花牛是从1959年开始,以本地品种邓川牛母牛群为母本群,引入纯种的荷斯坦公牛,进行级进杂交改良,以提高产奶量为目标,所培育出的奶牛品种,其优良性状稳定。有广泛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耐湿热及干燥,耐粗放饲养,适宜坝区、山区舍饲或放牧,抗病力强。

4.2  杂交奶牛

    适宜洱源饲养的奶牛目前为荷斯坦纯种奶牛公牛与本地黄牛母牛杂交获得的杂交牛。杂交改良培育奶牛群体,比引入纯种荷斯坦奶牛投资小,遗传了本地品种的适应性,乳脂率高,乳脂球大等优点。

4.3  外购奶牛

    外购牛是从外地购入的奶牛,有纯种奶牛,也有杂交奶牛。纯种奶牛体型大,产奶量高,但对当地的环境适应性比较差;从外地区购买的奶牛容易引入疾病,应该严格控制。

场址与牛舍

5.1  场址

    按第二部份牛舍建设部份的规定规划场址。

5.2  牛舍

牛舍应符合第二部份牛舍建设部份的规定。

6   日粮组成

6.1  粗饲料

6.1.1  青绿饲料

6.1.1.1  青绿饲料来源主要有天然牧草或农田种草种植的牧草及农作物鲜茎叶。

6.1.1.2  天然牧草或人工牧草可以直接放牧利用,也可刈割利用;农田(地)种植的牧草主要为刈割利用。

6.1.1.3  青绿饲料除直接鲜饲外,还可制作成青贮饲料或青干草备用。

6.1.1.4  被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和霉变的青绿饲料不能使用。

6.1.2   秸秆饲料

6.1.2.1  秸秆饲料包括稻草、蚕豆秆、玉米秆、小麦秆、大麦秆等各种农作物秸秆。

6.1.2.2  秸秆在饲喂前应进行铡短、揉碎等处理后备用。

6.1.2.3  被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和霉变的秸秆不能用作饲料。

6.2  精饲料

6.2.1 原粮

6.2.1.1  玉米、大麦等原粮饲喂前要压扁或磨碎至2mm~3mm的颗粒。

6.2.1.2  豆类喂前应进行煮、炒等加热处理。

6.2.2 饼粕

    饼粕饲料豆粕(饼)、菜籽饼等日用量不能过大,喂前要压扁或磨碎,有的还需要进行加热处理。

6.2.3 糟渣、块茎(根)饲料

a)糟渣包括豆渣、酒糟、淀粉渣等,可以直接饲喂或者采用青贮方法保存待用。

b)块茎(根)饲料有萝卜、红萝卜、南瓜、红薯、洋芋等,饲喂前应洗净泥土、去除腐烂变质部分,并打碎后和其它饲料混合备用,也可制作成打浆青贮。

6.2.4 奶牛浓缩饲料和补充饲料

    本地饲料厂生产的奶牛浓缩饲料和补充饲料,使用方便、效果好,与当地其它饲料配合生产出接近全价的奶牛日粮。

6.3  矿物质饲料及添加剂

6.3.1  矿物质饲料包括食盐、石粉及一些奶牛生长需要的矿物质元素,除食盐直接饲喂奶牛外,其它的一般制作成添加剂。

6.3.2  添加剂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常营养性添加剂两类。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有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糖蜜等添加剂,非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有抗菌素和保护剂添加剂。

6.3.3  添加剂可以制成舔砖或者散剂使用。

6.3.4  添加剂不能含有国家规定禁用的任何成分。

6.4 日粮组成

6.4.1  日粮组成原则

6.4.1.1  根据当地饲料资源状况和奶牛品种特性及奶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制定科学、经济和实用的饲料配方。

6.4.1.2  饲料中不使用国家禁止的添加剂,不使用激素和动物源性饲料。

6.4.2  日粮组成比例

按 NY/T34 奶牛饲养标准,在不同阶段,调配相应的比例。一般以日喂三次为宜。

6.4.3  日粮组成种类

6.4.3.1  日粮力求多样化以达到营养平衡和满足营养需要;饲料种类要稳定,比例要适当。

6.4.3.2  舍饲和半舍饲的日粮中粗饲料应有三种以上,其中必须有一种以上的优质青绿牧草或青贮饲料。

6.4.3.3  日粮中精料使用奶牛浓缩料、补充料加一种能量饲料即可,不使用浓缩料、补充料的精料组成至少要在三种以上。

6.4.3.4  放牧饲养的奶牛根据草地牧草状况适当补饲。

犊牛、育成牛培育

7.1  犊牛

7.1.1  管理

7.1.1.1  哺乳。有自然哺乳和人工哺乳两种,自然哺乳是在分娩后1h~3h内,不挤奶,完全由犊牛吮乳。人工哺乳,5d~7d天内喂初乳,8d后喂常乳,10d后可喂混合乳。一个月后(冬季50d)断奶,分栏单独饲养。

7.1.1.2  6个月后以散栏式饲养,在奶牛场,断奶后犊牛公、母犊分群(开)饲养。

7.1.1.3  称重、编号。在初生时、6月龄、周岁、第一次配种前分别称重,同时,进行编号,把耳标固定在牛的耳朵上。

7.1.1.4  在7日~10日龄(最晚不超过15日龄),以电烙铁或苛性钾(氢氧化钠)去角。

7.1.1.5  饮水 哺乳期要供给充足的饮水。

7.1.1.6  运动 除阴冷天气外,生后10日即可让犊牛户外自由活动,以增进体质。

7.1.1.7  勤打扫、勤换垫和勤观察,保持饲料干净、牛体洁净和工具洁净。

7.1.1.8  防止舐癖,不让犊牛互相吸吮。

7.1.1.9  在4周~6周时,切除副乳头。

7.1.1.10  做好定期圈舍场地消毒,冬季每月至少1次,夏季10天1次。牛场每年进行一次牛出血性败血症免疫苗、口蹄疫免疫苗和牛结核病免疫苗防疫注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普检,对阳性者及时处理。

7.1.1.11  犊牛的饲养方式。以集中饲养或单圈饲养法,将初生后至断奶前的犊牛和母牛分开,在圈舍内饲养。

7.1.2  诱食,训练自由采食。在10日~15日龄,把少量精料涂在鼻镜、嘴唇、奶桶上,让犊牛舔食,经3天~4天后,把少量精料洒食槽,让其自由采食。1月龄时,日采食犊牛料250g~300g,2月龄时,日采食犊牛料500g~600g。同时,加入优质干草。20日龄,加青绿多汁饲料。

7.1.3  犊牛重量

7.1.3.1  荷斯坦犊牛的初生重在22kg以上,邓川牛犊牛初生重在15kg以上。

7.1.3.2  断奶重荷斯坦犊牛达到120kg以上,邓川牛达到80kg以上。

7.2  育成牛

7.2.1.1  加强运动。育成牛舍每头牛所占面积为成母牛的一半,运动场面积为15m2。在舍饲条件下,育成牛每天应至少有2小时以上的自由运动。

7.2.1.2  乳房按摩。热敷乳房,可促进青年母牛乳腺的发育和产后泌乳量的提高。对周岁至配种期间的青年牛每天应按摩一次乳房,每次按摩用热毛巾轻擦乳房。

7.2.1.3  对育成牛,每天应刷拭1次~2次,每次5min~10min刷试和调教,保持牛体清洁,养成温驯的习性。

7.2.1.4  制定生长计划  根据奶牛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特点,饲草、饲料供应状况,确定不同日龄的日增重幅度,制订出生长计划。一般在初生至初配,活重增加10倍~11倍,2周岁时为12倍~13倍。

7.2.1.5  在6、12、18月龄进行体尺、体重测定,了解其生长发育,并记入档案,作为选种育成的基本资料。

7.2.1.6  在15月~18月龄,初配,或按达成年体重70%时,根据母牛的年龄和发育情况,确定初次配种。

7.2.2  青年牛的管理

7.2.2.1  在18月~24月龄的初孕母牛,经常通过刷拭,按摩等与之接触,使之养成温驯的习性,使其适应产后管理。

7.2.2.2  防止机械性流产或早产,在牛群通过较窄的通道时,不要驱赶过快,防止互相挤撞。要防止在水泥地面上滑倒,不要喂给母牛冰冻的饲料或饮冰水。严禁打牛踢牛。

7.2.2.3  妊娠母牛管理。在妊娠前三个月按产奶和维持正常体重所需营养饲养确定饲养标准。 从妊娠四个月开始,结合、产奶、胎儿发育所需营养饲养确定饲养标准。注意适当运动和防止挤撞、严禁饲喂霉败饲料,防止流产。

7.3  成年牛的管理

7.3.1  成年牛的一般管理技术

7.3.1.1  运动。奶牛每天应有3h~4h的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对牛体每天刷拭2次~3次,保持牛体清洁卫生和保证牛奶卫生。

7.3.1.2  环境消毒与疫病防治。在门前设消毒池,经常性用消毒液或石灰粉消毒。做好常见的传染病(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的检疫与防疫工作。

7.3.1.3  观察牛群动态,护理好病弱牛和妊娠牛,对牛群中精神不振,食欲不良,粪便异常的牛要及时采取措施。

7.3.1.4  做好生产、育种记录  对每日的饲料消耗量、存贮量、种类及数量做好记录。按照育种要求,详细记载牛的产奶量、配种时间、产犊日期、体重、体尺、外貌鉴定等。

7.3.2  围产期牛的管理技术

7.3.2.1  在产前15d,把奶牛转入产房。

7.3.2.2  安全接产,有经验的饲养员昼夜值班,注意观察母牛的临产症状。A观察乳房的变化。B观察阴门分泌物。C观察是否“塌浴”。妊娠末期,骨盆部韧带软化,臀部有塌陷现象。D观察宫缩。临产前,子宫肌肉开始扩张,继而出现宫缩,母牛卧立不安,频频排出粪尿,不时回头,说明产期将近。

7.3.2.3  母牛分娩后,要立即喂母牛以温热、足量的麸皮盐水(麸皮1kg~2kg,盐100g~150g。温水15kg~20kg),可起到暖腹、充饥、增腹压的作用。同时喂给母牛优质、嫩软的干草1kg~2kg。为促进子宫恢复和恶露排出,还可补给益母草温热红糖水(益母草250g、水1500g,煎成水剂后,再加红糖1000g,水3000g),每日1次,连服2d~3d。

7.3.2.4  分娩后的护理。母牛产后30min即可挤奶,开始挤奶时,每个乳头的第一、二把要弃掉。

7.3.2.5  产后4h~8h胎衣自行脱落。脱落后要将外阴部清除干净并用来苏儿水消毒品,以免感染生殖道。如12h还没有脱落,就要采取兽医措施。

7.3.2.6  母牛产犊后10d内,根据产后体况、食欲、泌乳状况进行管理。对体弱的母牛,产后3d内尽量喂优质青干草,4d后可喂适量的混合精饲料和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若母牛产后乳房正常,体质健康,在产犊后的第1d就可喂青绿饲料、多汁饲料和精料,6d~7d即可正常饲喂青绿饲料、多汁饲料等粗饲料,膘力差和奶量不足的提高饲料标准。

7.3.3    泌乳盛期的管理要点

7.3.3.1  饲喂时定时定量,少给勤添。

7.3.3.2  高产奶牛容易感染乳腺炎,因此必须严加预防,挤奶后药浴乳头。

7.3.3.3  注意泌乳早期牛的发情,以产后70d~80d配种最佳。高产奶牛在泌乳早期的发情,表现往往不明显,必须注意观察,以免错过情期。

7.3.3.4  要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而有足够的饮水可使产奶量增加。

7.3.3.5  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消化,可增强体质,促进泌乳。运动不足会降低产奶性能和繁殖力,也易发生肢蹄病。

7.3.3.6  保持牛体清洁卫生,每天必须坚持刷拭牛体2次~3次。

7.3.3.7  做好奶牛防疫灭病和牛舍内外清洁卫生工作,做好泌乳盛期奶牛的防暑降温。

7.3.4  泌乳中期的管理技术要点

7.3.4.1  此阶段可按维持增加产奶的需要进行全价日粮饲养,可不考虑体重变化问题。

7.3.4.2  对于日产奶量高于35kg高产奶牛,一年四季均应添加缓冲剂(小苏打、氧化镁)。夏季还应加氯化钾,有利于缓解热应激对高产奶牛造成的不利影响。

7.3.4.3  加强日常管理,如梳刮牛体,按摩乳房,加强运动,饮水充足,保证母牛高产稳产。

7.3.5  泌乳后期的管理要点

7.3.5.1  对泌乳后期的奶牛,在日粮供给上要根据母牛的产奶水平和实际膘情合理安排,精料可根据产奶量随时调整,一般产3kg~4kg奶给1kg精料。

7.3.5.2  在预计停奶以前必须进行一次直肠检查,确定一下是否妊娠,如个别牛可能怀双胎,则应按双胎确定该牛干奶期的饲养方案,要合理地提高饲养水平,增加1kg~1.5kg精料。

7.3.5.3  要禁止喂冰冻或发霉变质的饲料,注意母牛保胎,防止机械流产(如防止母牛通过较窄道时互相拥挤,防止滑倒)。

7.3.5.4  母牛发情时,人工授精配种。

7.3.6 干奶期牛的管理

7.3.6.1  进入妊娠后期,停止挤奶到产犊前15d,称为干奶期。A做好保胎工作。B适当运动。C保持皮肤卫生。D乳房按摩。

7.3.6.2  在配种前应使母牛达到中等膘力,以促使母牛发情,根据母牛膘情和产奶情况,提高或降低营养标准。

7.3.6.3 舍饲奶牛为主的地区,母牛日粮中粗饲料要有一定量的优质青绿饲料如苜蓿、黑麦草或者青贮玉米。在冬、春季节保证有充足的饲草供给,其中应有不少于每天每头牛5kg以上的青绿饲料或青贮饲料。

8   挤奶

8.1  以机械挤奶为主,机械挤奶有挤奶站挤奶和移动式挤奶两种。除以移动式挤奶在牛场内挤奶外,到附近机械挤奶站挤奶。

8.1.2  挤奶员身体健康,有健康合格证,穿戴工作服,不佩戴饰物,不涂抹化妆品,并经常修剪指甲。

8.1.2  挤奶前,清洗乳房,丢弃前三把奶。挤完奶后,用碘液消毒。装奶容器用不锈铁皮制成,密封,定期用规定的洗涤剂清洗。

8.1.3  生鲜牛乳达到NY 5045 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质量要求。冷藏,及时交售。8.2  每天挤三次,有规律地挤奶,每次挤奶时间以产奶量多少确定,直至挤完为止。

一般管理要求

9.1  疫病防治

9.1.1  外购牛

    外购牛应符合GB16549的规定,购进后应在隔离牛舍内进行隔离观察15d~45d,进行驱虫和对牛体逐头消毒一次。

9.1.2  驱虫

9.1.2.1  各阶段牛定期进行驱虫。每天刷牛体一次(尤其是舍饲牛),保持体表卫生。

9.1.2.2  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驱虫药物。

9.1.3  免疫接种和普通疾病治疗

9.1.3.1  按照兽医部门免疫接种程序定期接种疫苗和定期进行检疫。

9.1.3.2  普通疾病治疗对症治疗,用药必须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

9.1.3.3  病牛、死牛处理应按GB16548的规定进行。

9.2  牛舍卫生

9.2.1  牛舍应勤除粪,勤清扫,保持舍内空气清洁,干燥。

9.2.2  食槽应每天清扫,不留残料或残渣,防止残料在槽内发酵霉变。

9.2.3  牛舍每日清理两次,每月消毒一次,牛出栏后对空圈彻底消毒。

9.2.4  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牛舍(生产区)。

9.3   饲料、饮水卫生

9.3.1  饲料符合GB 13078规定,清洁无霉变、不受农药污染,无砂石、铁钉、铁丝、玻璃、塑料、布块、化纤绳等异物。

9.3.2  饮水清洁卫生,符合NY 5027规定。

9.4  治疗、淘汰

    对病牛及时治疗,年老屡配不孕的奶牛及时淘汰。在奶牛发病及治疗期内、在免疫接种时所产的生鲜乳一律不能交售。

9.5  档案记录

9.5.1  每头牛应有国家规定的标识以及配种、饲料、防疫、转群的生产记录档案。

9.5.2  所有记录档案应准确、可靠、完整。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2部分:牛舍建设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2部分:牛舍建设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奶牛圈舍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洱源县舍饲和个别地区半舍饲饲养,适应于奶牛散养户、家庭牧场和规模养殖场,散养户每户奶牛存栏1头~9头,家庭牧场每个奶牛存栏10头~29头,规模养殖场每个存栏在30头~500头,圈舍建设按头均占有空间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39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牛舍

完整的牛舍内部设施应包括牛床、食槽、走道、排粪沟。

3.2  牛舍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应包括堆粪发酵池、三级沉淀池(或沼气池)、运动场、饲料贮备和加工间,根据需要有的还应设隔离间和产房等。

3.3  单列式牛舍

牛舍内设有一排牛床的称为单列式牛舍。

3.4  双列式牛舍

牛舍内设有两排牛床的称为双列式牛舍。

3.5  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开放式

     单列式和双列式牛舍根据牛舍外墙的有无分为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开放式。

3.6  牛床

牛舍内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奶牛采食、饮水和休息的地方。

4    基本要求

4.1   建筑设计

4.1.1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结合奶牛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的要求及饲养要求进行设计。

4.1.2  在满足奶牛基本养殖技术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圈舍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使圈舍既美观实用又便于管理。

4.2  选址 

4.2.1  统一规划建设

4.2.1.1  圈舍建设和改造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求,鼓励圈舍集中建在养牛小区。

4.2.1.2  饲养规模在20头以内的可以在自己院子内或院子外改造旧牛舍,但是饲养超过了20头的应在统一规划的地点内建圈舍。

4.2.1.3  在不影响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闲置的旧厂房、仓库经修缮、改造为圈舍。

4.2.2  选址一般要求

奶牛圈舍应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供水、电源、交通方便,距离饲草地比较近,对周围环境不造成影响的地方修建。

4.2.3  养牛小区(场)圈舍选址要求

鼓励统一规划,集中建成养牛小区牛舍,养牛小区应离主要交通要道、村镇、工厂500m以外,避开对养牛小区污染的屠宰、加工和工矿企业。

4.3   牛舍布局

4.3.1  原则

规划应本着因地制宜和科学饲养的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场地建筑物的配置应做到紧凑整齐,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和疫病防治,同时还应注意防火安全。

4.3.2  要求

4.3.2.1  根据养牛规模规划圈舍布局和建设面积。饲养在100头以上的应设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及病牛隔离治疗区,并按照防疫要求严格分开一定距离。

4.3.2.2  生产区主要由牛舍及附属设施构成。为便于管理,每幢牛舍规模按单列式饲养100头以内、双列式饲养200头以内的成年牛为好;幢与幢之间应保持五倍檐高的间距,有条件的还应有一定的绿化面积。

4.4  建筑材料

4.4.1  可以选用砖、土坯、石、竹、木、混凝土、玻璃钢瓦或复合夹芯板、塑钢、玻璃钢等材料。

4.4.2  奶牛舍修建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尽量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施工习惯,减少投资。

5   牛舍的建筑

5.1   牛舍建筑式样

5.1.1  基本式样

5.1.1.1  在气候炎热地区一般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牛舍。

5.1.1.2  冷凉地区采用封闭式或半开放式牛舍。封闭式牛舍的前后墙和屋顶应开窗。

5.1.2   单列式牛舍

5.1.2.1  养牛在20头以内或土地为长形的,建单列式牛舍。

5.1.2.2  单列式牛舍分为单列双走道式和单列单走道式。单列双走道式牛床前方为饲料通道,后方为清粪通道;单列单走道式的牛床后方为排粪沟;前方为饲料通道或运动场。

5.1.3  双列式牛舍

5.1.3.1  养牛在20头以上且土地比较方正的建双列式牛舍对头饲养。

5.1.3.2  双列式牛舍分为双列单走道式和双列三走道式。双列单走道式两列牛床中间为饲料通道,两列牛床后方分别是排粪肥沟;双列三走道式两列牛床中间为饲料通道,两列牛床后方分别设高清粪通道。

5.2  尺寸设计

5.2.1  牛舍尺寸应结合各地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应符合对温度、湿度及通风、光照的要求。

5.1.2  一般牛舍尺寸样式

   a)屋顶可以是平顶或双坡、单坡屋顶。

   b)屋顶到地面高度:单列式2.5m~3m,双列式3m~4m。

   c)檐高:前檐不低于2.5m,后檐不低于2m。

   d)内径跨度:单列式4.5m~5m,双列式9m~10m。

   e)牛舍长度:可根据场地的地势、建筑结构材料、饲养规模综合考虑。

5.3  建筑面积

5.3.1  养牛场地总面积一般每头牛占15m2~20m2

5.3.2  牛舍面积一般占养牛场地总面积的30%左右。每幢牛舍面积一般以不超过1600m2(饲养200头)为宜。

5.3.3  每头牛的牛舍占地面积5m2~8m2;其中牛床面积2m2~3.5m2,其它为食槽、走道、排粪沟所在面积。

5.4  内部设计

5.4.1  牛床

5.4.1.1  牛床总长度2.5m。犊牛牛床长1.2m,宽0.8m。育成牛和青年牛牛床长1.8m~2.2m,宽1m~1.2m。专用的母牛舍或者犊牛舍适当增加或者缩小牛床尺寸。

5.4.1.2  牛床前高后低,坡度1~3

5.4.1.3  牛床与牛床之间可以设高1.5m隔栏,也可以不设隔栏。

5.4.1.4  每幢牛舍一列可建5个~100个牛床(双列式可建10个~200个)。
5.4.1.5 
牛床可垫橡胶板,或垫细沙,不宜过硬,保持干燥。

5.4.2  通道

5.4.2.1  饲料通道设置在牛床前方食槽旁,清粪通道设置在牛床后方排粪沟旁。

5.4.2.2  饲料通道、清粪通道宽1.2m~1.5m。

5.4.2.3  双列式的中间饲料通道可适当加宽到1.6m~2m。

5.4.3  食槽、饮水槽

5.4.3.1  食槽设在牛床前方,饲料通道与其平行。

5.4.3.2  食槽可以兼用于饮水槽,也可以在食槽中在每二个牛床间分隔建一个饮水池。

5.4.3.3  食槽底为半园形,槽内表面应光滑,上口内宽0.4m~0.6m,底内宽0.35m~0.4m,前(靠牛床)高0.4m~0.5m,后(靠饲料通道)高0.6m~0.7m。

5.4.3.4  专用的育成牛舍可降低槽高。

5.4.4  排粪沟

5.4.4.1  紧靠牛床后方应建与食槽平行排粪沟。

5.4.4.2  排粪沟宽0.25m~0.3m,深0.1m~0.15m,并向贮粪池一端倾斜2~3

5.4.5  拴牛杆

5.4.5.1  拴牛杆材料一般用钢管或木头,建在食槽中心正上方,与饲料通道平行,距离地面1.5m。

5.4.5.2  栓牛杆每间隔1m~1.2m设一个栓牛绳扣。

5.4.6  地面

5.4.6.1  牛舍地面应铺设在均匀密实的基土上并进行加固处理。

5.4.6.2  地面材料可选用混凝土或砖。混凝土地面要进行防滑处理,砖地面要用灰浆将砖缝填实。

5.4.6.3  整个牛舍地面应有一定坡度以利于排水。

附属设施

6.1  运动场

6.1.1  运动场面积一般为每头牛10m2左右,土地面积比较窄的每头牛应保证有6m2

6.1.2  运动场地面用砖或砂处理,周边可植树绿化。

6.1.3  牛被拴着绳半自由运动场内可设石头、木头的拴牛桩,牛自由运动场的四周应建高1.5m的围栏。

6.2   饲料房、草料库

6.2.1  饲料房用作简单加工、调制饲料和贮备精料,草料库用作贮备粗饲料。

6.2.2  每头牛应占有饲料房面积1m2和草料库面积5m2

6.2.3  饲料房可以紧连牛舍建盖,草料堆和草料库宜设在圈舍侧风向处,距离牛舍50m的场地。

6.3  青贮窖、青贮袋

6.3.1  每立方米青贮窖(袋)可以贮青贮饲料600kg~700kg(玉米青贮)。

6.3.2  每头牛应占有青贮窖(袋)3m3~10m3

6.3.3  50m3以上的窖应在窖的下方开一窖门,便于机械碾压青贮、氨化原料和手推车取料。

6.3.4  青贮窖(袋)建在便于运输、装卸的牛舍附近,一般应利用地形建成半地上窖或地上窖。青贮袋厚度在0.1mm以上,直径2m,高3.5m,做成圆筒型。避光存放,必须将玉米秸秆铡短捣碎。

6.4  病牛隔离舍

6.4.1 饲养牛50头规模以上的应设病牛隔离舍,低于50头的应根据情况设置病牛隔离区。

6.4.2  病牛隔离舍设在下风头,地势较低处,应与牛舍距离50m以上。

6.4.3  病牛区应便于隔离,要设单独通道,便于消毒和污物处理等。

6.5  产房及犊牛饲养间

6.5.1  产房及犊牛饲养间根据饲养规模和其它条件可以单独建或利用普通牛舍分隔在一边。

6.5.2  产房要求通风温暖,牛床面积应在5m2左右,地面垫柔软洁净干草。

6.5.3  犊牛饲养间可以利用普通牛舍,要求通风温暖,牛床面积可适当减少。

6.6  工作间

6.6.1  饲养规模在50头以上的,应建工作间。工作间面积一般为每头牛1m2

6.6.2  工作间包括办公室、档案资料室、试验室、兽医室、冻改室、值班室等工作用房,可根据需要建全部或部分。

6.6.3  工作间应距离牛舍50m以上。

6.7  道路及空地

6.7.1  牛舍与外界应有专用道路相连通。

6.7.2  规模在50头以上的牛场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混用。污道连通牛舍、排粪沟(池),路面宽度为可以通过运粪车;净道连通外界、饲料房、青贮窖和牛舍,路面应达到饲料运输车辆可以通过的宽度。

6.7.3  空地种草种树绿化,并作临时堆放饲草用。

6.8  堆粪发酵池、沉淀池(或沼气池)

6.8.1  应在距牛舍25m以上的下风向设堆粪发酵池、三级沉淀池,有条件的应建沼气池利用粪水。

6.8.2  粪池的容积每头牛按0.5m3~1m3规划(每头奶牛平均日排粪20kg,加圈舍卫生用水应达到40kg,贮粪20 d计)。

6.8.3  排粪沟的粪水可直接排入粪池。

6.8.4  雨污分开,干湿分开,减少排放量。及时清扫、堆放、发酵牛粪,粪污须三级沉淀,综合利用,不污染周围环境。

6.9  水、电

6.9.1  牛舍内外应安装配套的供水、供电设备,便于牛舍管理和饲料加工。

6.9.2  水源、供水设施要符合NY 5027规定。

6.10  消防

6.10.1  应按照GBJ 39的规定采用安全可靠的消防措施。

6.10.2  确保安全用电,并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设备及工具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3部分:繁殖技术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3部分:繁殖技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奶牛繁殖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奶牛的选育、细管冻精的制作和母牛发情、配种、妊娠诊断、分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143  牛冷冻精液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第1部分:养殖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人工授精

对于荷斯坦奶牛,用人工方法把精液输入到母牛生殖道中。

3.2  本交

对于邓川牛,在20头~30头母牛群中放入一头种公牛,任其自然交配,每年连续配三个情期。

3.3  人工辅助交配

对于邓川牛,配种站配备一定数量的公牛,人工辅助为来站的母牛配种。

3.4  发情周期

母牛初情期后,生殖器官及整个有机体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发情周期18d—25d,这种变化周而复始,一直到停止性机能活动的年龄为止的周期性的性活动。

3.5  发情鉴定

观察母牛的发情行为和征侯确定发情程度的方法,如公牛试情、外部观察、直肠和阴道检查、检查体温、体液激素水平等。

3.6  妊娠诊断

判断母牛是否妊娠的方法,根据母牛妊娠期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进行的检查。

3.7  分娩

母畜怀孕期满,胎儿发育成熟,母体将胎儿、胎膜、胎衣从子宫内通过产道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4   技术要求

4.1  种公牛的选择

4.1.1  种公牛的外貌和生产性能,应符合品种改良区域规化的原则,符合奶牛品种规定的特级和一级标准要求。

4.1.2  经鉴定确认无传染病,健康,发育良好,对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

4.2  细管冻精的制作、保存、运输、解冻

应符合GB 4143的规定。

4.3  母牛的发情配种

4.3.1  初配年龄及初配体重

邓川牛初配年龄应在1.5岁左右,奶牛的初配体重应为180kg以上,杂交牛240kg以上。邓川黑白花牛初配年龄18个月,初配体重应为成年体重的70%左右(300kg)为宜。

4.3.2  发情鉴定

4.3.2.1  外部观查

母牛兴奋不安、眸叫、食欲减退、愿意接受其他牛爬跨、阴门充血肿胀并有粘液流出。

4.3.2.2  直肠检查

检查人员手臂消毒后,涂抹上润滑剂或带上一次性消毒塑料手套,五指并拢呈楔形插入母牛直肠,掏出宿粪,然后触摸子宫颈、子宫体、子宫角、卵巢,检查卵泡发育情况。

a)卵泡发育一期(直径0.5 cm~1.0cm),感觉是一个又光又硬的点,无波动感。

b)卵泡发育二期(1.0 cm~2.0cm)呈小球状,触摸时有波动感。

c)卵泡发育三期(卵泡体积不再变大,但卵泡壁变薄)有一触即破的感觉,是配种的最适时间;

d)卵泡发育四期卵泡破裂,排卵处形成凹陷,再过6h~8h,黄体开始形成,大多数牛在性欲消退后10h~15h排卵,初产牛比经产牛排卵稍早。

4.3.2.3  阴道检查

用开膣器打开母牛的阴道,如果比较容易插入开膣器,借助于内窥镜或光源,观察到阴道粘膜变红,子宫颈柔软松弛,子宫颈口张开,并有粘液流出,可视为最适输精期。

4.4  输精方法

4.4.1  根据发情鉴定时直肠检查卵泡发育的情况,确定适宜的输精时间。

4.4.2  输精员将解冻好的细管精液正确安装在输精器内,开口端向前。

4.4.3  输精时先清洗、消毒母牛外阴部。

4.4.4  输精的要点为慢插、适深、轻注、缓出、防倒流。

4.4.5  用直肠把握法进行输精,输精员左手臂消毒后,涂抹上润滑剂或带上一次性消毒塑料手套,五指并拢呈楔形插入母牛直肠,掏出宿粪,然后把握子宫颈;右手持装有精液的输精器插入阴道后斜向上再水平方向前进到达子宫颈外口,多次转换方向向前深插,直至子宫颈深部或子宫体内输精。

4.4.6  输精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防止损伤阴道壁、子宫颈和子宫体。若母牛直肠呈罐状时,可用手臂在直肠中前后抽动促使松弛。

4.5 输精时间和输精次数

实行每次发情两次输精,早晨发情傍晚输精,第二天早晨再输精一次。

4.6  母牛妊娠诊断

4.6.1  临床诊断

4.6.1.1  直肠检查

将前臂伸入被检牛的直肠内,以手触摸检查子宫,可查出妊娠时增大的子宫,胎儿和胎膜。

4.6.1.2  超生波诊断

用探头在母牛腹部探查或插入直肠,查胎动、胎儿心音和脐血管杂音。

4.6.2  实验室诊断

4.6.2.1  子宫颈-阴道粘液比重测试法

4.6.2.1.1  母牛怀孕一至九个月阴道分泌物的比重为1.016g/ml~1.013g/ml,空怀不到1.008g/ml。

4.6.2.1.2  用比重为1.008 g/ml的硫铜溶液来测定比重,将粘液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粘液呈块状沉淀可视为妊娠,漂浮于表面则为空怀。

4.6.2.2  孕酮水平测定法

血浆孕酮含量小于5mg/ml的为未妊娠,大于7mg/ml的为妊娠,(5mg~7mg)/ml为可疑。

4.7  分娩

4.7.1  分娩预兆

a)乳房肿胀及出现初乳。

b)子宫颈粘液挂线。

c)骨盆:尾根凹陷,尾高举,第一、二、三尾椎骨显露,荐坐韧带松弛。

d)行动小心迟缓

4.7.2  分娩过程

分为三个时期:开口期、胎儿产出期和胎衣排出期,三期全部完成分娩结束。

4.7.3  新生犊牛护理

4.7.3.1  立即擦去犊牛口鼻上的粘液,用5%~10%的碘酒充分消毒已拉断的脐带。

4.3.7.2  新生犊牛如不能自动寻找母牛吸奶,在0.5h内,应人工哺乳。

4.7.3.3  新生犊牛应在1h内吃到初乳。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4部分:饲草饲料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4部分:饲草饲料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母牛饲养、犊牛培育等基本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洱源县奶牛养殖户和奶牛繁殖场,同时也适用于后备母牛的饲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3078.1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亚硝酸盐允许量

GB 13078.2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 13078.3   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NY/T 34      奶牛饲养标准

NY 5045      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第1部分:养殖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1年第327号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1年修订)

DB53/T281.1~2—2008   优质牧草栽培与利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长育肥牛

六月龄以后至出栏的牛,包括以乳用为目的的公牛、阉牛和淘汰后育肥的母牛。

3.2  粗饲料

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上的人工栽培牧草、野生牧草、农作物秸杆及农副产品等的统称。包括青绿饲料、多汁饲料、秸杆饲料及经过调制的青干草、青饲料、氨化饲料等。

3.3  青绿饲料

包括天然牧草、农田种草种植的牧草和农作物鲜茎叶(如甘蔗稍叶、玉米茎叶)等水分含量在60%以上的粗饲料及红、白萝卜等多汁饲料。

3.4  精饲料

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的谷物、豆类、饼粕、薯类及部分糟渣等。包括原粮、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和经过工业化加工的混合精料、浓缩饲料和补充饲料。

3.5  矿物质饲料

可供饲用的天然矿物质,化工合成的无机盐类。

3.6  预混合饲料

由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或矿物质饲料)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扩大稀释后配制的均匀预混物。

3.7  能量饲料

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同时粗蛋白含量低于20%的精饲料。主要有禾本科谷物饲料、薯类及部分糟渣、糠麸、糖蜜等。

3.8  蛋白质饲料

饲料干物质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饲料。主要有蚕豆、大豆等豆科作物籽实、榨油后的副产物饼粕等。

3.9  浓缩饲料

根据奶牛生长的各个阶段营养需要,将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微量元素饲料、维生素饲料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3.10  精料补充饲料

为补充以粗饲料、青绿饲料、青绿饲料为基础的草食动物的营养,而用多种精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维量元素饲料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3.11  青贮饲料

以青绿饲料为原料,采用青贮调制方法,利用乳酸菌发酵原理将青绿饲料主要营养成分长期保存起来的饲料。由于在贮藏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以青贮饲料的营养特性又与青绿饲料存在一些差异。

3.1.2  干草

以未结籽实的青草或其它青绿饲料植物为原料,经过自然干燥而制成的饲料。由于干制后仍保留一定青绿颜色,故又称为青干草。

4   农田种草生产青绿饲料

4.1  品种

4.1.1  品种选择

4.1.1.1  品种有两种,一种是黑麦草(特高、巴德、钻石T、杰威、双筒枪、安格斯等),另一种是紫花苜蓿(WL525HQ、猎人河、维多利亚、游客、三得利、阿尔冈金、四季旺等)。

4.2  种植利用

4.2.1  在农田、退耕地和宜牧荒地,按DB53/T281.1~2—2008《优质牧草栽培与利用标准》种植利用。

5   粗饲料的加工、调制和处理

5.1  粗饲料的机械加工

5.1.1  加工机械的选择

5.1.1.1  粗饲料的加工机械有铡草机、揉草机、粉碎机和制粒机,可根据不同饲养规模选择不同型号和功率的加工机械。

5.1.1.2  加工机械、必须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生产,具有产品合格证的产品。

5.1.1.3  使用加工机械必须按产品说明书操作,保证人生安全,同时避免铁钉、铁丝等异物混入饲料中。

5.1.2  加工方法

5.1.2.1  粗饲料的加工方法有切碎、揉碎、粉碎和粉碎后制成颗粒。

5.1.2.2  切碎:将粗饲料用铡刀或铡草机切成2cm~5cm长度。

5.1.2.3  揉碎:将粗饲料用揉切成不同长度的细丝。

5.1.2.4  所有风干和青绿粗饲料都适合切碎后饲喂。

5.1.2.5  青绿全株玉米、玉米秸秆、麦秸等较为粗硬的粗饲料揉碎后饲喂效果更好。

5.1.2.6  粗饲料无论是切碎后直接饲喂,还是用来制作青贮,均应切短至适宜长度。

5.1.2.7  粉碎粗饲料的粉碎机筛选片孔径以4cm~15cm为宜,应尽可能选择用大筛孔筛片粉碎。

5.1.2.8  粗饲料粉碎后会因粉尘影响奶牛的采食和生产性能,应加水湿润或与其它多汁饲料混合拌匀后再饲喂。

5.1.2.9  秸秆类低质粗饲料可风干,使水分含量低于14%后粉碎饲喂奶牛;其它风干粗饲料如果粉碎成本较低,也可粉碎后饲喂。

5.1.2.10  需要长距离运输粗饲料,或者生产苜蓿等优质饲料产品时,可将其风干或人工干燥、粉碎后再压制成颗粒。

5.2  青贮

5.2.1  原理

青贮是饲料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产生乳酸,使得pH值下降,抑制了霉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随着pH下降到4以下,乳酸菌也被杀死,从而可达到长期保存饲料的目的。

5.2.2  青贮原料

5.2.2.1  制作青贮的原料,饲料中必须含量有1%以上的可溶性糖,以保证乳酸菌的正常发酵。

5.2.2.2  原料含水量占65%~75%最为适宜,水分过低不便压实和排除饲料之间存在的空气,过高会稀释饲料原料中的可溶性糖,并形成严格厌氧环境,不利于乳酸菌的生长。, <, /P,>

5.2.2.3  各种青绿的禾本科牧草、带穗全株玉米、大麦、小麦,收获籽实后有二片以上叶子仍然保持绿色的玉米秸秆等均可作为青贮的原料。

5.2.2.4  常用原料为全株玉米和收获籽实后的全株玉米秸秆。全株玉米青贮以果穗达到乳熟期刈割青贮最佳。农田种植的一年生黑麦草、以及其它幼嫩的禾本科牧草水分含量较高,须经短时间晒制除去部分水分后再青贮。各种块根块茎、蔬菜等水分含量较高,在制作青贮时须加入糠麸等。

5.2.2.5  豆科牧草不适宜单独制作青贮,须与禾本科牧草一起青贮。对于含糖分不足的秸秆类饮料不适合制作青贮。

5.2.3    青贮设施

5.2.3.1  青贮主要手段是保证在整个饲料贮存期间处于密闭方法的不同可分窖(壕)贮、袋贮、缸贮等。

5.2.3.2  窖贮和袋贮是青贮的常用方法。

5.2.3.3  青贮窖和青贮袋应选取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土质坚硬、避风、没有粪场等污染源,距牛舍较近的地方建设。

5.2.3.4  青贮窖的大小依据奶牛饲养数量和饲喂量确定。1m3青贮窖可贮存600kg~700kg青贮料。

5.2.3.5  青贮窖一般为长方型,高为宽两倍左右,部具体尺寸以每天青贮的取用量计算,按垂直截面取用青贮,每天取用厚度要在10cm以上,以30cm~40cm为宜;长度根据地形、所需青贮数量确定

5.2.3.6  永久性青贮窖周边用石头水泥砂浆或砖水泥砂浆砌成后,在内面需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刮浆;地面石子水泥砂浆的厚度应在8cm以上,且从青贮窖里向外应有1%~2%的坡度,或设置排水沟,以便于雨水和青贮渗出的排除。

5.2.3.7  青贮窖出口地面高度应高于外部地面,以利于排水和防止水倒灌进入青贮窖。

5.2.3.8  多个青贮窖并排设立时,在青贮窖隔墙顶部处理成“凹”型,以便于封窖和排水。青贮窖的上面可设置遮雨棚,遮雨棚高度要比青贮窖顶部高1.5m以上,以便操作。

5.2.3.9  袋贮、缸贮适宜于小规模制作青贮。

5.2.3.10  用来制作青贮袋的塑料薄膜应选用聚乙烯无毒材料,厚度一般须在0.2m以上,袋的大小依据所能购买的薄膜规格和容易操作的程度考虑确定。

5.2.3.11  各种用来贮水的大缸、桶均可用来制作青贮。

5.2.4  青贮的加工过程

5.2.4.1  青贮加工过程包括原料准备、添加食盐等物质、装填、封窖四个步骤。

(a)原料准备:青绿饲料 或秸秆刈割后尽快运输到青贮窖附近,并在刈割和切碎时将根、腐烂变质原料、塑料、铁丝等杂质从原料中剔出。用铡草机切碎成2cm~3cn长度或揉碎后直接抛入青贮窖,或装入青贮袋(桶)中,检查调整水分。

(b)添加食盐:可按青贮原料重量的0.1%添加食盐。

(c)装填:装填一般采用随收随运,随运随切,随切随装连续作业方式。切碎或揉碎青贮原料一层层铺入青贮窖中,每层厚度20cm左右,并压实。小的青贮窖可人工踩实,尤其对青贮窖窖壁周边要特别多踩。大的青贮窖可用石碾和履带拖拉机压实,周边用人工踏实。袋装和桶装青贮要尽可能装填严实。

(d)封窖:青贮原料一层层压实,堆积高度超过青贮窖顶部50cm左右后可封窖。封窖的步骤为:先用木板或砖等材料将青贮窖口封好后→用塑料薄膜覆盖顶部,并在周边留有50cm的压边→排除内部空气,在青贮窖周边压一层30cm~40cm的湿土,顶部铺压10cm~15cm厚度湿土。

5.2.4.2  青贮窖出口处薄膜应尽可能铺设到底部。

5.2.4.3  小型容积窖应在一天内装填完毕,大型容积窖当天收工时应加盖塑料薄膜,以防雨淋。

5.2.4.4  袋装青贮在装满袋并密封好袋口后置放在遮阳避雨、牲畜不易到的地方。

5.2.4.5  桶装青贮在青贮装满桶,并用塑料薄膜封好口后再盖上桶盖。

5.2.4.6  水分检测方法:用手抓起一把切碎或揉碎的青贮原料,用力挤压,如果在手指间有水珠出现但不会滴落,说明青贮原料含水量最适宜;如果没有水珠出现,说明水分含量不足,须加水调节;如果有水珠滴落,说明水分过高,须经短时间晒制除去部分水分,或加入糠麸等其它水分含量较低的饲料原料以降低水分。

5.2.5  青贮的管理和饲用

5.2.5.1  在青贮窖的四周距窖口50cm挖一条20cm×20cm的排水沟,以防雨水灌入窖内。

5.2.5.2  应经常性检查密封青贮窖的塑料薄膜是否破损,如破损应及时修复。如发现窖顶下沉,应及时修填拍实。特别是封窖后一周,由于青贮下沉,堆放高度不够时容易造成薄膜破损。

5.2.5.3  应做好鼠、牲畜等对青贮窖(袋)的毁坏防护工作。

5.2.5.4  青贮时间达30d以后便可启封饲喂。

5.2.5.5  一旦启封,即应连续取用,直到用完。切忌取取停停,以防霉变和二次发酵。

5.2.5.6  每次应取足当天用量,取出后的青贮不宜放置过久,以防变质。

5.2.5.7  启封:不同青贮容器的启封部位不同。青贮窖青贮应先剥去覆土,揭开局部塑料薄膜,从上到下垂直截面取喂,取面应平整,每次取的厚度不低于10cm,取后及时盖严,防止料面暴露,产生二次发酵。塑料袋青贮应从封口处启封,取后及时密封。

5.2.5.8  青贮塑料的品质鉴定

5.2.5.8.1  感官鉴定

根据青贮饲料的颜色、气味、质地、结构等指标,通过感观方法鉴定其品质好坏。鉴定标准见表1

表1 青贮感官鉴定标准

等级

标准

色泽

气味

结构质地

优等

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且近于原色

芳香舒适,甘酸香味

柔软湿润,保持茎、叶原状、叶脉清晰,质地松散不粘手

良好

黄绿色或淡绿色

芳香舒适,稍有淡酒香味

基本保持、叶原状、叶脉清晰,质地松散不粘手

一般

黄褐色或暗褐色

芳香味弱,呈刺鼻酸味

叶脉较清晰,质地松软,略带粘性

劣等

暗褐色、黑色或褐色

刺鼻腐臭味或霉味

茎、叶结构保持差、黏滑或干燥、粗硬、腐烂

 

5.2.5.8.2实验鉴定

实验室鉴定主要测定青贮饲料的酸碱度(PH值)、氨态氮、总氮等指标,并以此对青贮饲料的品质作出判断。鉴定标准见表2。

表2青贮饲料实验鉴定标准

等级

指  标

PH

氨态氮占总氮比例,%

优等

<4.1

<12.5

良好

4.2~4.8

12.5~15.0

一般

4.9~5.4

15.1~17.5

劣等

5.5~6.0

≥17.6

 

5.3  干草调制

5.3.1  鲜草经过一定时间的晾晒或人工干燥,水分含量达到15%~18%以下时,即成为干草。

5.3.2  调制方法

5.3.2.1  田间干燥法

5.3.2.1.1  在田间晒制干草,应选择气候条件较好的季节进行。

5.3.2.1.2  青草刈割以后,可在原地或另选一地势高处将青草摊开曝晒,根据当时气候及牧草含水情况,每隔数小时适当翻晒以加速水分的蒸发。

5.3.2.1.3  估计水分降低到50%左右时,就可把青草耙集成高约1m的小堆,任其在小堆内逐渐风干。

5.3.2.1.4  如天气恶劣,则小堆外层应盖以塑料布,以防止雨水冲淋,待天气晴朗时,再倒堆翻晒,直到干燥以止。

5.3.1.2  架上晒草法

5.3.1.2.1  雨多地区或阴雨季节晒草,宜采用架上干燥。

5.3.1.2.2  草架的形式多样,有独木架、角锥架、棚架、长架等,可用木、竹或金属制成,以轻便坚固并能拆装为佳。

5.3.1.2.3  在架上晾晒的青草,应堆放成圆锥形或屋脊形,并在其蓬松透气,厚度不超过70cm~80cm ,离地面应有20cm~30cm,堆中应留道,以利空气流通,外层应平整并保持一定倾斜度,以便排水。

5.3.1.2.4  在架上干燥的时间约需一至三周,具体根据天气情况而定。

5.3.1.3  切碎或揉碎后晒制成干草

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牧草早上刈割,在田间曝晒至傍晚运回,用铡草机切碎或揉碎机揉碎后再在水泥地面或薄膜上摊开晒1d~2d即可晒干堆牧。

5.3.1.4  人工干燥法

5.3.1.4.1  常温通风干燥法是事先在田间将牧草堆成垄形或小堆风干,使水分下降到30%~40%左右,然后在草库内完成干燥过程。草库的顶棚及地面要求密不透风,为了便于排湿气,干燥的主要设备包括电动鼓风机,以及一套安置在草库地面上的通风管道,半干的青草疏松地堆放在通风管道上部,厚度视青草含水量而定,一般3m~5m。自鼓风机送出的风通过草库的分支管道,自下而上通过草堆,从而将青草所含水分带走。

5.3.1.4.2  热风干燥法是利用加热的空气将青草烘干。干燥空气温度为50℃~70℃,约需5h~6h;如空气温度为120℃~150℃。约经过5min~30min即可完成干燥。热风干燥法多属于工厂化生产,应根据设备生产能力,合理组织原料,根据工艺要求生产。

5.5  粗饲料种类与加工处理方法的选择

a)对于麦秸、稻草等质量较差的秸秆类粗饲料应进行加工处理后再饲喂奶牛。

b)玉米秸秆、甘蔗稍应尽可能在青绿时制作青贮。

c)干黄了的玉米秸、甘蔗稍适合揉碎或粉碎后饲喂。

d)建设人工草地放牧、在腊孰期收获带穗全株玉米、灌浆期收获大麦、小麦等制作青贮,以及种植苜蓿、一年生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直接饲喂或制作成干草后饲喂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途径。

6   不同粗饲料条件下奶牛的补饲标准

6.1   粗饲料质量等级划分

等级根据奶牛采食粗饲料的主要种类,以奶牛采食全部粗饲料蛋白质平均含量(以风干物质计算)来划分。一般分为四个等级:

a)6%及以下:奶牛采食秸秆类饲料与枯黄杂草。

b)7%~9%:较好草场放牧并补饲秸秆,或全株玉米(大麦、小麦等)青贮。

c)10%~11%:人工草场放牧,或全株玉米(大麦、小麦等)青贮加一定数量优质牧草。

d)12%及以上:饲喂较多数量的优质牧草。

6.2  奶牛饲养阶段划分

    根据奶牛生理和生长特点,划分育成牛(断奶-6月龄、7月-12月龄、12月-18月龄)、青年牛(18月~24月龄)、成年母牛(泌乳期、干乳期)三个阶段。其中1月龄犊牛随母牛吃奶。

6.3  饲养目标

a)邓川牛出生体重在18kg以上,荷斯坦奶牛出生体重22kg以上。15月~18月龄体重占成年体重的70%,可开始初配。

b)邓川牛每个泌乳期产奶473kg~873 kg,荷斯坦奶牛每个泌乳期产奶4342kg~9730 kg。

c)成年泌乳邓川牛日产奶2kg~18kg,荷斯坦奶牛日产奶9~53kg。

d)在产后1月~4月泌乳期为高峰期,随后逐渐减少,305天后停止泌乳。

6.4  饲养标准

6.4.1  饲料数量

6.4.1.1  不同生长、生产阶段下,对营养的需求,根据当地饲料资源,季节变化,均衡供应能力,按 NY/T34奶牛饲养标准,调配相应的日粮。

6.4.1.2 把所用奶牛饲料,即精料、青绿饲料,加适量水分,混合,拌均,投饲,一天三次;自由,饮水。

6.4.1.3  犊牛不应饲喂秸秆低质粗饲料,在育成牛阶段,控制精料用量,加大优质青绿饲料用量。

6.4.1.4 ,  精料不能碾压粉碎得过细,秸秆不能铡切得过短过细。

6.4.1.5  用量

6.4.1.5  育成牛。断奶至6月龄阶段,上半年出生的犊牛喂乳期为30天,下半年出生的犊牛喂乳期为50天。在此期间,诱食,到日增重达到500g~600g,进食量达500g时,断奶。随后,每日精料用量在2公斤以下,不断加大优质青绿饲料的用量。7月~12月龄阶段,每天青粗饲料采食量达体重的7%~9%,日粮总干物质应含12.3个NND,粗蛋白826克,钙43克,磷36克。13~18月龄阶段,加大青贮、块茎、块根饲料的用量。

6.4.1.5.1  青年牛,精料用量逐渐增加到4kg~6kg,优质干草用量占体重的1%~1.5%,但不可使奶牛体重过肥,补充维生素A和钙、磷。怀孕后期,日粮钙调节到饲养标准的20%。

6.4.1.5.2  成年母牛

6.4.1.5.3  泌乳盛期营养水平。日粮干物质要求占体重的3.5%以上,每千克干物质含2.3个NND,粗蛋白16%~18%,钙0.7%,磷0.45%,精粗比60:40,粗纤维不少于15%,中性洗涤纤维28%-30%、酸性洗涤纤维19%~20%,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35%~38%。

6.4.1.5.4  泌乳中期营养水平。日粮干物质要求占体重的3%左右,每千克干物质含2.13个NND,粗蛋白13%,钙0.45%,磷0.4%,精粗比40:60,中性洗涤纤维33%、酸性洗涤纤维25%,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33%。

6.4.1.5.5  泌乳后期营养水平。日粮干物质要求占体重的3.0%~3.2%以上,每千克干物质含2个NND,粗蛋白12%,钙0.7%,磷0.35%,精粗比60:40,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0%,中性洗涤纤维23%、酸性洗涤纤维25%,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33%。

6.4.1.6  干乳期,按日产10kg牛奶的标准饲养,8kg优质干草、15kg的青绿饲料和3kg配合精料。

6.4.1.7  围产前期(产前15d),日粮营养水平。干物质占母牛体重的2.5%~3.0%,每千克干物质含2.0个~2.3个NND,可消化粗蛋白9%~11%,钙40g~50g,磷30g~40g,中性洗涤纤维32%、酸性洗涤纤维25%,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35%。精粗比从干乳期前35:65%提高到40:60。

6.4.1.8 围产后期(产后15天),日粮营养水平。干物质占母牛体重的3.5%~3.8%,每千克干物质含2.3~2.5个NND,可消化粗蛋白11%1~5%,钙0.7%~1%,磷0.5%~0.7%。

6.4.1.9  配制日粮可按营养标准,按比例配制。也可按当地饲料厂生产的浓缩料或预混料使用说明书配制。

6.4.1.10  配制浓缩料的原料包括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玉米蛋白粉等蛋白质饲料,磷酸氢钙、石粉、食盐等矿物质饲料,以及微量元素、维生素预混饲料。

6.4.1.11 饲料中不得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乳制品除外)。

6.4.1.12 饲料原料粉碎时用2.5mm~3.5mm筛孔粉碎后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度的变异系数(CV)不大于7%。

6.4.1.13  玉米等谷物可破碎或压扁后饲喂。

6.4.1.14  饲料卫生指标应符合GB13078要求。

6.4.1.15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1年修订)的规定。

7    饲喂技术

7.1   将所有饲料混合制成全混日粮饲喂,特别是精饲料饲喂数量较多时宜以全混合日粮方式饲喂。

7.2   一天饲喂三次。

7.3   自由饮水。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5部分:疫病防治

奶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5部分:疫病防治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洱源县奶牛饲养疫病(疾病)防治的术语和定义、安全要求、疾病预防、疫病控制与扑灭、产地检疫、购入奶牛和奶牛上巿时运输、病、死牛和不合格生鲜乳处理、废弃物处理、防疫档案。

本部分适用于洱源县奶牛饲养场的防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T 18407.3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

GB/T 18407.5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乳与乳制品产地环境要求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45        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

NY 5046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47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048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NY/T 5049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管理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动物疫病

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

3.2  病原体

能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3.3  动物防疫

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监测、治疗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4   安全要求

4.1  环境卫生条件

奶牛饲养场所的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88的规定,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8407 的规定。

4.2.1  奶牛饲养场所的选址、布局、设施及其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健康卫生要求、运输卫生要求、防疫卫生要求等必须符合NY/T 5128的规定。

4.2.2  具有清洁、无污染的水源、水质应符合NY 5027的规定。

4.2.3  奶牛饲养场所应设置(或划分为)管理和生活区、生产和饲养区、生产辅助区、牛粪堆贮区、病牛隔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各区应相互隔离,净道与污道应分设,避免交叉点。

4.2.4  非生产人员不应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下,需经消毒后方可进入,并遵守规定的一切防疫制度。

4.2.5  应按照NY/T 5128中第7章的规定,建立规范的消毒制度,使用规范的消毒方法。

4.2.6  奶牛饲养场所内不准屠宰和解剖牛只。

4.2.7  牛舍应修建合理的排污沟(管),雨污分开,干湿分开,及时打扫,尽量不使用以水冲洗,牛粪须堆放发酵,污水经三级沉淀,或进入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再以利用。

4.2.8   养殖区不可喂养犬、猫等动物。也不可饲养除奶牛外的其他畜禽如猪、羊、鸡、鸭等。以防止污染环境、水源及疫病交叉传播。

4.3  引进牛

4.3.1  牛的引进和运输应符合GB 16549、GB 16567 规定。

4.3.2  不应从有牛海绵状脑病及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牛、胚胎、精液。

4.4   隔离观察及处理

4.4.1  牛引进后应隔离牛舍进行隔离观察,时间15d~45d,在此期间经观察,并进行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等的检疫,确认为健康者方可合群饲养。

4.4.2  牛进入隔离舍后,应对牛体逐头消毒,隔2d~3d天进行一次,并进行体外杀虫。

4.4.3  驱虫

4.4.3.1  进场后7天进行驱虫。

4.4.3.2  服药前根据每头牛实量体重,分别计算出用药量,称量要准确。

4.4.3.3  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驱虫药物。

4.4.4  健胃

进场后10d~15d对引进牛进行健胃,药物可用“健胃散”(中成药)隔天一次连服三次。

4.4.5  并群

4.4.5.1  确认牛健康无病后,对全部并群牛进行一次牛体消毒后即可并群转入饲养。

4.4.5.2   体表消毒可选用碘伏、过氧乙酸制剂或优氯净。

4.5  饲养管理要求

奶牛饲养场所的饲养管理应符合NY/T 5128 的规定。

4.6  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要求

4.6.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NY 5127 的规定,禁止饲喂动物源性饲料。

4.6.2  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尽量降低粪尿、甲烷的排出量,减少氮、磷、锌、铜的排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6.3  兽药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和NT 5125的规定。

4.6.4  泌乳期使用的兽药,必须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否则不能出售生鲜乳。

4.6.5  所使用的兽药,应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并经GMP认证的兽药企业。禁止使用未经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兽药和NY 5125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

4.7  卫生消毒和杀虫灭鼠

4.7.1  消毒剂应符合NY 5125的规定,不得使用酚类、甲醛等消毒剂。

4.7.2   建议使用的消毒剂:次氯酸钠、有机碘(碘伏)过氧乙酸、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TCCA)、生石灰、氢氧化钠(烧碱)、新洁尔灭、乙醇、次氯酸钙(漂白粉)、戊二醛,以及其他国家批准使用的新药。

4.7.3  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奶牛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的消毒。

4.7.4  定期进行常规环境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4.7.5  用于常规环境消毒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溶液、0.1%次氯酸钠溶液、(150mg~250mg/L碘伏溶液、500mg/L(有效氯)或0.2%优氯净溶液。用上述浓度的消毒药,用喷雾的方法对牛体和环境进行消毒,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4.7.6  生产饲养场所应定期进行杀虫灭鼠工作。

4.7.7  杀虫、灭鼠工作结束后,应对饲养场所(环境)发现的死虫、死鼠进行彻底清除,并无害化处理。之后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

4.7.8  允许使用氰戊菊酯(速灭杀丁)、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除虫菊素(天然)。杀鼠药溴敌隆、敌鼠钠以及大隆。

5    疾病防治

5.1  免疫预防

5.1.1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有关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的疫病发生、流行等实际情况,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免疫预防的疫病至少应包括:气肿疽病、牛出败、口蹄疫。

5.1.2  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产品。

5.1.3  采购和使用疫苗,应注意疫苗的种类,免疫方法、有效期、保存条件和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5.1.4   疫苗应妥善保存,灭活疫苗应保存在0℃~10℃冰箱冷藏室内,防止冻结;活毒冻干疫苗,应保存在-15℃以下冰箱冷冻室内,冻结保存。

5.1.5  若疫苗有特殊保存要求,应按厂家提供的方法进行保存。

5.1.6  奶牛疫病的免疫预防,应行免疫档案及动物标识管理制度。

5.2  疾病治疗

5.2.1  疾病的诊疗,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或取得兽医从业许可证的人员负责。

5.2.2  奶牛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应采取防重于治的积极预防方针。

5.2.3  在奶牛饲养管理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牛只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粪便和尿的气味、颜色及体温、呼吸、心跳、鼻镜、反刍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着重注意牛的消化系统疾病。

5.2.4  春季植物返青季节,放牧时应避免让牛大量采食含有氰甙的植物嫩芽,防止中毒。

5.2.5  应避免牛只误食被禽畜粪便、农药污染的饲草、饲料。

5.2.6  应避免牛只经皮肤吸收,随空气吸入过量的有机磷而引起中毒。

5.2.7  若发现中毒症状,应及时确诊,用有效或特效的解毒药积极救治,并加强牛只的护理。

5.2.8  确需使用治疗用药的,需在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兽药供应商处凭兽医处方购买,并在兽医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使用。

5.2.9  不得随意购买使用。

5.3   寄生虫病防治

5.3.1   采取预防性驱虫和治疗性相结合的措施防治牛寄生虫病。

5.3.1.1  预防性驱虫

5.3.1.1.1  每年进行一次,在母牛空怀期或犊牛断奶后进行。

5.3.1.1.2  严格按照NY 5125规定选用药物。一般为:阿苯达唑(丙硫苯咪唑)、伊维菌素、芬苯达唑等,体外寄生虫可选用氰戊菊脂。

5.3.1.1.3  严格执行相关的休药期。

5.3.1.2  治疗性驱虫;经诊断牛只已感染寄生虫病,应针对不同寄生虫病情况,选用有针对性的,特异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5.3.2  对饲养在血吸虫病疫区或受威胁区的牛只,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血吸虫的化疗和扩大化疗,杜绝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5.3.3  引进牛及在常发生伊氏锥虫病和焦虫病(牛梨形虫病)的地区还应加强该病的防治工作。可选用药为: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锥特灵(二甲硝咪啶系一种新型特效的抗锥虫药)以及盐酸吖啶黄(黄色素)。

6    疫病控制与扑灭

6.1  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畜主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防控部门。

6.2  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诊断,并按NY 5126中第5章的规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扑灭。

6.3  当发生疑似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时,应立即按国家相关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技术规范进行处置。

7    产地检疫

产地检疫按GB 16549及相关规定、规范实施。

7.1  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照NY 5126第7章、《中华人民共格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及相关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疫病监测方案。

7.2  疫病监测方案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奶牛饲养者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执行相关的规定和措施。

8    购入奶牛和奶牛上市时运输

8.1   从外地购入奶牛需运输时,应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根据GB 16549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消毒证、运输证、非疫区证。

8.2  运输车辆在使用前后要按照GB 16567的要求进行消毒。

8.3  奶牛上市前,应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产地检, 疫,获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进入牲畜交易市场或, 屠宰场屠宰, (淘汰奶牛育肥后)。

8.4  运输途中,不得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

9    病、死牛和不合格生鲜乳处理

9.1  牛场不得出售病牛、死牛。

9.2  需要处死的病牛,应在指定地点进行扑杀,传染病牛尸体要按照GB 16548进行处理。

9.3  有使用价值的普通病病牛应隔离饲养、治疗、病愈后归群。

9.4  所有不合格生鲜乳、有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生鲜乳和处于药物治疗期所产的生鲜乳一律不能交售。

10    废弃物处理

10.1  牛场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 18596的要求。

10.2  场区内应于生产区的下风处设堆粪发酵场,沉淀池;粪便及其他污物应有序管理。

10.3  每天应及时除去牛舍内及运动场褥草、污物和粪便,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场。

11    防疫档案

11.1  饲养者应建立以下档案:

a)防疫档案:包括免疫、消毒、发病情况、诊断、疫病监测、治疗等防疫档案,以及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溯的标识档案。

b)防疫辅助档案:包括发情、配种、妊娠、流产、产犊后产后监护记录,哺乳、断奶、转群的生产记录,,饲料及各种添加剂来源、配方及饲料消耗记录等。

11.2  所有记录应准确、可靠、完整。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