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种植紫花苜蓿,促进奶牛业健康发展

洱源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西北部,面积261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060米,辖6490个村民委员会,人口27万人。因有独特的气候,优越的条件,草地奶牛业起步较早,有“奶牛之乡”的美称。据史料记载,唐朝就有很多地方开始养牛。明朝居住在邓川地区的先民就开始刈割牧草,加上适量的农作物秸秆、蚕豆,青、粗、精搭配,饲养邓川牛,选育出奶用品种,并总结出较好的饲养管理方法。为解决牛奶过剩问题,延长乳品有效期,清朝中期,运用胶体凝固技术,以鲜牛奶为原料,制作干型奶酪,民族乳品乳扇。乳扇营养价值高、香脆甜美、贮存方便、有效期长,有力地拓宽市场,推动力了地方乳业。1959年,在省厅帮助下,组建邓川奶粉厂,形成“龙头+基地”模式,把鲜奶加工成乳制品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各地。因有市场的拉动,政策的扶持,奶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一举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全省商品奶基地,全国最大奶制品出口基地,大理州奶业生产中心。

为解决草畜矛盾,给日益增长的奶牛群体有较好的饲料,实施草畜平衡,加大优质饲料的生产,较早地开展人工种草。实施引草入田,推广种植紫花苜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所生产的牧草营养物质含量高,紫花苜蓿抗干旱,耐贫瘠,使用年限长。在时有洪涝灾害,酸性土壤的地区种植,也获得较好产量。2002年,打破云贵高原因有酸性土壤,不宜种植紫花苜蓿的禁令,大胆尝试,在部份地区试种紫花苜蓿。开展紫花苜蓿种植后,凭借突出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洱源县奶牛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实现了三个增加。一是苜蓿鲜草产量增加,载畜量增加。紫花苜蓿干物质含量高,种一年用几年,深受奶农的欢迎。在短短几年中,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区域不断扩大。到2010年,种植面积有15347亩,种植区域达8个乡镇71个村民委员会。每亩年产鲜草13-19吨,15347亩紫花苜蓿鲜草产量达23万吨。二是奶牛饲养量增加,奶产量增加。紫花苜蓿鲜草量的增加,增加了载畜量,给奶牛群体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营养水平提高,奶牛个体产奶量也在上升。全县奶产量大幅度增加,使奶牛业得到阔步发展。2010年,全县奶牛存栏79047头,比2003年增长73%,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奶产量192686吨。比2003年增长242.01%,年均增长34.57个百分点。生鲜乳除满足当地加工企业外,还给附近县市的欧亚、来思尔、银河、娃哈哈、金花等乳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日供应量从280吨上升到490吨,洱源县成为大理州主要奶源生产基地。三是收入增加,单位收入增加。2010年全县奶农奶牛收入3.7亿元,比2003年增长292.31%;每头奶牛在每个泌乳期收入11434元,同比增长36.87%。种植紫花苜蓿,刈割后喂奶牛,通过转化,每亩收入达55006500元左右。奶农收入增加,有力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达到了三个提高。一是奶牛群体质量得到提高。紫花苜蓿鲜草和其它饲料混合,饲喂奶牛后,营养水平提高,营养物质消耗和摄入平衡,奶牛体况良好,发挥了生产潜力,产奶量提高。个体单产从3728公斤上升4335公斤,日均产奶提高1.74.2公斤。二是生鲜乳品质提高。紫花苜蓿牧草中营养物质丰富,配比合理。奶牛采食后,奶中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等干物质增加,生鲜乳品质提高。乳蛋白率、乳脂率高于标准乳0.23%0.45%,生鲜乳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三是受胎率得到提高。紫花苜蓿代替了农作物秸秆,饲料中蛋白、糖、微生素、微量元素增加,奶牛繁殖力增强,受胎率明显提高。多次调查表明,种草区受胎率比其它地区高出4.6个百分点。茈碧湖镇运亨村19户种植57亩紫花苜蓿,饲养63头奶牛,情期受胎率71%,总受胎率93.77%。冻精头均1.9剂。高于全县53.1%91.2%的水平。种植紫花苜蓿,科学饲养,是从饲料环节提高受胎率的新路子。

(三)做到三个降低。一是残留量降低,产品安全。农田种草紫花苜蓿,频繁刈割,很少发生病虫害,基本上不喷洒农药。奶牛体壮健康,抵抗力强,发病率下降,兽药用量减少。牛奶中抗生素、农药残留、病原微生物监测呈阴性或不超标。以紫花苜蓿养奶牛,确实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好方式,是保证食品安全新途径。二是污染降低,水土流失降低,生态环保。用牛粪种植紫花苜蓿,以粪污补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污粪资源化,改变了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状况,推进了奶牛—紫花苜蓿—奶牛循环经济机制的形成,找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沙地、退耕地、梅果核桃林间隙种植紫花苜蓿,培育植被,踝露地得到绿化,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条件开始好转。种植区田野绿了、山坡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三是投入减少,成本降低。种植紫花苜蓿,种一年可利用58年,每亩每年种植费将减少300元以上。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每年投入减少95元;奶牛治疗费减少,每年投入减少575元;饲料生产成本得到降低,从另一途径,扩大利润空间,增加效益。

回顾推广种植紫花苜蓿,加快奶牛业发展工作,我县抓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入这个中心,明确发展思路,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为突破口,强化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生鲜乳质量的现代技术,通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强做大奶牛业,安全、生态、高效,扩大利润空间,增加养殖收入。出台各种政策,从多渠道多方位,给予技术和资金扶持。

(二)注重两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做实紫花苜蓿种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乳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乳业振兴和发展纲要》,不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广种植紫花苜蓿任务下达给各镇(乡),签定责任状,年终严格考核及奖惩。县畜牧局还成立了草山饲料工作站,加大了农田种植紫花苜蓿,规范养奶牛配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强化引导和扶持。建立样板,示范引路。选择在条件好的地方,确定示范户,扶持、指导、帮助他们,推广配套技术,取得实效,树立典范。利用地方电视台和报刊宣传农田种草养奶牛成功事例,介绍成功经验。组织镇(乡)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给种紫花苜蓿养奶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种植紫花苜蓿,扩大奶牛存栏的奶农,实行无偿发放草种和磷肥、小额信贷、购牛奖励、奶牛死亡补偿制度。鼓励奶农多种紫花苜蓿,多养奶牛,养好奶牛,多产奶,产好奶。

(三)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少品种向多品种转变。在成功种植阿尔冈金、四季旺、三得利、游客等几个较少品种后,为了与土壤、气候多样性相适应,相协调,控制价格,增加引种渠道,在省草山饲料工作站的指导帮助下,开展15个牧草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筛选出WL525HQ、维多利亚新品种,产量高,性能稳定的新品种。这一突破性进展的取得,为开发偏酸、多沙、水利条件差的农田,建立了样板,给调整品种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从被动向主动转变。通过推广,循循诱导,让农民接受了种植紫花苜蓿,得到实惠,偿到了甜头。很多地区农民自己出钱买草种,主动到畜牧部门咨询,使用新技术。改变了入村住户,宣传发动,做思想工作,给物给补助才能开展种植的状况。三是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改变原有在荒地、坡地种植,种在地,收在天的低产低效模式。实行良田好地,精耕细作,开沟起墒,拉线条播;施肥灌水,防病杀虫灭鼠;适时刈割,及时饲喂。

(四)做到四个同步。一是畜草同步,以草定畜,以每养1头奶牛种植0.81亩紫花苜蓿。做到有紫花苜蓿草地,有奶牛。通过饲养奶牛,经过转化,见效收益。二是草地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综合开发利用,把奶牛排泄物用于生产沼气。在开展种植紫花苜蓿养奶牛地方,给每户农户补助1000元,建810立方米沼气池,生产沼气,用于燃料和照明;再把发酵剩余物洒回草田,形成牛多、奶多、草多的格局,建立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无污染生产机制。在草田修建沟渠,防旱排涝,创造大水大肥条件。三是种草与配套服务同步。在较大农田种植养奶牛小区,增设11个畜牧兽医点,开展品种改良,疾病防制,技术培训。科技人员到村蹲点,入户指导。龙头企业增设鲜奶收购站,建设48个机械挤奶站,以优质优价购鲜奶。四是农田种草工作和经费安排同步。除得到上级扶持外,我县每年还从奶牛发展基金中拿出20-30万元,给种植紫苜蓿提供了经费保障。

洱源县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水利条件好,是一个适宜养奶牛的好地方。当地党委政府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强做大乳业。到2015年,全县种植紫花苜蓿5万亩,奶牛存栏10万头,鲜奶产量30万吨;农民养奶牛收入10亿元,上缴税收3000万元;成为中国最大奶制品出口基地,西南地区最大奶制品生产基础,大理州奶业中心,一流的生态奶牛养殖区。实践说明,种植紫花苜蓿是解决草畜矛盾的最有效办法,发展紫花苜蓿产业已列入 “十二五”规划。为培植紫花苜蓿产业,实现以草兴牧,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达到一个增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安全、环保、优质之路,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改变传统的饲料生产方式,把种植玉米、大麦为种植紫花苜蓿。把分散饲养改变为家庭牧场和规模养殖场,控制存栏,提高单产。紫花苜蓿种植利用有新的突破,有新的进展,农民得到实惠。

(二)完善两个市场。一是草产品市场。在空间较大的地方种植紫花苜蓿,开办加工。给紫花苜蓿加工者和购买者补助,扶持鼓励草产品上市出售,养殖户上市购买使用。以细化分工,转移草地,解决耕地和奶牛分布协调的矛盾,以市场活力推动紫花苜蓿产业的发展。二是鲜奶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合理的鲜奶价格。划分鲜奶等级,拉大级差,实行优质优价,给扩大种植面积注入活力。规范鲜奶收购秩序,整顿无序竟争。继续实行保护价,让奶农和加工企业签定稳定的交售、收购合同,保证鲜奶价格和销路畅通。

(三)实施三个调整。一是调整种植空间。种植范围从坝区向半山区、山区拓展;从农田向退耕地、果园、宜牧荒地推进。二是调整饲料地种植结构。结合“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利用紫花苜蓿的优势,把饲料地一次性调整为种植紫花苜蓿,把利用籽实调整为利用牧草,提高所占比例。三是调整品种结构。在原有农田种草地区,把种植黑麦草为主调整为紫花苜蓿为主,增加耐干旱,耐酸品种。

(四)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强化现代奶业意识。奶牛业长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人工草地奶牛业是必然发展方向。尽管洱源县已广泛种植紫花苜蓿,但总面积不多,不连片,还能不能加工,未能形成产业,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础差,设施落后,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树立现代乳业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高效农业意识,环保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鲜奶格价是紫花苜蓿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紫花苜蓿产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责任。让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立草为兴,以草兴牧,以牧富民”的信念。给紫花苜蓿种植和加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强化高产种植技术。广泛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切实做到高产、高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紫花苜蓿草地的管理,提高产量,延长使用寿命。三是强化配套体系建设。发展一批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产,奶牛、草地、圈舍、粪池一体化。草畜配套,以草定畜。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应用厩肥种植紫花苜蓿,以液态肥水补肥技术,完善奶牛—紫花苜蓿—奶牛循环经济机制。治理奶牛养殖污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四是强化资金筹集措施。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以政府扶持、群众自筹、适量贷款相结合。建设现代牧场,家庭牧场,以规模效益带动紫花苜蓿产业。实施土地轮转,大面积连片种植,购买机械设备,开展加工。以紫花苜蓿产业推进奶业发展,奶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