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奶业发展形势及2019年展望

2018年奶业发展形势及2019年展望

摘要

据2018年奶站监测,生鲜乳产量平稳增长,全年产量1934.46万吨,同比增长2.87%;奶牛单产稳步提高,年均单产7.5吨,同比提高10.3%;奶牛存栏继续呈现减少趋势,荷斯坦奶牛472.25万头,同比下降3.3%,但降幅减缓;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奶站监测涉及奶牛养殖户户均存栏155头,同比增加37.8%;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养殖效益好转,奶价6月份降至全年最低3.53元/千克后逐步上涨,全年平均3.64元/千克,同比增长1.91%,规模场监测全年平均产奶利润0.41元/千克;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产业素质持续提升,奶业整体形势趋好。展望2019年,奶牛存栏将基本保持稳定,全年生鲜乳产量小幅增长,限拒收情况缓解,国内奶源自给率有望提升,但因现有生产力的局限,国内奶源供应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面对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奶业自身将不断壮大和发展,以此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乳制品消费需求。

2018年奶业形势分析

奶牛生产总体保持稳定

1.生鲜乳产量略有增长

据监测,2018年生鲜乳产量1934.46万吨,同比增长2.87%(图1),连续2年产量下降后出现恢复性增长。生鲜乳生产呈现比较明显区域性和季节特征。从区域特征看,生鲜乳产量主要集中在北方优势产区,其中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和宁夏5个省(区)生鲜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3%,同比增长5.34%(图2)。

从季节性特征看,近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年7-9月因受夏季热应激影响,奶牛单产普遍降低,生鲜乳产量减少(图3)。

2.奶牛存栏降幅减缓

据监测,2018年末全国荷斯坦奶牛存栏472.25万头,同比下降3.3%,延续了近年来持续下降的趋势,但降幅同比收窄了5.6个百分点(图4)。从区域看,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方,其中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宁夏5个省(区)奶牛养殖占全国总存栏的61%(图5)。环保因素和养殖效益较差是奶牛存栏下降的主要原因。

3.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

2018年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2018年初至6月,生鲜乳价格持续探底,降至全年最低3.53元/千克,随后开始恢复性上涨。2018年12月生鲜乳价格为3.80元/千克,同比上涨3.26%(图6)。上半年生鲜乳价格下降主要源于季节性供需矛盾,一般来说,上年11月至翌年4月为产奶高峰期,但同时也是乳制品消费淡季,加上乳制品进口冲击,导致供大于求,生鲜乳价格逐渐走低。下半年生鲜乳价格回升,主要有3方面影响因素:一是乳制品消费转旺,而同期热应激影响大,生鲜乳产量下降,奶源供应紧缺;二是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苜蓿、豆粕等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生鲜乳生产成本逐渐加大;三是国内奶牛存栏不断减少,生鲜乳产量下降。

4.下半年养殖效益趋好

随着生鲜乳价格的不断上涨,养殖场平均产奶利润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12月固定规模场监测平均产奶利润为0.56元/千克,折合成年单产7.5吨的产奶利润为4200元/头,与上半年相比,养殖效益逐渐趋好。从全年来看,2018年固定规模场监测生鲜乳平均成本为3.2元/千克,平均产奶利润为0.41元/千克,折合成年单产7.5吨的产奶利润为3075元/头(图7)。

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1.牧场规模化转型加快

小散户加快退出奶牛养殖,户均奶牛存栏稳步提升,现代化规模牧场稳定发展。据监测,2018年全国奶牛养殖场户平均存栏155头,同比增加37.8%(图8)。

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逐渐增加,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比例可望达到6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的增加,振兴苜蓿行动计划和粮改饲等政策的落地,以及智能化牧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奶牛养殖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奶牛单产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为7.5吨,与2017年年均单产6.8吨相比,同比提高10.3%(图9)。

3.规模化牧场成为生鲜乳供应的主体

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已成为生鲜乳供应的主体。根据监测数据与调研显示,现代牧业、光明等14家大型养殖企业年生鲜乳产量占全国生鲜乳总产量的31%,其中现代牧业、光明及澳亚奶牛存栏占14家养殖企业总存栏的43%,涉及养殖场占总养殖场数的14%。

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数据显示2018年乳及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6%。《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奶产品整体安全状况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国产奶的品质明显优于进口奶。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位居食品行业前列。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9.2%,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5%。

乳制品进口趋缓

1.乳制品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乳制品消费增长仍蕴含巨大潜力。2017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36.9千克,同比增长2.2%(2018年《中国奶业质量报告》)。虽然乳制品消费增速平稳,但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然较低,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主要以液态奶消费为主,乳制品消费增长存在巨大潜力(图10)。

2.乳制品进口增速趋缓

受人民币汇率和加征关税的影响,乳制品进口增幅放缓,有利于国内奶牛养殖发展。2018年1—12月累计进口乳制品264.5万吨,折合鲜奶约1625.7万吨,同比增加6.80%,增幅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图11)。其中进口奶粉115.34万吨,同比增长11.00%;乳清粉55.48万吨,同比增加5.28%;鲜奶67.33万吨,同比增加0.86%。

3.乳企仍处于产业链主导地位

奶业产业链利益分布不均衡。乳品加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主导地位,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而奶牛养殖企业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中小养殖户效益微薄,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2018年现代牧业营业收入49.57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4.96亿元。2018年伊利营业收入仍居于全国首位,营业收入近800亿元,同期增长16.9%,净利润64.52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期增长10.32%;2018年蒙牛营业收入近700亿元,同比增长14.7%,净利润30.43亿元,实现48.6%的高增长。

2019年奶业展望

产业素质将不断提升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国办发〔2018〕43号)等奶业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规模化进程将不断加快,户均存栏将进一步增加,奶牛单产持续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业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一方面国际贸易问题导致饲草料价格上涨呈确定性、持续性态势,而在每年上半年产奶旺季、消费淡季,生鲜乳价格一般处于低谷,2019年上半年奶牛养殖企业很可能面临成本上涨和奶价下跌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受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生鲜乳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加之中国乳品进口关税大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内奶牛养殖业仍将持续受到来自低价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另外国内环保要求以及乳品加工企业对奶牛养殖企业的束缚等,都将制约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乳制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

从市场需求及消费情况看,全国乳制品消费量未达到饱和状态,乳制品消费仍然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预计2019年国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将继续增长,从而带动乳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量以及营业收入,然而由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欠缺,奶牛养殖业仍将艰难前行,国内消费仍然需要依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