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中国奶业协会特别理事会上的讲话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中国奶业协会特别理事会上的讲话
 
    9月27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这是我国奶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意见》的发布实行,对推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今天,中国奶业协会在黑龙江省召开特别理事会议,传达学习文件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结合奶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我想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奶业发展的形势

    (一)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奶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奶业的发展对促进畜牧业产业升级,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发展奶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奶业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都把奶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都给予了重点支持,原料奶和乳品生产实现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奶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乳品消费同步增长。一是奶类总产量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为3302万吨,是2000年的3.6倍,年均增长23.8%。2006年底奶牛存栏数为1363万头,年均增长18.6%。奶牛的平均单产从原来的2.8吨提高到现在的3.9吨。2007年奶类产量的增幅有所减缓,但是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到1718万吨,同比增长12.5%;奶牛存栏数达到1429万头,同比增长8.7%。同时,初步形成了全国奶业的产业带。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7个省(区市)奶业优势企业的奶类总产量是1694万吨,占全国的51.3%。产业带主产区奶牛单产达到了4.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0千克。二是乳品加工能力快速增长。2006年,乳制品产量为1460万吨,是2000年的6.7倍,年均增长37.4%。其中液态奶产量1244万吨,是2000年的9.3倍。2006年乳制品的销售收入为1041亿元,比2000年的193亿元增加了4.4倍。三是乳品消费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乳制品(鲜乳、奶粉、酸奶)消费量为25千克,比2000年增长了76%。2006年农村居民平均乳制品消费量3千克,而2000年农村居民平均乳制品消费量为1千克。
    第二个表现:奶业的市场竞争造就了一批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近年来,乳品加工业迅猛发展,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逐步显示,涌现出像伊利、蒙牛、三鹿、光明、完达山和三元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乳品企业。乳制品的种类日益丰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00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不到400家,2006年发展到717家,增长了80%。全国14家日处理原料奶1000吨以上的乳品企业的乳制品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54%。
    第三个表现:奶业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当前,我国饲养奶牛的农户约为210万户,奶牛业的产值达到673亿,户均收入为32000元。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包装、运输和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青贮饲料的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优化了畜牧产业的结构。2000年奶牛养殖业产值在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2.3%,目前已增加到4.8%。奶业生产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奶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10年来,我国奶业对优化农业结构,增强人民体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对当前我国奶业发展形势的判断
    目前,我国奶业正处在由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奶业发展既受到长期积累的矛盾的制约,又面临着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国内看,特别是去年以来,受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出现亏损。2006年4月,农业部派出5个调查组,针对我国奶牛养殖户效益下降的问题以及倒奶的问题,在全国11个省进行了调研。2007年,个别地区出现宰杀牛犊的现象,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受挫。奶农养殖比较效益下降。但是,宰杀母牛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呢?我国奶业是已经出现供大于求还是短期性的产销不衔接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对我国奶业发展趋势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发展大体上是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奶牛存栏数为64万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奶类总产量仅为137万吨。为了解决市场牛奶供应问题,国家安排专项外汇支持从国外引进良种奶牛。这个阶段对我国奶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1999年,我国奶牛存栏数增加到了442万头,奶类总产量达到807万吨,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07%和9.8%。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奶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在一批乳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的带动下,我国奶牛养殖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农民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各地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奶牛饲养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种超常规发展的局面。1999~2006年7年间,奶牛存栏数增加到1360万头,奶类总产量增加到3300万吨,人均占有量从7.3千克增加到25千克。2003年是我国养殖业增长最快的一年,奶牛存栏数和奶类总产量增长都在30%以上,奶牛的头数增加了200多万头,奶类总产量增加了446万吨,相当于1989年全年的产量。2006年,增长趋势有所趋缓,但是奶牛头数依然增加了150万头,奶类总产量也增加了440万吨。同时,全国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也由2000年的337家增加到2006年的717家,增长了近1倍。
    如何看待我国奶业经过7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出现的整体效益下降呢?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是不能认为我国奶业发展已经出现供大于求。前段时间,特别是在奶牛养殖效益下滑的时候,一些专家、学者都在媒体发表文章,认为我国奶业发展出现供大于求,我认为我们不能这样去看。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上升很快,达到25千克,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发展中国家人均奶类占有量的1/2,为日本的1/3,为发达国家的1/10,美国、加拿大等奶业发达国家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50多千克。另外,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奶类消费也是非常不平衡的。所以,我认为我国乳品消费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原料奶收购价格存在失真现象。由于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的地位不对等,所以奶农在原料奶收购价格上没有话语权。饲料价格连年上涨,但是奶价几年却是基本不动。饲养成本的提高传递不到乳制品价格上,导致市场供求关系被扭曲了。因此,我个人认为,目前,出现的效益下降,并不表明我国奶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而是奶业发展中区域性、阶段性、结构性的产销矛盾。
    二是我国奶业发展将从超常规发展转入常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均奶类占有量一直偏低,这是不正常的。随着伊利、蒙牛、三鹿、光明和三元等一些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的扩张,我国奶业产业链的形成,使潜在的乳品消费需求被开发出来。这是前一轮奶牛养殖和市场消费超常规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也要看到,经过5年左右的超常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奶类占有量已达到25千克,之后就基本保持稳定。今后乳品消费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营养知识的逐步增强和饮食结构的逐步调整转入常规增长阶段,支撑奶业超常规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我的判断是我国奶业在经历一段超常规增长之后,将转入常规增长阶段。随着这种供求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我们得出另外一个判断:我国奶业发展也必将由以往单纯数量扩张转入提高质量效益与数量增长并重的发展阶段。
    三是我国奶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前几年,我国奶业发展当中也曾经出现过波动,很多同志都经历过这些波动。比如2002年,南京、成都出现的倒奶事件,主要是企业和奶农收奶合同纠纷和季节性的消费变化而造成的,但很快平息了。2004年也曾出现过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引起饲料成本的上升,但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由于当时奶牛养殖效益比较好,所以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这轮宰杀奶牛,甚至宰杀母牛犊的现象,则是奶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不复存在,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滑的具体反映。我认为,此轮奶牛养殖效益下滑,已经直接威胁到我国奶业今后发展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以及对危害程度的分析,我认为这一次宰杀事件、倒奶现象等,实际上是给我们一个警示:我国奶业发展正面临一个“坎”。奶业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将面临两种前景,如果应对及时,措施得力,我国奶业可望保持健康发展;如果应对不好,则有可能出现大起之后的大落。后者是我们应该竭力加以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认为,那种认为我国奶业已经整体上出现供大于求,因而对奶业今后的发展持消极态度的观点,以及看不到奶业发展阶段性变化,认为在克服眼前困难后我国奶业仍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的看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奶业发展到今天,正处在从铺摊子向整体优化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主动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调整工作思路,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当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政府的努力,特别是在新一轮养殖效益下滑的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2007年9月以来,全国原料奶收购价格有所回升。根据农业部对11个主产区的统计,平均收购价格为2.19元/千克,比8月上涨了3.8%。北京从1.75元/千克上涨到1.99元/千克,上涨了13.7%。当前,原料奶收购价格的上升对缓解奶牛养殖的困境,增强奶农养殖的信心,稳定奶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忽视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出现的奶牛养殖效益下滑问题实质上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这几个环节主要表现在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和消费环节。
    一是养殖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我国农户的奶牛养殖规模小、分散。目前,我国2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比例仅仅占28.9%,5头以上的占76%。农户饲养管理粗放,人畜混杂,青贮饲料不足,饲喂方式落后,不少地方还采取手工挤奶的方式,原料奶质量难以保证。这种格局既不利于标准化饲养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奶牛疫病防控。
    二是我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薄弱,机制不健全。奶牛良种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40%。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发展我国奶业,国家通过专项引种外汇、财政“948”专项支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当时奶牛、良种被作为引进的重点。1998年以后,国家又实施了畜禽良种工程。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奶牛良种核心种群。另外中央安排的奶牛良种补贴资金主要是给公牛站,但是大部分的公牛站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再加上一些地区基层人员配种技术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补贴的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乳制品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无序。近年来,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达到1600多家,年加工能力是5500万吨,大大地超过我国奶类的总产量,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率也只有60%。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50家乳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也仅为2500万吨,占到奶类总产量的73%。一些大型乳品企业,如伊利、蒙牛、三鹿、光明、完达山和三元6家乳品企业的收入占乳品企业销售收入的50%,剩余的1500多家乳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举步维艰。乳品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北方,一地多厂,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布局很不合理。另一方面,婴儿奶粉和高档的冰淇淋等高中产品主要是依赖进口奶粉,使国内高端乳制品加工受到限制。由于乳品市场竞争激烈,超市门槛过高,乳品加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采取了广告战,捆绑销售、特价销售等方式进行竞争。2006年,乳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5.28%,比2001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其中伊利、蒙牛、三鹿、三元和完达山等企业的销售利润只有3%~4%;而且亏损企业达到30%,比2001年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
    四是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农户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滞后,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原料奶价格是放开的,说起来是由市场决定,但由于企强农弱,所以广大奶农话语权不多。
    五是市场监管不到位,企业之间无序恶性竞争,进口奶粉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
    六是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我国乳制品的现实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差距很大,各地消费水平差距比较明显。如2005年,西藏、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是47千克和28千克,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这些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这说明,除了收入水平之外,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对乳制品消费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引导奶类消费习惯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但是市场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如近年来实行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天提供学生奶仅为280万份,仅占全国在校中小学生的1%。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奶业发展。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蒙牛集团时,就曾经说,牛奶本身就是温饱之后,小康来临时的健康食品,不仅小孩要喝,老人要喝,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生都要喝上牛奶,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重庆江北区光大奶牛养殖基地视察时曾留言: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农业部一直也把加快发展奶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点内容加以推进。近年来,农业部组织实施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奶业优势区域的发展,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实施奶牛良种补贴,加快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配合有关部分规范液态奶的市场秩序等。
    针对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这对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机遇。采取积极措施,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以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转变饲养方式为基础,以建立奶农与企业合理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以完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保证,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国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把我国奶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意见》的目的。
二、全面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奶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的环节多,所以实现奶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以及进出口等多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这里面我要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大力推进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加快奶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但总体来看,我国奶类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奶牛存栏数的增长和积累,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所出现的问题是良种覆盖率低,单产水平低,科学饲养水平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等。发达国家中,奶类的产量和奶牛的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加快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成为了必然,美国就是走过这样的路。美国奶业的发展就是具有典型的质量效益型特点。美国农业部资料显示,1996~2006年,美国的成年母牛从937万头减少到904万头,减少了33万头,但是单产水平由7吨提高到了9吨,提高了22%;奶类总产量由6982万吨增加到8247万吨,增幅为18%;奶牛存栏94%都是荷斯坦奶牛。奶牛养殖场不断减少,但是养殖规模不断在扩大。2005年,美国奶牛场为6.4万个,比1996年下降了40%,每个奶牛场的成年母牛平均达到140头。可是在1965年,美国有110万个奶牛场,平均每个奶牛场仅有13头奶牛。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要加快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必然性。
    新时期我国奶牛业发展的重点应从奶牛养殖方式转变上解决小而分散的问题。力争到2012年,奶牛的规模养殖比例能达到50%左右,提高17个百分点;要尽快制定不同地区奶牛标准化养殖的标准和规范,鼓励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把提高原料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
    第二,要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生产水平。加强奶牛良种的选育,加快品种改良,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基础性工作,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奶牛的质量和单产水平。力争到2012年,奶牛的良种覆盖率达到60%,提高16个百分点;奶牛的单产水平力争提高到5.5吨,提高1.6吨。我国现在的公牛站是200个左右,其中肉牛公牛站为120多个,奶牛公牛站80多个,要对这些公牛站由国有事业单位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事企必须分开,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要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信贷支持,科学设置乳品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制度。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扩大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提高生产集中度。特别是要加强政府引导,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加强行业自律。我认为企业要自觉遵守《南京宣言》,防止恶性竞争,逐步改变原料奶供应北多南少的局面。
    第四,要加强产销衔接,完善利益机制。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与奶农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来扶持发展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农民专业组织,发挥其在产销对接、技术服务以及协调利益分配方面的积极作用,维护奶农的合法权益。
    第五,要完善奶业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完善原料奶的质量标准、液态奶加工工艺以及产品标识,要在饲养、挤奶、收购、运输等环节制定严格的卫生清洁标准,抓紧修订《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与《鲜乳品卫生标准》相衔接。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严格执行液态奶的标识制度,也就是巴氏杀菌乳标“鲜”,超高温灭菌乳标“纯”,还原奶标“还”。我们正在和有关部门研究这个标准。
    第六,要引导乳品消费,开拓奶业市场。要加大宣传,普及奶类的营养知识,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地消费牛奶,培养乳制品的消费习惯,拓宽奶类消费市场。
    第七,要加强对奶业的政策扶持。乳制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发展奶牛养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养殖奶牛风险比较大,为了促进奶业发展,保护奶农利益,《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对奶业政策方面的扶持。
 
    三、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是在奶业发展转型时期下发的指导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见》深入阐述了保持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了七项政策扶持措施,要求各有关部门在今年年底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业部已经要求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做好相关的贯彻落实工作。正积极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研制定具体的具体方案,争取尽快地将国务院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近期,农业部将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1)加大奶牛良种的补贴力度;(2)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3)抓好奶业优势区域建设;(4)加强奶牛疫病防控和建立保险制度;(5)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6)扶持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7)积极应对奶业市场全球化的挑战。
    同志们,《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企业和奶农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职能。这是新时期国务院为稳定奶业发展,对行业协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中国奶业协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在强化行业服务,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联合,反映行业动态,扩大对外交流方面,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针对2006年下半年,奶牛养殖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奶业形式分析会,积极向有关部分反映,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建议措施。针对乳制品市场竞争的现状,联合企业发出了《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倡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希望中国奶业协会以《意见》的贯彻落实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奶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实现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任务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企业家,要“审天下之势,应天下之务”。奶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更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奋发工作,为共同推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200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