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散养户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出路的思考 |
奶牛散养户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出路的思考
张永根1 李胜利2 曹志军2 周鑫宇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150030; 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193)
1. 问题的提出 最近三鹿奶粉事件在行业内引发了奶牛散养户“存”与“废”的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和行政官员认为,发生添加三聚氰胺的根源之一在于奶牛散养户分散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由此带来了奶牛疫病难以防控和个体奶站掺杂使假的奶源质量安全隐患。甚至有人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对位于农村居民区、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散养户限期整改,如达不到规范养殖标准,劝其自动退养或坚决予以取缔。然而,问题远非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奶牛散养户的存与废不仅仅是奶牛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广大奶农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问题。从客观上说,我们要大力倡导奶牛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但也必须正视传统的奶牛散养与规模化养殖长期并存这一现实。处在中国奶业转型期十字路口上的个体散养户出路在哪里?如何平稳过渡?这是摆在每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拟就全国奶牛散养户对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贡献、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便为有关部门在保障千家万户奶农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
2.奶牛散养户在我国奶业高速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也带动了奶牛个体养殖的兴起。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的城郊奶牛场和农村集体奶牛场纷纷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奶牛个体养殖户。在各级政府号召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成千上万的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多方筹集资金甚至举债在自家庭院搞起了奶牛个体养殖,一时间“家有5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农村小康生活的象征,从此以后,奶牛散养户成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 进入2 0世纪9 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为主的大型龙头企业纷纷崛起,对奶牛的饲养业产生巨大的牵动作用,奶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大乳品厂在奶源优势区域群雄逐鹿,争夺奶源的战争此起彼伏。从2000年到2007年既是我国奶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又是奶业危机四伏、充满挑战的时期,面对市场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广大奶农忍辱负重,即使在奶业发展最危难、自身利益受到最大侵害的时刻,也挺起坚强的脊梁背负起原料奶生产的重任。 改革开放3 0年,我国奶业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和奶牛散养户的贡献分不开的。据中国奶业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6年我国奶类的总产量为3302万吨,是2000年的3.5倍,年均增长2 3.8%。2006年奶牛存栏1363万头,年均增长18.6%。其中散养户饲养奶牛的头数占全国总存栏量的6 9.4%,散养户生产鲜奶的总量占全国牛奶总量的5 7.8%。由此可见,奶农分散饲养模式在奶源基地建设、缓解奶源紧张矛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地方税收等方面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可谓功不可没,这一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奶牛散养户对中国奶业的快速发展所起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改变农村单一种植模式,发展畜牧生产,种草养畜,农牧结合,增肥了地力,促进了粮食生产。 我们在10月25—30日调研大理市的奶牛养殖。这里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小的地区,几乎100%散养,没有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牛场。有奶农3万户,存栏6.2万头奶牛,平均户养2头牛,而且都养在自己家里的庭院中,便于管理,农民不需要雇人,劳作完田里的农活后,顺带着就能喂牛,挤奶。这里的白族是个勤劳的民族,他们收集牛粪,经过堆肥发酵后还田,农户施用的化肥量很少。 第二是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8 0%的农户养牛,养牛占其现金收入的7 0%以上,这里是白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地区,而且又是山区,洱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有的农户一家4口人,不到3亩地,每亩地年纯收入1000元左右,3亩地总收入3000元。如果不发展养牛业,农民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第三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秸秆饲料资源和粮食加工副产品,实现了奶牛的过腹增值,养殖的成本较低,养殖风险小,养殖的效益可观,对低质粗饲料资源的利用好于规模化奶牛饲养。 大理州农户养奶牛已经有600年的养殖历史,奶牛主要的粗饲料是稻草,如果不发展养牛业,这些稻草资源基本上没有利用价值,可能被烧掉。农户利用这些粗饲料资源养奶牛,一般不计算稻草等粗饲料资源的成本,养殖成本低。 第四是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奶业产业化雏形,个别地区还建立了散养户自己的组织—奶业协会或奶联社,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原则和乳品企业签订长期的鲜奶购销合同,保证了乳品企业原料奶的供应,缓解了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对我国乳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五是为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奶源。 双城市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奶牛散养地区,2007年奶牛存栏3 7万头牛,有3万多农户从事奶牛养殖,雀巢在这里有6 0多个收奶站,农民在家里挤完奶后,在最短的时间把奶交到奶站。每年为雀巢公司提供7 0万吨左右的原料奶,保证了雀巢公司的奶源供应。可以说,没有双城3万户奶农的辛勤劳动,就没有雀巢公司在中国的良好业绩。
3.奶牛散养户在现阶段奶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奶牛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即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由分散饲养方式向集约饲养方式过渡。奶牛的分散饲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奶业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不适应市场对原料奶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再一次敲响了乳品质量安全的警钟,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对传统的个体养殖模式所产生的安全隐患的关注。当前奶牛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奶农养殖效益下滑,客观上受牛奶收购价格偏低的影响,但主观上和养殖户本身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产奶量不高,牛奶品质差、品种改良意识薄弱和奶牛疫病防治能力缺乏等有密切的关系。 现阶段奶牛散养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是散养户养殖规模小而分散,饲养设施简陋,奶牛生产水平低,先进实用的技术难以推广,奶牛生产的效率不高。 第二是部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奶牛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的知识匮乏,牛奶安全生产的意识淡漠,牛奶的质量无法保证。 第三是大多数个体养殖户人畜混居,牛粪随意堆放,蚊蝇大量滋生,即污染了农村居民区的生活环境,又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病,严重影响人畜的健康,奶农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着养奶牛收入的增加而改善。这种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养殖方式和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不相吻合的。 第四是中间奶站是在个体养殖的牛奶生产方式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间奶站的存在就是为散养户提供牛奶收集或机械集中挤奶的服务,从而降低企业的收奶成本。 第五是奶农组织化程度低,在与乳品企业利益搏弈中没有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尽管是不法奶站在原料奶中加入了三聚氰胺,但最后买单却是散养奶农,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散养户奶难交,倒奶最多,损失最大,部分开始卖牛转行。 根据在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的调研,由于减少精饲料喂量造成奶产量下降、奶站拖欠奶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原料奶价格过低等因素的影响,奶牛散养户对奶牛养殖已经严重缺乏信心,部分奶农只留下几头长时间改良的优质牛,其余牛育肥;部分奶农直接放弃养牛,改为养殖肉羊。而目前奶牛价格偏低,每头奶牛价格约为7000—9000元不等,但奶农依然执意出售,可见奶农对奶牛养殖已经严重缺乏信心。 在本次抽样调查中,新疆米泉市古牧城镇共计1 3 9户奶牛养殖户随机取1 6户调查,其中仅3户没有卖牛,理由是养殖的奶牛是经过5年逐步培育的优良高产牛,如果出售损失太大,占1 8.7 5%;4户仅留下2—4头牛,其余全部卖出,占2 5%;7户卖出奶牛2—3头并改养肉牛以减轻负担,占43.75%,其余2户将奶牛全部出售并计划改养肉羊,占12.5%。 昌吉市大西渠镇抽样的1 2家养殖户中,有6户没有卖牛,占50%;5户卖牛2—3头并改养肉牛以减轻负担,占4 1.6 6%,1户将奶牛全部出售,占0.0 8%。 甘肃的情况和新疆相似,奶农田忠堂,甘肃省景泰县水圆村村支部书记,94年开始奶牛养殖,该村以前有养殖户8家,由于管理不善,牛奶销售不佳,水圆村奶牛养殖户目前只有4家,共存栏奶牛5 0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奶价由以前的2.2—2.4元/k g降到1.8元/k g,主要由二道贩子销往甘肃临洮县某乳品厂;部分养殖户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解决过剩的原料奶,销售价格为2.0元/k g,但用户有限;另外,为了缓解销售难的问题,部分养殖户采取减料的方式降低奶产量。在景泰县城每天都有十几个农户将牛牵到现场挤奶。 奶农袁忠,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苜场沟养殖小区养牛5年,该小区建立于2004年,奶牛购自新疆,购进价每头1 5 0 00元。据该养殖户讲,原来本小区有4 0家养殖户,现仅剩下8户了。该养殖户现存栏奶牛8头,产奶4头,平均单产1 5 k g/天.头,牛奶都能交出去就是拿不到奶款。鲜奶收购价格由原来的2.3元/k g下降到目前的2.0元/k g。该养殖户考虑如果现状不能改善准备将自家牛全部卖掉。 宁夏奶农马学文,吴忠市金滩镇团庄村1 9队人,养奶牛8年,现存栏9头牛,产奶牛2头,每头日产奶4 5 k g。发生“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奶价由以前的2.4元/k g降到2.2元/k g。今年已经卖了2头产奶牛,原因是由于饲养成本较高、牛奶价格下降等,他说“牛养不起了”。 第六是由于饲养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条件又比较苛刻,因此散养户要想扩大饲养规模很难得到信贷支持,导致散养户多年来的奶牛的存栏量和饲养水平还在原地踏步。
4.奶牛散养户长期存在的必然性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户总数约2.4亿户,平均每户耕地面积大约7亩。尽管中国农村3 0年来的改革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的经济特征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没有实施土地承包权流转之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宁可闲置土地也不愿意交地,宅基地和承包地都闲着。不产生任何价值。在中国农村大约有8%的农户从事畜牧养殖,农区的个体养殖户有自己的承包土地,利用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而在半农和半牧区农民拥有的承包地就非常少了。很显然,如果奶农想要规模化养殖,就必须优先解决牧场建设用地的问题。即使农民出让或转租土地给养殖大户,但由于受到扩大再生产资金的限制,奶牛散养户的存在是必然的。 其次,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8 0%的农户直接从事粮食生产,家庭的年收入和城镇居民的年收入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剪刀差”。如果留在农村的农民不搞点多种经营或从事畜牧养殖那么就很难富起来。事实证明,饲养奶牛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每饲养1头奶牛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 500—2 000元,如果家养5头牛,奶农的收入和投资回报可以接近城镇的平均水平。因此,散养户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和奶农的福祉,这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如果让散养户退出奶牛养殖业,又不提供替代产业的就业机会或不提出相应的分流政策,那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在短期内取缔散养户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 第三是我国幅员辽阔,南方与北方,山区与平原,牧区与农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奶牛养殖历史以及资源禀赋和规模化进程都大不相同,在许多土地资源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大,没有条件或不能上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牧场的地区,切忌违背客观发展规律一哄而上,我们在发展畜牧业和其他产业时在这方面已经吃过不少亏,交了不少学费了! 例如在新疆牧区、大理州少数民族地区、双城市等,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饲养模式都将长期存在。这些地区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中都没有企业检出三聚氰胺,这里的散养奶农交奶是正常的,而且奶牛养殖的收益都很好。 这次我们调研的大理市奶牛养殖户焦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焦灿一家5口人,夫妻2人,2个孩子,一个老母亲。有5亩地,种水稻和大蒜,水稻产量4000斤每厅水稻1.5元,毛收入6000元,成本2000元,纯收入4000元;大蒜毛收入12000元,成本7000元,纯收入5 000元,合计纯收入9000元。 焦灿从2008年1月到9月养殖3头产奶牛,已经获得11670元的纯收入,如果最后3个月按每个月1000元纯收入的保守数据计算,全年奶牛养殖的纯收入可以达到 14670元,平均每头奶牛纯收入4890元。奶牛养殖的纯收入已经占到焦灿全家全年农业纯收入的62%。 第四是奶牛散养户的“存与废”与其说是生产方式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经济问题,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它涉及到国家的农村政策、土地制度和经营机制等宏观决策问题。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制度的变量是慢变量,国家政治尤其是慢变量,而社会和谐稳定和解决农民温饱是快变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若把这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就太天真了,而且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代价也太高。希望各级政府一定要慎重处理这个问题。奶牛散养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源于制度性的弊端,而且源于国人千百年的观念。因此说,实现奶牛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步子有稳,要在短期内就一蹴而就,那是不可能的。
5.奶牛散养户的出路 无须讳言,要从根本上解决奶业所面临的单产水平低和牛奶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奶牛散养模式正处在奶业转型期的十字路口上。在奶业未来的发展中,奶牛散养户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从事奶业的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奶农高度分散饲养所带来的生产水平低和牛奶质量问题,单靠技术进步是不能奏效的,更重要是要引入新的体制和机制,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奶牛场(户)和加工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共创价值的连接机制,其核心问题是组成奶业整体的养殖、加工和流通利益共同体。 可以学习借鉴以色列奶业合作社的经验,组织奶农以奶牛或牛奶作为资本参股,成为规模化牛场股东或者未来加工厂股东的一员,使奶农在行业的管理上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这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各方利益的一致性也能有效地降低行业的运行成本。尤其重要的是,企业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乳制品安全性将大大得到提高。 目前从我国各地区养殖模式发展趋势看,散养户正逐渐向奶牛饲养小区集中,其实,奶牛小区也只是中间过渡类型,因为大部分奶牛小区实质上只是养殖户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集中,是集中的散养。很多小区没有真正地执行统一管理和利益一体化机制,也没有实现对终端产品的全程监控,也存在同散养一样的问题。 我国奶牛生产方式的目标是规模化养殖和家庭牧场。沿着国内外奶牛业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我国奶牛业在从分散饲养到集约化饲养过渡的过程中,借助于政策引导和市场的优胜劣汰来推动这个演变可能更有效。例如,当有知识、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利用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好政策就可以发展适度规模(5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而养牛赚不到钱的小养殖户就会转营其他行业或被大农户雇用,受大农户雇用的小农户照样可以通过拿薪金而劳动致富。如果奶业市场兴旺发达也会吸引“城市牧民”,在农村投资,利用农村闲置或者废弃的土地兴建规模化牧场,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
6.关于奶牛散养户向规模牛场和小区集中的建议 为使我国奶牛养殖方式从分散饲养到集约化饲养平稳过渡,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是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合理配置土地、资金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改善广大奶农生产水平和经营状况,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的奶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加快促进乳品企业和奶农建立共担风险、共享价值和共创价值的利益连接机制。 第二是对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齐备,卫生防疫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奶牛散养户,要给予资金和信贷支持,吸引奶农加入奶牛风险基金,增强家庭养殖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采取以奖代补的策略,扶持奶牛大户向规模化家庭牧场演进,全面提升奶牛生产水平,促使其达到生态养殖的要求。 第三是目前对散养户实行“格杀勿论”是行不通的。限制与淘汰散养户阻力很大,需要假以时日,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面对奶牛散养户、奶牛饲养小区和规模化奶牛场不同步发展和长期并存的现实,要逐步淘汰一些零散的、防疫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差的散养户,同时扶助散养户走上其它谋生之路,协调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第四是在散养奶农进入养殖小区或规模化牛场时,必须对所有散养户的奶牛在入区前进行布病和结核病的检疫,以及口蹄疫免疫,避免来源复杂、防疫状况不一、疫情不清的奶牛进入小区集中,从而成为新的疫病发源地和传播地。实行区域安全,在农村设置安全隔离的奶牛饲养区域。 第五是可以通过建设机械化挤奶站或者奶站(收奶站),引导奶农到奶站挤奶。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料奶计价体系,通过价格的杠杆引导规范奶农通过饲养管理手段提高奶牛单产和原料奶质量。黑龙江的双城模式值得借鉴,1 9 9 0年雀巢公司落户双城市,经过18年的发展,雀巢在这里有6 0多个收奶站,农民在家里挤完奶后,在最短的时间把奶交到奶站,保证牛奶还是热的。雀巢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原料奶质量控制规程,其中抗生素这一项就非常严格,农民都知道打了针的奶牛挤的奶不能上交,必须停药期结束,经过检测没有抗生素后才交奶。如果有人把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上交,并目混合到了大奶罐,一旦在加工厂检出,那么这个奶农要承担整车倒奶的损失。这样严格的监控制度保证了雀巢的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从双城模式我们可以只知道,奶牛散养户生产的牛奶只要监控得当还是好奶,有质量保证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只要是奶牛散养户生产出来的原料奶一定是质量不好的牛奶,规模化牛场生产的原料奶一定就是质量高的牛奶,也就是安全、优质的原料奶是经过严格的科学管理生产出来的。 第六奶牛饲养小区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由分散向集约化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要加强奶牛饲养小区的统一管理,在“五统一"的基础上,推进股份制综合牧场的形成。等可以通过减免税收、低价出让土地和提供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城市牧民或其他行业的有钱人投资规模化牧场,提高奶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七是现存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质上仅仅是买卖双方的一种合同或契约关系,虽然也有成功的案例(如双城雀巢自己建奶站和管理奶站,牛奶从乳房至加工车间全过程实行封闭运行,龙头企业对奶农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料奶的质量)。但从长远看,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依靠散养户提供奶源,如果自己不建设属于自己的奶源基地,优质原料奶的稳定供应可能得不到保证,乳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加工企业必须自己建设奶源基地,一是保证原料奶的供应,二是保证牛奶的质量。因为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是同门弟兄,可以同心同德抓原料奶的质量安全,不存在原料奶优质不优价的现象,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在牛奶中掺杂掺假。 第八是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的作用,成立奶牛规模化饲养专家组,深入牧场为奶农提供饲草种植、饲料配方、遗传改良、疫病防治、生态养殖等新技术和新成果,经常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改变传统养殖观念,提高牧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奶牛最大的生产潜能,确保原料奶的质量与安全。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完全取消奶牛分散饲养方式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分步骤的、分阶段的,根据各地的实现条件,先是在散养户集中的地方由加工企业或奶农合作组织建设机械化挤奶站或者奶站(收奶站),解决奶农的收奶问题;然后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小养殖户,通过市场和价格杠杠引导散养奶农走向家庭牧场、养殖小区或适度规模牧场,切忌不顾现实条件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一哄而上发展规模化牧场。 通过体制和制度的创新,沿着奶牛饲养大户、奶牛饲养小区和股份制牧场或家庭牧场的轨迹,引领我国的奶业逐步走上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奶牛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