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奶源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 |
建立和完善奶源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 利益连接机制的对策探讨 大理州畜牧站站长 、高级经济师 大理州奶业协会秘书长 一、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影响和反思 (一)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对我州奶业的影响 虽然我州奶业没有出现添加三聚氰胺的现象,但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同样使全州奶业陷入了巨大的危机,进口奶粉的严重冲击和奶粉出口严重受阻,使奶业生产举步维艰,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更使我州奶业雪上加霜。 1、原料奶收购价格下降,奶牛效益下滑 。原料奶收购价由原来的1.8—2.4元/千克下降到1.3—1.9元/千克,已经大大低于养殖成本,导致绝大部分散养户亏损。 2、乳品加工企业陷入困境,奶粉价格下滑、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由于市场低迷,使乳品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乳制品行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3、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整个行业形象遭到严重损害。 (二)对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反思 1、事件的起因 (1)收奶站故意添加。公安部门通报:这次婴儿乳粉污染就是在乳液收集环节,收奶站故意添加非食用的化工原料,使原奶污染,而常规检测又不易发现造成的。 (2)加工企业检验不严、处理不及时。 (3)监管部门缺位。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奶站监管缺失、监管制度不健全。 (4)行业自律机制不完善。 (5)奶牛养殖方式落后,农户分散饲养为主的养殖模式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 (6)乳品企业发展过快,忽视发展自己的原料奶基地,布局不合理,竞相争抢奶源,从而原料奶质量难以保证。 (7)乳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总之,是职责、道德、良心的缺失。 2、尚未建立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奶业生产各个环节,特别是奶农与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奶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没有根本解决,而且日益尖锐并最终爆发。 目前,我州90%以上的奶牛由奶农饲养,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联结,致使牛奶生产和乳品加工形成“两层皮”,奶农和乳品企业互相算计,造成奶业发展不协调,不稳定。乳品企业降低标准收购原料奶时奶农掺杂使假,使原料奶和乳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仅损害了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奶农自身和消费者的利益。乳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广告战,过度促销,缺乏卖良心奶、卖信誉奶、卖责任奶的诚信经营理念。市场上乳制品质量良莠不分,消费者盲目崇洋,轻信广告,乐于买赠,忽视了对乳制品质量的监督。整个行业多个环节不协调,利益不联结,链条断裂,这是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也是最深刻的教训。 二、对大理州奶业产业链的初步分析 (一)大理州奶产业发展现状 奶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最具产业化开发潜力及广阔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州委、州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奶业的发展,将其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点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扶持,我州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云南省乃至中国南方最大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奶粉出口基地。 1、奶源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奶源基地已发展到洱源、大理、弥渡、宾川、剑川、巍山、鹤庆、祥云等县市,奶牛存栏12.9万头,比2002年的8.01万头增长61%,大理州奶牛存栏占全省奶牛存栏数的64.9%;牛奶产量33.9万吨,比2002年的8.2万吨增长313%,占全省牛奶总产的75.4%;全州奶牛饲养户达5万多户,奶牛养殖业产值已达5.3亿元,其中奶农交奶收入3.8亿元,农民出售奶牛收入1.5亿元。 2、基本形成奶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先后引进和培植蝶泉、东亚、娃哈哈、来思尔、银河等乳业企业,至2008年,州内已有乳品加工企业11家,全州日处理鲜奶能力1470吨,全州牛奶加工能力和实际加工量占全省的60%以上。2009年有7家乳品加工企业收购鲜奶21万吨,支付奶款3.8亿元, 生产各类乳制品14万吨,乳品工业产值12亿元,上缴税金3508万元,出口创汇1604万美元。 (二)目前的奶业产业链结构 上游(原料奶的生产)::配种、防疫、饲料生产与加工、奶牛饲养、挤奶、交奶。 中游(乳品加工):加工厂的投资与建设、设备供应、包材供应、配料供应、原料的检 验、产品的研发、加工流程、产品验收、出库等。 下游(乳品营销与消费):企业/产品营销、品牌推广、渠道选择与管理、经销商的选择与管理、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处理、乳品的进出口、乳品消费等。 乳业产业链中,政府制定“游戏规则”、企业是主体、原料奶供应方处于被动地位、消费者是“上帝”。 奶业产业链-上游(奶牛养殖)阶段基本模式: (1)公司+散户+收奶站(挤奶站)在我州占90%左右; (2)公司+奶牛养殖小区+农户.在我州尚未起步; (3)公司+奶牛养殖示范村+农户在我州占5%左右; (4)“奶联社”模式在我州尚未起步; (5)奶农合作社和奶牛协会在我州仅有初级形式的,如洱源九龙式; (6)规模奶牛场模式大致占5%左右,现有50头以上的规模场21个。 1.公司+农户+收奶站(挤奶站) 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奶站把家家户户的鲜奶收集起来,然后送到企业加工生产。奶站是生鲜牛奶的收购集散场所,并承担鲜奶质量、卫生安全检验的第一道关。主要问题是奶站除了集中收奶或挤奶以外,奶站经营者难以给奶农在奶牛养殖技术、饲养管理等方面提供更有效支持,也不具备能力从资金、设备上给予奶农实质性帮助。 2.公司+奶牛养殖示范村+农户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州先后建设了36个高产奶牛示范村,从“种、料、管、防、训”等方面开展奶牛科技推广工作,成为一种初级的奶业生产模式。 3.奶农合作社和奶牛协会 通过奶农自己组织起来,提高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这种方式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以整村推进的方式,把一个养牛村视为一个养殖单元,实施综合配套的经营管理和养殖生产技术,实现统一饲草饲料生产与配制、统一饲喂、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挤奶,分户管理,实现规模养殖。 4、规模奶牛场模式 需要高资本投入,较高要求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牧场拥有的土地必须适合奶牛饲养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优质牧草、青贮原料的供应;能够拥有良种繁育体系的支撑,还需建立完整的奶牛谱系数据体系,具有完善的粪尿及污染物处理系统;具备完善的奶牛健康保障系统。此外,还要求配备高端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 (三)奶业产业链断裂是奶业发展的硬伤,产业链是由价值链来支撑,价值链一定程度上就是利益链。产业链断裂的根源就是各个环节利益的失衡。 1、以散户为主的原料奶生产模式供给的生鲜奶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很好满足需求方的要求。比如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2008年8月,由于奶粉价格的一路上涨,原料奶缺口较大,质量严重下滑。 2、由于缺乏共同利益的纽带,供给方(原料奶生产者)与需求方(奶站、加工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 3、原料奶供给方与需求方力量的失衡 4、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加工企业手中。 5、全州奶业加工处理能力大大高于原料奶的供给,(日加工处理能力1470吨,而日原料奶供应600吨左右,利用率低于50%) 6、加工企业产品的单一性、同质化与人均乳品消费的低水平“饱和”(液体奶、奶粉、人均消费25千克/年),造成乳品消费市场开拓困难。 7、受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国际金融危机和进口奶粉冲击的影响 ,我州奶粉加工企业奶粉出口严重受阻。已有3个企业停产。 三、对建立大理州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的探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这是我们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 (一)党的政策、大理州情、历史原因决定了我州奶牛分户养殖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2、人多地少,土地流转进展缓慢,缺乏大面积的牧草基地,养牛还依赖农作物秸秆资源,缺少产值高覆盖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因此,奶牛养殖规模小,要与承包经营的农田相适应。 3、大理州奶牛养殖历史悠久,几百年的小生产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打破。 (二)分户养殖的小生产模式不适应奶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1、组织化程度低。 2、原料奶质量难以保证,数量难以调控。 3、生产的计划性、季节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弱。 4、在奶业产业链中,分散的奶农处于弱势,缺乏话语权。 探索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目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针对奶业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转变奶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由目前松散的、利益分割的买卖关系向紧密的、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关系转变。就是逐步对奶业产业链进行整合和协调,建立原料奶生产、牛奶加工、乳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可尝试建立由奶农、奶牛合作社、乳品加工企业组成的、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奶业合作组织,作为奶业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要经营方式,把它作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破口来加以研究、试验。 (三)积极稳步发展奶业合作社,确立以奶业合作社为连接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关系的经营主体 鉴于我州历史上形成的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的奶牛生产模式,目前的一家一户根本办不到、办不好、办不了与乳品加工企业直接对话,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奶业合作社 ,作为区域性奶农的代表和组织。发展由奶农投资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奶业合作社),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奶农的话语权,使奶农和乳品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 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奶业合作社,通过推广统一的奶牛改良繁殖、饲养管理、机械化挤奶等技术,可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化、标准化奶业生产格局。 乳品加工企业直接加入或参股奶业合作社,是连接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关系的重要形式。当前,加工龙头企业与弱势群体的奶农利益矛盾比较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的要求。如果按照国家政策,政府把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向奶业合作社倾斜,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会吸引加工企业加入农合社,从拥有稳定的奶源来说,也需要与合作社的结合,主动参与到合作社当中来。由“公司+农户”转型为“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二者的运行规则是不同的。在“公司+农户”模式里,公司与农户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是买卖关系。其中,公司居主导地位,农民处于被动弱势状态。在“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里,加工企业被吸纳到合作社平台上,不再对农民倚强欺弱抢食争利。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的要求。 (四)注重培植和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奶牛养殖专业场、户 目前,我州奶农户均奶牛养殖不足3头,50头以上的养殖场受饲草饲料、饲养管理、养殖技术的制约,经营效果参差不齐,可努力培植和发展与承包、流转土地,饲草饲料供应、饲养管理技术相适应的适度规模家庭奶牛养殖专业场、户。这是适度规模的养殖单元,可作为区域性规模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乳品企业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 乳品加工企业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从开始就与奶农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乳品企业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采用这种方式,基地或乳品企业建起来后,本身就一体化了,既可以保障牛奶生产,又可以实现乳品加工和乳品市场的协调发展。 (六)坚持乳品加工企业自建奶站及合同收奶 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加工企业自建奶站、实行合同收奶,是切实保障生鲜奶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奶农与乳品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明确规定原料奶收购的保护价,保证奶农和乳品企业利益均衡。这是目前构建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的最现实也是可以做到的办法。 (七)实施对个体私营奶站的取缔、并购、转制 全州奶站状况:截止2009年5月,全州7个奶源基地县共有奶站119个,其中,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办的48个、奶牛场开办的16个、奶牛合作社开办的8个、个体私营投资的45个、流动奶点2个。有机械化挤奶站23个。目前,日收购生鲜乳580吨左右;州畜牧兽医局对第一批的48个奶站进行了逐项严格审查,39个收奶站基本达标,许可证发放工作正在抓紧办理当中。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 个体私营奶站在过去的全州奶业发展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对生鲜奶收购市场和收购秩序造成负面影响,急需清理取缔。 1、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个体私营奶站和流动奶点。 2、鼓励支持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收购个体私营 奶站,或控股并将个体私营奶站转制为企业奶站。 3、对位于奶牛养殖比较集中村庄的个体私营奶站,鼓励和支持他们加入奶业合作社,积极推行机械化挤奶。 (八)建立健全各级奶业协会 为规避奶农专业合作社在规模区域上的局限性,为更好地协调奶农专业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需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上,在农村双层经营组织之外,在奶农专业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之上,构建奶业协会等奶业宏观协调运营主体,使其站在产业链高度和广度上进行产加销协调,实现产加销‘虚拟一体化’运营。 奶业协会职能: 奶业协会要认真履行服务、协调、维权、自律四项职能。协调包括协商、协作、协同等,体现协会的组织作用,即把奶牛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组织起来,协调行动,健康发展;同时,应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原料奶质量控制和价格形成机制。 各级奶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奶业产业化应该是产业链的组织化,奶业产业化经营就是经营整个产业链,实现产加销的一体化。我们的奶业产业化或组织化,恰恰缺少产业链层面的组织化,没有谁来从事产业链层面的组织管理。所以,奶业产业化必须进入更大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整个产业链,需要在产业的宏观层面设立上层组织,居高临下地站在产业链层面进行组织协调指挥,进行一体化运作,主要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虚拟一体化经营运作。针对市场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随市场波动灵活调控产业链运行。行情好时能踩油门增产量抓机遇,出现卖难价跌可踩刹车减库存避风险,随时动态平衡,有效化解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九)由各级政府畜牧部门牵头构建产业链体系,规范奶产业各个主体的行为,加强生鲜牛奶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畜牧部门是奶业的宏观管理部门,他经营管理的是产业链。其宏观协调能力强,由其牵头组建产业链体系最为合适。一是组织奶源基地建设;二是有效监督管理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奶源;三是要打破传统组织的边界,为产学研服务奶业搭建平台。可以采取招标聘用方式把具有产业链眼光,把具备产业链组织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的的专家、把有市场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吸纳到产业链龙头组织当中。 构建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检测原料奶的质量,将其结果交乳品企业按质定价,并实行矛盾仲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