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OMP事件始末 |
蒙牛OMP事件始末
在中国的城市中,几乎走进任何一家超市的奶制品柜台,都可以看到“特仑苏”的踪影。然而,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纸公函,将中国乳业巨头之一的内蒙古蒙牛集团推到了火山口上。回顾蒙牛OMP历程,这是一个学官商共同构造的“神话”。而比蒙牛特仑苏OMP的具体组分和安全性更值得追问的,是滋生这出闹剧的市场和制度土壤 —— 2009年2月2日,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向内蒙古质监局下发《关于蒙牛特仑苏监管意见》的公函,要求内蒙古质监局责令蒙牛禁止向其高端液态奶“特仑苏”中添加OMP(造骨牛奶蛋白)和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这份公函同时表示,中国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定,而IGF-1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果蒙牛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需按照法定程序向卫生部提出使用申请。 此时,距离蒙牛旗下的这款高端产品正式面市已经3年,由于恰逢三聚氰胺事件仍未彻底平息的微妙时刻,舆论与公众均一片哗然。蒙牛随即回应称,OMP实际上就是在国际奶业普遍添加的“牛奶碱性蛋白”(MBP),其特仑苏系列产品根本没有添加IGF-1。2月13日,卫生部也很快在其网站公布了该部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组织专家研讨的结果,称“专家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如今,这场风波却并未就此平息。因为围绕着OMP、蒙牛乃至监管者,公众还有太多的疑问仍未得到圆满的解释。 特仑苏“神话” 2005年下半年,蒙牛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了高端液态奶产品,并给它取了一个略显生僻的名字——“特仑苏”,蒙古语意指“金牌牛奶”。最初其强调的卖点,是奶源来自北纬40度世界公认的优质奶源带,因此,产品包含了更丰富的天然优质乳蛋白。后来,蒙牛又趁势推出了特仑苏低脂奶、特仑苏OMP奶、特仑苏有机奶三种系列产品。在之后三年内,虽然价格累计上涨了近四成,但销售业绩依然惊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特仑苏OMP牛奶。除了特仑苏的固有优势,蒙牛宣称这款产品还含有一种特殊的“造骨牛奶蛋白”OMP,试图从技术上寻找卖点。在其官方网站上,蒙牛宣称,OMP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加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使肌体骨骼更健康”。 提起特仑苏OMP牛奶的诞生,还得从蒙牛与“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PNDC)的联姻说起。十几年前,中国乳业依靠低价格打败了国外乳业,却牺牲了奶的安全性与营养价值。而当全球乳业已经进入“科技战争”阶段时,中国乳业却缺少过硬的高科技品牌。因此,当蒙牛拿出OMP这样的“高科技物质”时,PNDC觉得应该鼓励。 2005年,PNDC正式“委托”蒙牛开发以牛奶为主要介质的改善骨骼健康的产品与技术。同时“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进行《OMP增强骨密度试验项目》研究。2006年3月29日,由PNDC主办的专家评审会给出一致结论,“OMP被证明可以有效的促进骨代谢,增加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 之后,蒙牛总裁杨文俊撰文称,该集团担纲研发的“造骨牛奶蛋白(OMP)增强骨密度项目”通过专家组鉴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吸收钙、留住钙”的OMP产品——蒙牛特仑苏OMP牛奶。该文还称,该产品完成了“中国乳产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首次飞跃”。 OMP戏剧“变脸” 在特仑苏OMP牛奶上市的早期阶段,蒙牛曾将OMP描述为“造骨牛奶蛋白”,并称其主要成分包括IGF-1。2006年2月,蒙牛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名为“一种液态奶”的专利申请,称“在牛奶中添加了IGF-1”。 IGF-1的来源,为上海统圆公司。 这份专利申请书并未提及特仑苏或者OMP。之后,有学者质疑,特仑苏OMP牛奶就是IGF-1牛奶,而特仑苏牛奶中的IGF-1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一般看法是,牛奶中的IGF-1会被直接消化掉,无法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IGF-1躲过消化直接进入人体,就会使血液中的IGF-1含量显著增高,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 2008年12月,《第一财经日报》曾刊发过质疑特仑苏的报道。此时,蒙牛已经否认在特仑苏中添加了IGF-1,并强调OMP就是“牛奶碱性蛋白”,这种原料由上海统圆经手,从新西兰Tatua公司进口。 此次风波发生后,蒙牛还对媒体称,内蒙古质监局实地考察后出具的报告包括了OMP牛奶“未添加IGF-1”的表述。 2009年2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蒙牛总裁杨文俊进一步解释说,OMP与“一种液态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他似乎忽视了一些事实:根据内蒙古产业化办公室主办网站2007年11月刊登的一则报告,特仑苏OMP牛奶已受专利保护,而专利名称和申请号均与前述添加IGF-1的那种液态奶完全相同。此外,蒙牛技术总监母智深在过去两年中曾发表论文称:OMP的主要成分包括IGF-1。 不止是蒙牛 随着OMP的变脸,人们对安全性的关注也开始从IGF-1转移到NBP上来。卫生部网站在2月13日的一则消息,也让蒙牛松了一口气。这则消息称,该部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组织了专家研讨,形成的意见为:OMP是牛奶经脱脂,膜过滤等方法获得的牛奶蛋白组分,主要成分为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专家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不过,专家们只是对蒙牛所声称添加的那种物质本身进行了研讨;至于特仑苏中到底添加了什么东西,是执法部门的事情。 新西兰食品安全署(NZFSA)市场准入部门有关人员说,在该机构的目录上,并无MBP这种产品名称。而根据蒙牛出示的NZFSA证明文件,Tatua出口到上海统圆的产品,其实是乳铁蛋白共分离物。而乳铁蛋白,乳铁蛋白共分离物被归类为营养粉末,可以作为奶制品的原料使用。NZFSA认为这些奶制品原料是安全的。然而,如果OMP牛奶使用的不过是这些来自新西兰的常见奶制品原料,其“高端奶”的身份就颇有些讽刺意味了。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蒙牛并不是唯一一家存在疑问的奶业公司。因为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特仑苏很快有了追随者。事实上,在蒙牛大肆宣传OMP的神奇功效的同时,2007年4月,伊利也推出了健骨营养蛋白为核心技术的高钙CBP健骨配方奶粉系列。2008年8月,伊利又将这种CBP蛋白应用于“营养舒化奶”系列牛奶中。 据了解,研究人员探讨了CBP与骨骼新陈代谢的关系,称这种蛋白“可能增加骨密度”;但是,尚未查询到与CBP人体试验相关的公开信息。即便如此,伊利也已经在其产品宣传中使用了“健骨营养蛋白”的名称。有专家透露,伊利的CBP和蒙牛的OMP一样没有得到卫生部的批准。 追问刚刚开始 在质检总局禁令下发之后,卫生部在其网站表示OMP对健康无害;但在声明中,仍然强调蒙牛从新西兰进口并使用OMP原料并没有事先向卫生部提出申请,还存在夸大宣传产品的功能的行为。 即使OMP的安全性并不存在问题,蒙牛前后不一致的表态及宣传上的蓄意隐瞒行为也仍然令人失望。蒙牛技术总监母智深曾声称OMP的主要成分包括IGF-1,但后来又断然予以否认,且未给出任何可以服众的解释。 当然,企业或许也有一些苦衷。蒙牛方面就对记者称,当初之所以未向卫生部门申报,是因为OMP类型产品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般食品原料监督,无需申报,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法典》认为,“经添加或去除牛奶成分后的牛奶仍然可以称为牛奶”。一位业内人士还认为,国内某些食品标准和管理办法的条款含混不清,有时会让企业无所适从。 在这一事件中,同样令人困惑的,还有公共营养与发展中心所扮演的角色。该中心在缺乏专业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仍然在OMP牛奶的非法上市和夸大宣传中推波助澜。其“政府机构”的身份,更增添了对于市场的迷惑性。 或许更值得反思的,仍然是作为公众健康守护者的监管部门。在新西兰法律中,乳制品或其衍生产品,不允许宣称其保健功效。不幸的是,对于蒙牛等企业的夸大宣传,中国的监管部门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作出反应。 目前,公众还在等待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如何进一步对蒙牛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理。一部即将出台的新法律,或许可以给公众更多的信心——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第四次审议后最终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中国食品监管体制的变革注定将再度称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摘自《文摘周报》2009年第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