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乳业的发展战略

试论中国乳业的发展战略

刘振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本文所讲的乳业发展战略包括奶牛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种草与现代乳业的关系,品种选育的方向和现代乳业的市场体系。

一、奶牛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

    粮食和猪是传统农业的主导产业,种草和养奶牛是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1945年以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西方,粮食占农业总产值的60%;进入现代化之后,牛奶占他们农业总产值的20%40%,牛肉产值占20%,超过粮食产值。传统农业的目的是自给自足,缺少成本效益观念,种粮为主,余粮养猪。人们吃粮多,称之为主食;牲畜的营养靠谷物,就称其为精饲料。这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长此以往,习惯变成了“真理”,难以接受现代产业结构的理念。中国人智商指数高是优点,但是传统思想浓厚,经常把习惯当真理,并把此等同于科学,很值得深思。

现代农业是效益农业,生产目的是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牛奶和牛肉占现代国家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使他们的农业效益空前提高。只是规律,大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还是传统农业,但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尽快树立以牛奶,牛肉为主的整体食物观,理解发达国家为什么把奶牛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其一,奶牛的经济效益好,同样规模土地上种牧草养奶牛,几乎是种谷物收益的10倍;其二,生态效益高,牛是草食性动物,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其三,社会效益广,专业化养牛农户,美国占总农户的50%,荷兰占65%,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占60%以上。加之,在现代农业中,奶牛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暂时容纳大量劳动力。从1950-1985年,西方谷物劳动生产率提高13.5倍,肉鸡22倍,猪20倍,奶牛仅仅提高2.5倍,种草养牛对广大中小农户极为有利。现代国家,土地规模大的种谷物,资本和技术雄厚的农户工厂式地养猪养鸡,搞土地外经营,这些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法国,农户的平均规模为50公顷,种谷物的农户都在600公顷以上,达不到这个规模就要亏本。即便是600-700公顷的农户,加上政府补贴,也只能维持工资收入,没有利润。营养价值高也是社会效益的表现,牛奶营养全面,号称“不可替代的食品”。美国要求成年人每天消费1300毫克钙,其中75%来自于牛奶。现代化的初,中期,奶牛也是牛肉的主要来源。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牛肉的70%,法国的40%是奶牛提供的。1982年,法国屠宰牛436万头,其中奶牛208万头,占肉产量的42%。根据现代国家的核算,同样的投入,奶牛的效益是肉牛的2倍,是猪的3倍,乳肉兼用牛的效益更高。可见牛奶,牛肉及乳肉兼用牛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和现代乳业的主导产业。奶牛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是突出的,是其他任何产业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能否把乳业作为主导产业是能否进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乳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政府,企业,奶农,行业组织和学者都要为这一历史任务努力奋斗!实现这个战略,农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费和营养水平都将提高,农业环境将有很大改善。

二、种草与现代乳业的关系

种草是现代乳业的基础。原始农业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叫草地农业。5公顷左右天然牧场养1头奶牛对于现代乳业来说,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是负数,不可取。学术界提出“载畜量合理”的观点不科学,使我国天然草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进入农耕社会以后,是传统农业阶段,人们开荒种田,以便获取谷物,我们称其为籽实农业。人吃谷物,养的是以吃谷物为主的猪和鸡,形成了单纯的粮食观念。通过种牧草养奶牛来减少粮食在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上的压力,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任务。现代农业中,粮食也很重要,但种植生物量更高的牧草,发展营养更丰富的奶牛产业,是解脱单纯依靠谷物的最好途径。至于谷物本身的发展,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现代谷物生产一靠规模;二靠政府补贴;三靠播种,施肥,收割从农业中分列出来的第三产业,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折旧费和成本。这样,粮食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农业社会的传统农业迈入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牛和草为主的现代农业,属于草食农业时代,即营养体农业。在这一阶段,人类追求光合效率,追求植物全株的生物量,不再以颗粒(籽实)为主要目标。籽实的总体蛋白量远低于牧草和饲料谷物,谷物退居了次要地位。西方国家年人均口粮消费早已降为60kg,我国则高达250kg。靠谷物饲养的猪鸡产品逐渐被草食性动物所替代。目前,中国猪肉年人均产量40kg,美国22kg。而牛奶和牛肉,中国人均消费仅仅相当于西方的1/201/10,草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把草作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粮食的恶性循环就不能解决。以草为基础的现代乳业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草就没有现代乳业,也就称不上粮食安全。

现代国家种草占耕地面积的首位,一般在60%左右,美国和加拿大40%。如果把饲料谷物业归类于草,加起来占耕地的70%以上。美国饲料作物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8%,欧洲和澳洲更高。草的第一个好处是总体生物量高,获取的蛋白质多。以紫花苜蓿为例,可亩产11.5吨干草,其粗蛋白的含量为24%26%,按照20%计算,亩产蛋白质为200300kg。而亩产600kg的谷物仅含蛋白质40kg,加上秸秆也不超过60kg。种草比种粮,其总生物含量相差58倍。西方把草叫作“绿色黄金”,是“通往现代农业的桥梁”。我们要改变观念,大抓其草。日本种水稻政府给于补贴,而把水稻改种牧草给于更多的补贴。如果我国用3亿亩耕地种草,占18亿亩总耕地的比重不到20%,按照亩产粗蛋白160kg计算(法国水平),可折合6亿吨谷物,效益多么可观啊!草的产业链长。人不能吃草,必然在草地上养牛养羊,也不能吃动物,就要加工奶肉皮毛血骨,粗加工,精加工,每增加一道工序就增加一道就业和追加值,把生物加工与工业加工和新农村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谷物的生物链和产业链都短,水稻变成大米,小麦变成面粉只一道增值很低的工序,然后就变成大粪,多么可惜啊!草产业的第二个好处就是生态效益。国际上认为生态农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另一个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我们知道,各种谷物都是一年生,唯独一些牧草是多年生,紫花苜蓿25年,三叶草20年,黑麦草10年等等。其高产期是生命期的一半。草的防风防沙节水保持水土不流失的能力大大超过人工林。美国普查,1公顷白茬地年流失土壤6.57吨,1年生作物流失3.5吨,速生林流失0.9吨,而种多年生牧草仅仅流失0.02吨。我在黑龙江省桦南等地调查,那里开荒种谷物后每年每公顷流失土壤4.7吨,问题十分严重,草的生态效益好,生物产量高,作为牛羊饲料其成本也低。我国如果种草养牛,饲料成本会下降一半以上,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可观的收入。至于社会效益,每头奶牛年消费160kg粗蛋白计算,一亩地可以养一头牛,一个农户可养56头奶牛,年纯收入可达34万元,人均70008000元。我们不能把发展草和种粮对立起来,而应当从总体食物量及其产业链出发,承认草是最好最有前途的食物,认识这一点,中国的粮食问题就有希望解决了。以草为基础的现代乳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不是空话,现代国家都是如此。

三、品种选育的方向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奶牛品种单一落后,除了荷斯坦黑白花之外,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其它品种的奶牛。我们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没有条件研究培育优良奶牛品种,一个是经费不足,另一个是没有鼓励政策,谁都不愿意长期从事育种研究。我们的种牛场被官方独家垄断,一直靠进口种牛维持现状,没有竞争,缺少活力,没能与奶农建立相应的关系。今后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建立由农民入股的奶牛育种合作社,私营企业性质的种牛场,外资企业等等。尤其民间的育种协会和合作社能调动奶农参与的积极性。打破官方垄断,建立以奶农为主体,多种形式竞争发展的育种体系。

目前世界上的牛大体分为五类:役牛,肉牛,奶牛,肉乳兼用牛,乳肉兼用牛。中国已经基本不用役牛;肉牛发展很快,但是由于效益单一,况且牛肉不分等级,养母牛的农民很难赚钱。肉乳兼用牛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民往往把其当纯肉牛饲养,并不挤奶,养牛户的效益也不理想。至于黑白花奶牛,屠宰率,出肉率很低,肉质木好,形成了单一的挤奶效益,公牛犊仅卖100200元钱,农民损失很大。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有着广阔前景的乳肉兼用牛。世界上最好的乳肉兼用牛是由德国培育的德系西门塔尔( Fleckvieh),也叫花斑牛,弗莱维赫牛。这种牛是由德国本地牛同西门塔尔,爱尔夏,红荷斯坦等杂交选育而成的,整个育种过程有近150年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定向育种,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乳肉兼用西门塔尔品系。2005年德系西门塔尔在德国达到140万的母牛群体,其规模已经接近并会很快超过荷斯坦;平均产奶量7吨,乳脂率乳蛋白率都超过荷斯坦;育肥公牛530日龄出栏体重达到700800kg,平均日增重1400g/d,屠宰率60%,肉用性能等同于肉牛,远远高于奶牛。正由于产奶量高,育肥增重快,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广,中国应重视发展这种乳肉兼用牛。我国西门塔尔牛通过杂交选育逐渐改良为这种类型的乳肉兼用牛。荷斯坦牛用这种牛杂交效果也非常好。我国的三河牛与德系西门塔尔的毛色相同,用这种牛加以改良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的奶牛要多元化,不能单打。长江以南应发展热带奶牛,如热带奶用瘤牛,澳大利亚弗里生沙希华牛(AFS),在高原地带要发展高原奶牛。学术界所强调的奶牛带没有根据,与当今世界实际情况不符,影响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发展杂交奶牛,中国畜牧业一直遵循杂交优势原则,但是奶牛业从不提杂交优势。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只有荷斯坦一个品种。牦牛是高原牛,是民族地区的重要资源,但产奶量极低,产肉也不理想。德国人用小体型乳肉兼用牛在罗马尼亚同牦牛杂交,效果很好。至于奶水牛,我们也应当重视。

四、现代乳业的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建立和健全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认为,这一提法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延续,不适用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的是农业或乳业的市场体系。就乳业来说,生产原奶的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奶加工行业等三者通过合同或章程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在西方,三者互为市场的纵向联合是通过合同和章程来实现的,他们称此为现代销售。在这种形式下,把奶农和相关的工商业平等地纳入了市场轨道,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使弱势群体农民获得了经济上的大解放。

乳业一体化的形式很多,有私营乳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有国营或跨国企业与奶农的购销合同。但现代国家采用最多,效果最好,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是奶农入股,政府支持的乳品加工销售合作社。合作社公司通过章程与奶农社员形成一体化是当今乳业发展的趋势。日本牛奶的收购,加工,销售和奶牛育种百分之百由乳业合作社来经营,西欧北欧60%以上,美国40%以上由合作社来完成。我国没有奶业流通领域合作社,没有代表奶农利益的合作社公司同私人企业竞争,乳品市场全部被私人企业垄断,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奶农的合理收入。我们的行业组织和跨行业组织也不健全,西方国家有奶农的原奶生产者联合会,由收购加工者的企业联合会,由饲养者和加工者联合成立的跨行业协会。一种是横向联合,一种是纵向联合。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刺激消费来解决乳业市场的问题。

我国奶业市场一直以消费奶(液态奶)为主,市场不易扩大。在发达国家乳品工业中,以黄油和奶酪产值为多。我们应当开创中餐里边加入奶品的工作,不是把中餐变成西餐,而是创造一些二者结合的菜肴。现在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如何打开整个奶业市场,使中国人从以消费谷物为主进入以消费牛奶和牛肉为主。目前人均奶的占有量,美国300kg,法国450kg,荷兰700kg,新西兰1450kg,我国仅20kg。显然,我们牛奶的消费渠道尚未打开。

西方鼓励中小企业齐头发展,对于合作社企业和私营中小企业都有税收,贷款等方面的照顾。我们则有意无意地不仅不优惠中小企业,还有些排斥现象,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也没有税收减免,行业里一出现食品卫生问题首先遭到职责的是中小企业,而不是具体企业具体分析。法国人口和面积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现代化水平相当高,目前却仍有16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简单来说,我们必须看到发达国家的乳业市场体系是加何形成和得到保护的:一要建立乳品合作社,以保护奶农的收入和在同私营企业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二要鼓励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以便发挥各自的优势;三要认清产供销互为市场纵向联合的纽带是合同和章程。有了这三点,现代乳业的市场体系也就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