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河州原料奶收购质量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红河州原料奶收购
质量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王建云 1 李丽红2
(红河州动物卫生监督所)
 
摘要:红河州奶牛饲养方式主要以分散饲养为主,奶牛饲养、饲料添加剂、兽药等使用难免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为规范原料奶收购,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消费者食品卫生安全,必须加快构建原料奶收购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原料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奶业是红河州畜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之一,发展奶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红河州牛奶产量已从1978年的283公斤增长到1.83万吨(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奶类需求也快速增加。2007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扶持奶业发展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文件,给养殖效益大幅下滑的奶牛业带来了希望,调动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加之温总理在视察蒙牛乳业时说的“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一席话,各地奶牛养殖效益逐步回升,奶业发展形势逐步好转。
      目前,红河州奶牛饲养方式主要以分散饲养为主,企业奶源主要由农户在家中挤奶后,一家一户从家送到奶站,原料奶收购价格从1993年至2007年间的1.8—1.95元/公斤一直不变,与2008年一季度全国平均3.05元/公斤价格相比较低(2),导致掺杂使假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奶源质量安全隐患。为此,必须加快构建原料奶收购的质量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奶牛饲养场(小区、户)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奶牛饲养标准,严查滥用饲料添加剂、兽药、抗生素、违禁添加物,以及违反规定在奶牛饲料中添加动物源性饲料等行为。
       一、原料奶收购质量安全的意义
       原料奶的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优质的原料奶是乳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乳制品的基础。原料奶收购过程中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对原料奶质量安全的监控已成为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和消费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随着红河州乳业的快速发展,乳制品的质量及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取决于养殖场、养殖小区及千家万户原料奶的安全。因此,加强原料奶收购的质量安全监管,是确保原料奶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红河州奶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对消费者健康高度负责的需要,是提升红河州奶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保障原料奶质量安全的措施
     (一)按奶牛饲养标准要求养殖。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地方实际,对奶牛场的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饲料、饲养管理、挤奶人员、挤奶操作、原料奶贮存运输、防疫检疫、“两病监测”、原料奶存放、粪尿处理与环保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卫生条件和生产规范,建设示范奶牛场,要求示范奶牛场执行牛奶质量安全生产规范,在确保原料奶质量与安全方面做出示范,以点带面,在具备奶牛饲养条件的各县(市)奶牛场(小区、户)推广实施。
      (二)把好五关,做到五统一。五关:奶牛购买关、兽药和饲料使用关、疫病防检关、原料奶保存运输关、鲜奶收购关。五统一:统一奶牛品种、统一配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原料奶收购。
      (三)加快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的步伐、改变传统落后的收奶方式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机器挤奶可最大限度降低奶质污染,确保原料奶质量。红河州奶业规模化经营起步晚、步子慢。1999年前只有个旧市国营乍甸农场一家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户39户、1100头,加工厂1家,牛奶产量0.22万吨,加工产品全部为鲜奶(巴氏消毒奶);到2007年,全州奶牛养殖户增到278户、4941头,但30头以上规模饲养户仅15户,有奶牛养殖小区3个、养殖场1个、加工场2个、牛奶产量1.83万吨,虽然年设计加工能力达22万吨,实际上鲜奶及奶饮料加工仅8万多吨,奶源供应严重不足。因此,奶牛生产要尽快走规模化之路,提高单产,实现标准化生产;收奶方式要改变一家一户送奶的传统方式,实行奶槽车上门收奶,冷链运输。挤奶方法要改手工为机挤。
       三、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一)发挥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监管职能。加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对奶业行业管理职能,结合红河州奶业生产实际及出现的问题,针对影响原料奶质量和安全的各种因素,如奶牛的品种与健康;奶牛饲料营养需求;科学的饲养与管理;挤奶的规范操作与设施维护;牛奶的储存与设备的清洗消毒;兽药与激素的使用;疾病防治与隐性乳腺炎的控制;牛场的环境与粪尿的综合治理;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监管。以如何提高原料奶质量与安全为重点,加强奶牛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管工作。
      (二)加强对原料奶质量与安全的有效监管。要结合畜牧兽医部门对结核病、布鲁氏病的检疫以及卫生部门对细菌总数抽查等,加强与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州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会同相关部门将监管的重点从过去对终端产品的抽检逐步转变为对牛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监管,推进原料奶质量与安全的逐步提高。
      (三)加强检测、监控手段,健全原料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落实检疫监测经费,添置检测仪器设备和原料奶采样车辆,建设红河州原料奶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各相关县(市)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强对市场的抽检。
     (四)与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落实防疫责任人,建立养殖档案、配种改良档案,实行强制免疫,专人记录使用的兽药、饲料、消毒、免疫、诊疗、疫病、无害化处理等情况,严格执行检疫申报。
      (五)做好奶牛群普查工作。开展牛群普查试点工作,逐步向红河州有关各县(市)推广。通过牛群普查和各项数据的采集,摸清奶业家底,便于确定奶牛群体改良方向和重点,便于规划红河州奶牛业的长远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升红河州奶牛业管理水平,为今后实现对原料奶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建立起为政府与奶农提供多模式服务的动态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同时将奶业信息网挂靠红河州畜牧兽医网,及时收集国内外、省内外奶业最新科技信息,为奶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提高红河州奶业养殖整体水平。
      (六)组织企业学习《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行业自律和质量安全意识,加强行业执行的自觉性,不断提升红河州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性。举办奶牛育种繁殖、疾病防治、饲养管理、饲料营养、挤奶操作、设备维护、环境综合治理、原料奶质量与安全等内容的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组织农户参加学习,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对相关县(市)奶牛场(小区、户)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帮助科技人员、养殖场员工和农户提高科学养牛的水平和对原料奶的质量安全的认识。
      (七)按质论价收牛奶,促进原料奶质量的提升。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将原料奶收购从目前的按脂论价逐步转到按原料奶脂肪单位和蛋白质单位综合计价,逐步推出原料奶中微生物、抗生素残留、黄曲霉毒素M1、冰点等质量卫生安全指标,对原料奶的奶样采集、样品储存、奶罐车的清洗、消毒、卫生和运输等环节按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有关操作规范,做好原料奶从农场、从农户到乳品加工厂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个旧畜牧业经济50年统计资料》,2004年
(2)中国乳业信息网,2008年4月增刊